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珍 赵建平 王向华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革命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为解决战争需要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专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要汲取苏区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及方法,以人民为中心,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苏区;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新时代为实现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应汲取我党职业教育的经验,尤其是中央苏区我党职业教育的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对职业教育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革命。在农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为取得反围剿斗争胜利及巩固苏维埃政权,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职业教育
中國共产党在苏区革命时非常重视教育。开展了红军教育、干部教育、小学教育、扫除文盲教育、职业教育。这些教育都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的。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大革命失败后,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党在农村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为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允许,他们对根据地军事上进行围剿,政治上进行反动宣传,经济上进行封锁。为打退国民党围剿,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壮大根据地革命力量成为党的中心工作。党在苏区的职业教育围绕这些中心工作展开的。为培养干部,开设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及其他教育干部学校。为培养战争急需的人才,中央苏区开办通讯技术、护理技术和军事技术训练的学校。为加强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开办苏维埃干部学校、各种农校、银行专修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培训班、夜校等。
(二)形式多样是苏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苏区职业教育内容(种类)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办学渠道多样化。
苏区职业教育内容多元化。有服务于战争的红军通讯学校、红军卫生学校、妇女看护学校。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央农业大学,银行专修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以湘赣省为例:1932年,湘赣省劳动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社会文化与卫生运动决议案》,作出了“开办女子工厂、女子职业学校、半日学校”[1]的决定。女子职业学校开设缝纫、纺织、染色等专业。
苏区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夜校、工农业补习学校或识字班、俱乐部、期限不等的短期培训班等形式。
苏区职业教育办学渠道多元化。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以及群众力量办学等渠道。“发动和依靠广大劳动群众办教育,既是苏区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也是苏区教育的基本特点所在”。[2]
(三)教育之宗旨在于使民众成为文明幸福之人
土地革命时期,各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互助合作、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劳动生产率;苏维埃政府还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工农群众开始获得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苏区民众能识字、学文化。通过学习,苏区民众能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工农群众革命的党,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力量,提高思想政治认识,实现自身的精神解放。苏区民众通过学技术,能够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几千年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希望平等,希望分得土地,他们的愿望在苏区实现了,苏区教育之宗旨就是使劳苦大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四)施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方针
苏区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实事求是,“随时,随地,随人数,乘凉时,喝茶时,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3]。
苏区职业教育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服务于战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战争需要大量护理人员,就创办护理学校,需要通讯技术人才,就创办通讯学校。工业发展需要技术人才,就创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技术人才,就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学校。这些职业学校教学时间因地制宜,全日制、半日制、晚上、农闲时;办学地点也是因地制宜,在农田附近、工厂附近,目的培养实用型人才。
总之,苏区根据战争、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政权等需要在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教师队伍、办学经费等方面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办职业技术教育。
二、汲取苏区经验,抓好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苏区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军事、科技人才,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唤醒了民众。苏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启示。
(一)围绕实现“乡村振兴”,要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牧林渔业的现代化需要懂技术、了解市场、善于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生产环节,新型农民能够研究土壤、种子、肥料,能够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作业;能够延长产业链,既能生产,又能按照市场需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在营销环节要创品牌,城乡融合进行营销。
农村职业教育要注重乡村精神风尚的建设。大力弘扬勤劳、简朴、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环境意识。
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致力于建设新农村的管理人才,带领农民进行产业布局,研究增加农民收入渠道;能够带领农民进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实现邻里和谐,治理有效;能够带领农民进行乡村环境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生态宜居。
(二)因地制宜办好职业教育
我国各地乡村环境、资源、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因地制宜。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就是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的方向。
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林牧渔业实际及地域特色及当地产业调整积极主动调整自身专业结构,开设各种种养业、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专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多实用人才。
技能培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因时、因地、因人进行技术对接,提升技能水平。
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的需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农闲时节开设网络知识培训班、健康养生班、护理班、法律知识班、乡风文明班等,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
(三)以农民的需要为中心办好职业教育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等其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广大农民日益期望提升自我,期望收入的增加,期望进一步了解国家、了解政策、了解世界。农民的需要就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方向。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的更新而服务。现代化理念的树立至关重要。如何使日子越来越好?如何继续增加收入?如何改善农村环境?如何改变婚丧嫁娶的一些陋俗?未来农村是什么样子?农村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式使广大农民了解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了解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未来的农村,使广大农民坚定信心,发挥积极性及主动性,自覺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围绕新时代农民的技术技能需要而服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随着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耕作,新时代农民需要现代化作业的知识、技术及技能。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就需要根据当地农民技术及技能的需要培养人才,进行培训。
围绕农产品营销而服务。农村职业教育要通过培训使农民认识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如何把产品卖出去。随着新发展格局的确立,要占领市场,农牧渔业等产品质量要过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要建立品牌;要建立信用;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及形式将产品卖出去。
围绕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服务。围绕农村环境卫生、乡村教育、农村法治、邻里关系、电子商务、多媒体、农村老龄人口的需要等领域进行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提升幸福感。
(四)多模式多形式多渠道办好农村职业教育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各地各级政府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采取多种模式、形式及途径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提升现代化意识及技术技能水平、助力乡村乡风文明、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建设。
办学模式多样化。根据实际创办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
办学形式多样化。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基地实践相结合。
办学渠道多样化。政府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产业园区的培训、种养殖大户、各种合作社的培训等。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38
[2]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史(第7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76.
[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19
基金项目:2020—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潮流变研究”(项目批准号:HB20JY015);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2058)。
作者简介:刘玉珍(1970— ),女,河北卢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赵建平(1970— ),男,河北昌黎人,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王向华(1965— ),女,河北昌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