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实现路径

2021-11-25 19:08付丽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慈善组织慈善事业

付丽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慈善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慈善事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第三次分配的角色,它对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而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高低是决定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应然要求。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

公信力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1]。公信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反映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是维系慈善组织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也是决定慈善组织筹款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把慈善组织资源募集使用能力和社会公信力明显提高作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但是一系列负面事件的影响,给我国社会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积极进行捐赠的热情不断被削弱,慈善捐赠数额大幅度减少,主要捐赠模式也发生变化。由传统的慈善捐助模式“捐助人——慈善组织——被救助人”转变成“捐助人——被救助人”的模式。虽然这个链条看似减少了中间消耗,但却增加了捐赠人的工作量,于是捐助方不再积极参与其中。

二、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负面事件频发,公信力陷入危机。

研究表明,慈善负面事件会降低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心,影响其对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评价,进而会影响其慈善参与度[2]。频发的一系列负面事件导致了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大大降低,并严重影响了公众的捐赠行为。

(二)、慈善组织专业化程度低。

专业化水平和自主性程度不足致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高。一方面,我国慈善组织和慈善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偏低,这导致他们在慈善项目策划、组织、执行和协调等环节中表现为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当前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框架下,慈善机构和慈善活动需要接受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政府行政管理色彩浓厚,使得慈善组织只能通过依附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透明度不高,监管效率低。

《2014 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对我国 1000 家慈善组织进行了第三方网络监测,报告指出 2014 年我国慈善透明指数为44.10,总分为100分[3]。可见我国慈善组织透明度较低,也反映出监管效率低的问题。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主要依靠行政监督、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行政监督方面,对不达要求的慈善组织缺乏行政处罚;自我监督方面,很多慈善组织内部的理事会、监事会设置流于形式;社会监督方面,由于慈善组织公示的信息不明、不全、不细,导致社會监督受阻。(四)慈善相关法律实施困难

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慈善活动的法律,《慈善法》的颁布虽然完善了我国的慈善法律体系,但其并不足以解决慈善领域出现的所有问题。慈善组织自律性匮乏、慈善信息透明度模糊、慈善捐赠监管乏力等问题是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归根结底,是慈善法落实不到位。

三、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慈善组织自身管理水平。

慈善组织要增强自身公信力,首先要提升慈善组织本身的专业化程度,招收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形成系统、优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其次需要健全慈善组织评估主体制度和慈善组织的行业准入、等级评估与行业淘汰制度。慈善组织可以定期向捐款人公开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情况,或者邀请捐助者、有声誉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善款的全程监督;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数据库,将机构和基金的运作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捐款人和社会监督。

(二)提高慈善运作链条透明度,改进监督机制。

1、慈善物资募集环节。慈善组织依托自身社会公信力募集社会善款和物资。在该环节中,由于诈捐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慈善机构公信力,所以首先要杜绝诈捐现象。其次建立完善信息系统,使得慈善物资记录一旦进入可追溯信息系统,其物资的取得、中转、储存和发放全过程都将受到监控,可追溯系统能够精确定位管理异常发生的具体环节,为事后问责提供有力依据。

2、慈善物资管理分发环节。在该环节中,物资的分发过程应该公开透明、对象选择也应该符合选择标准并且公开审核。

3、慈善效果评估反馈环节。首先,完善慈善物资发放信息回流渠道,使得物资能够准确发放至受捐者手中,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估。其次,保证捐赠和受赠双方实现信息互通,一方面,捐赠者可以获取捐赠物资具体发放情况等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受赠方可以反向追溯捐赠物资来源,利于大爱精神的传播和感恩文化的培育。

慈善运作链条过程透明化的同时,改进监督机制也至关重要。监督者应该包括捐赠方、政府、及社会大众等主体。借由数据化平台,信息可以去掉关于捐赠双方隐私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等进行数据公开,使得公众对其有完全知情权,进一步提升公众信任感,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另外应该由政府、捐款人或者社会设立第三方监督机构或者组织,对其进行有关监督。

(三)理清与政府间关系

我国慈善事业公信力缺乏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过度干预,慈善组织定位不明确;由于“结构洞”的模式,使得政府的权利过大。但是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应该是引领者,而不是领导者。为了确保我国慈善领域自身的公平正义原则,政府需要理清行政与慈善的界限,杜绝政社不分。慈善组织是一个自主经营的行为主体, 政府只有加强对其慈善募捐、慈善运行、组织评估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而自身又不逾越管理界限,才能确保慈善组织的健康运行,才能真正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四)完善慈善法治建设

推进慈善法治建设,应该从引导、规范组织行为到追责都对慈善组织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完善慈善立法,加强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培育和引导,优化慈善组织登记制度;督促慈善组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慈善组织“透明、高效、规范”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同时进一步健全落实慈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规募捐活动、违规使用捐赠款物、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严厉查处,对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不作为、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四、结语

慈善事业的发展既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慈善监督体制是提升慈善公信力的制度保障,而慈善公信力则是健全慈善监督体制的价值追求。“信任度”作为慈善资源动员资本,于慈善组织来说,公众的信任更多针对于有社会责任的慈善行为。作为一项阳光工程,慈善事业的公益性和透明性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而强有力的监督体制和法治保障是提升慈善事业公益性和透明性的基础保障。

五、参考文献

[1]杨思斌,吴春晖. 慈善公信力: 内涵、功能及重构[J]. 理论月刊,2012( 12) : 158 ~ 162.

[2]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5):95-100.

[3]舒迪《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公众对慈善透明满意度在提高[EB/OL](. 2014-09-23)

猜你喜欢
慈善组织慈善事业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预防与追惩:慈善组织政府监督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完善
预防与追惩:慈善组织政府监督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完善
浅析中华慈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草根慈善组织市场化程度研究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浅析慈善组织的现状与行政规制存在的问题
美国纽约州检察长对慈善组织法律监督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