侗寨景观风貌识别要素存续路径研究

2021-11-25 15:42:09唐敏李益辉任泽华康希鸣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侗寨风貌侗族

唐敏 李益辉 任泽华 康希鸣

摘要:侗寨景观经过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一格、内涵丰富的景观风貌。本文分析了侗寨景观风貌在当代存续的影响因素,并以重塑识别要素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侗寨景观风貌的存续路径。

侗寨多建于依山伴水之处,力求实现“天人合一”。侗族人民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巧创造出了大批识别性极强的村寨景观。但是在当代城镇化和旅游业蓬勃发展之际,现实的各种因素导致村寨景观风貌被破坏,远离市井喧闹之处的侗寨正面临着重大挑战。基于存续影响因素探索存续路径,并将景观识别要素进行再塑造,对侗寨景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侗寨景观风貌存续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族群聚居、内部自治、集中议事是侗族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这对侗寨景观风貌产生了重要影响,用于集中议事的鼓楼是社会活动影响侗寨景观风貌的一个典型案例,侗寨景观都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处发散。除此之外,侗族还有自己的管理条款——侗款,以前侗族内部严格遵守侗款各项约定,但如今传统侗款和当代法律法规在互补方面还存在不足,村寨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在社会管理层面暗含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经济因素

聚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是对立的,保护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1]。但事实证明,发展好的村寨不一定保护得好。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当地盲目的开发旅游业,存在将村寨景观短期变现的情况,对侗寨原住民人数、结构以及生活环境造成了重大改变。如村内主要道路由石板路变为水泥路,新建的商铺、民宿等旅游服务业建筑外立面多为混凝土材质,此外一些旅游公司对当地重点建筑进行翻新和改建时缺乏科学论证,多立异而少融合,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村寨景观风貌失去其原有识别性。

(三)文化因素

现代科技的进步不可避免对传统营造技艺产生冲击,从而导致村寨面临工匠流失、技术失传的发展困境,老旧建筑无法得到较好的修缮,新建民居难以和传统民居保持风貌统一。长此以往,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以及传统营造技艺的认知逐渐降低,存留下的传统建筑将也会越来越少。缺乏传统营造技艺这一文化根基,将会导致大量现代建筑粗暴介入,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村寨景观风貌的识别强度。

二、侗寨景观风貌存续路径

(一)传统民俗文化再塑造

侗族的民俗元素是当地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2]。侗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与侗寨景观风貌相互关联。可以利用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结合当数字化技术进行再次创作,依托侗族艺术文化创造出独立品牌,扩大侗族艺术文化的影响力,赋予文化以反哺景观的功能,这样一来既能保持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又能带动侗寨景观风貌产生造血能力。

(二)村寨布局再塑造

从村寨整体布局来看,侗寨景观通常以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呈发射状分布于其周围空间。侗族传统村寨布局严格遵循自然地形条件,并以风水学为辅助手段进行灵活调整。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村寨的布局有了明确的要求。但要進一步强化村寨布局这一识别要素,需将传统风水学的智慧与现代规划学的理念相互融合。

(三)建筑特征与营造技艺再塑造

侗族建筑是侗族景观风貌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侗族伟大成就之一。近年来,村寨内部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与旧建筑风格、色调和材料不统一。建筑材料短缺和工匠不足是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建筑特征的再塑造,首先要解决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例如,可以选取生长周期短且性能优良的树木作为建筑材料,在进行加工后保证新材料与旧材料外观统一。在营造技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传统营造理念逻辑与现代加工生产工具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的力量对侗族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传承与创新。

(四)植物造景再塑造

侗寨的植被覆盖率较高,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稳定。近年来,村民因建房需要过度砍伐树木(主要是杉树),导致林地不断遭到破坏,劳动力不足导致部分耕地荒化。野生杉树成材需要五十年,速生的杉树至少也需要十年。侗寨中乔木大多以野生杉木为主,加之村民大量砍伐,当地林业资源现状便可见一斑了。为缓解过度砍伐对村寨景观风貌带来的伤害,可以种植同种类树木,但要充分考虑树木密度、高度关系,保证种植的合理性。对于耕地荒化问题,可以考虑综合土质条件结合当地景观风貌种植合适的本土果树,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融入村寨景观风貌。

(五)装饰细节再塑造

侗族的建筑装饰细节是侗族数代传承发展的结果,是侗族人文的一部分。侗族建筑外部主要运用木雕装饰、石雕装饰、砖雕装饰,雕刻内容龙纹、龙凤纹、金牛图案居多。建筑内部装饰主要存在雕花窗格和雕花栏板上,冰裂纹、菱花纹最为多见。但现今,许多新建的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侗族特有的装饰细节无法附着,导致所保留的传统装饰越来越少。要想将这一传统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可以将传统装饰元素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再设计,并对传统装饰工艺进行改良。

三、总结

综上所述,独特的传统景观风貌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其形成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侗寨景观风貌的存续需综合考虑民俗文化、村寨布局、建筑特征与营造技艺、植物造景、装饰细节等多个识别要素,这样才能在今后避免景观风貌出现特征模糊的现象,防止侗寨陷入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甘晓璟.桂北传统村寨文化景观的再生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2]吴广.侗族民俗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研究[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8(04):79

第一作者:唐敏,2000年12月生,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怀化学院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第二作者:李益辉,1988年6月生,男,汉族,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怀化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讲师职称,长期从事区域建筑文化与环境设计研究。

第三作者:任泽华,1998年11月生,男,汉族,陕西铜川人,怀化学院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第四作者:康希鸣,2001年11月生,男,汉族,湖南娄底人,怀化学院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1、2021年度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研究成果,湘西传统侗族村落景观风貌识别要素的收集、整理与塑造研究,HSP2021YB95。

2、2020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湘西山地侗族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研究,第3522项。

通讯作者:李益辉,1988年6月生,男,汉族,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怀化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讲师职称,长期从事区域建筑文化与环境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侗寨风貌侗族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30
肇兴侗寨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34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50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58
侗寨里的斗牛舞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11-10 06:07:16
库车城市风貌
丝绸之路(2016年7期)2016-05-14 18:38:44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