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责任制在服务育人体系中的应用,是对服务育人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为深入贯彻落实服务育人理念,石油类高校有必要通过建立服务目标管理、构建科学的目标责任制、健全监督制度等方式,构建出凸显行业特色和办学理念的服务目标责任制, 进一步健全服务育人体系机制,从而为向我国不断输送石油行业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石油类高校;服务育人;服务目标责任制;
石油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在国家经济发展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肩负向祖国石油工业输送科研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石油类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其建设目标相较于其他高校也更加具有行业特色。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大思政的战略格局下,服务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石油类高校应积极探索服务育人与目标责任制的结合,从而为国家培养石油人夯实基础。
一、石油类高校服务目标责任制建立的必要性
服务育人自1985年提出以来,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也在各高校的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提出了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工作宗旨,随后在高校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又提出了环境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理念。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指出,高校要构建包含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十大育人体系”[1]。
广义上的服务育人工作是指高校服务部门通过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员工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渗透的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服务目标责任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来的,是将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方式引入到服务育人当中。《纲要》指出要“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2]。目标责任制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其引入服务育人中是对传统服务育人体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石油类高校作为行业类高校是为能源行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更需要建立服务目标责任制,这是因为能源行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发展和安全。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3]
二、石油类高校服务目标责任制建立存在的问题
目标责任制的建立虽然对服务育人体系实现了丰富和完善,但当前石油类高校服务目标责任制的建设还在探索当中。我们要看到石油类高校在建设服务目标责任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可能潜在的问题,如服务目标责任目标不清晰、制度不健全、制约机制不严格等问题,都会对石油类高校服务育人质量和服务育人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一)石油类高校建立服务目标责任制的目标不清晰
目标是做一件事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是行為的导向,科学制定服务目标是石油类高校服务育人工作展开的基础保障。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讲,缺少目标的管理就会缺失工作的方向。“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者德鲁克认为“任何一个其绩效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影响的领域,都需要有目标”[4]。目前对于石油类高校来讲,如何合理设定服务目标、服务目标的导向以及服务目标是否具有石油特色等问题上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石油类高校服务育人的效果。
(二)石油类高校的服务目标责任制度不健全
服务目标责任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服务目标责任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关键所在。首先,服务目标责任制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石油类高校管理工作具有庞杂性,各服务部门之间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石油类高校对于各服务部门如何准确设定责任内容还在探索阶段,原则性、建议性内容居多,明确性、实施性的内容较少,服务目标责任制缺乏应有的标准和规范。其次,石油类高校各服务部门服务存在责任内容划分不清,各自为政的现象。例如,已毕业学生需要学校出具其在校期间的成绩证明,学院、教务处、图书馆都拥有相类似的职能,但互相之间并不能明确责任归属,就极易造成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
(三)石油类高校运行服务目标责任制的监督机制不规范
从监督主体的不同的角度可以将监督划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石油类高校的监督机制也应如此。对于石油类高校而言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作用是互相弥补、缺一不可的。然而在石油类高校在服务目标责任制的实施过程中,既缺乏相关机构的监督也缺少公众参与的环节,严重影响了服务目标责任制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首先,石油类高校对服务目标责任制度施行的监督力度较轻。在石油类高校的服务目标责任制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的主体仅仅是学校的内部监督部门,忽略了师生、家长、社会群体和新闻媒体等外部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极大的减弱了外部监督在服务目标责任制中的约束作用。其次,服务目标责任制的施行过程中易受到管理者的主观影响,产生追究责任不到位的现象。这就意味着监督的方式、方法和监督结果往往取决于监督者个人的观念、喜好,这就给一些企图以公谋私的人创造了“机会”。监督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无法起到监督应有的效果。
三、石油类高校服务目标责任制建立的有效路径
(一)确立服务目标导向,合理设置服务目标
正确的服务目标是服务目标责任制存在和确立的基础,石油类高校应制定什么样的服务目标和怎样制定目标是实现服务目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石油类高校应制定服务育人的总体目标。石油类高校的服务对象是未来为中国石油事业服务的石油人,因此在制定服务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育人”为导向,以“石油精神”为核心制定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再结合各服务部门的实际状况合理分解目标,形成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服务部门协同合作的局面。
其次,服务目标的树立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要求石油类高校要把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定期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意见调查,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合理、正当需求。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管理事务当中,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如西南石油大学,在疫情期间通过学生的意见反馈,得知学生因长期无法归校有“晒被”的需求。通过各学院统计学生“晒被”意愿,学校推出了“被褥晾晒服务”,为学生晾晒了3万床被褥。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的学习生活空间。
(二)建立科学的服务目标责任制度,强化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
石油类高校服务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应按照学校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石油行业要求来设置相关的组织机构。首先,以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为代表成立服务育人领导小组,并同石油企业共同制定服务目标责任制。统筹规划服务育人工作,增强企业文化同校园文化的双向融合。并制定服务目标责任书,包括服务育人的中心思想、主要任务、责任对象、责任划分、目标设定、岗位职责等,保障服务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形成各服务部门共同参与、统筹发展的服务育人工作小组。将服务育人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将责任明确划分落实到责任主体。开展服务课堂培训,通过灌输、教育等方式把服务目标责任制内化为员工的服务意识,“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化管理的完美统一”[5]。促进日常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通过激发服务人员“求实、奉献”的内在精神动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服务人员的育人潜能。
(三)健全服务目标责任制监督制度,实现校园服务规范化运作
完善的、严格的监督机制是石油类高校构建服务目标责任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立内部监督部门、加强公众参与监督力度、接受石油企业共同监督能够有效的提高石油类高校的服务育人能力。
首先,石油类高校应建立学校内部的监察机制。加强日常检查、抽查,有助于督促服务部门人员自觉在服务过程中实行育人行为。一是在服务部门内部建立定期自查、互查、抽查和通报制度,强化服务监督机制和自我监督意识,下情上报,加强信息的动态管理;二是建立独立监察部门,将检察权与行政权分开,使检察权从行政权中剥离出来,成为监督服务部门的有力工具;三是加强对服务薄弱環节的检查力度,及时解决服务目标实施中的困难,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加强服务能力。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结合,注重防御”的理念建立了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党委巡查办公室,成立了纪检监察网。明确规定了纪委、监察处合署办公,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职能。
其次,加强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的建设。邓小平指出:“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提出许多好的建议”[6]。建立公众参与的多渠道沟通机制有助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监督新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和老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开通意见反馈信箱,让学生和教师自由表达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服务育人的实效性。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对于石油类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石油类高校必须抓好服务目标责任制的建设。作为对石油类高校服务育人机制的完善和延申,服务目标责任制路径的研究即可以丰富服务育人的内容和方法,又能够对服务育人效果起到监督作用,从而对服务育人的有效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石油类高校健全服务目标责任制的路径研究对石油行业类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2017-12-06) [2020-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 习近平: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N].人民日报,2014-06-14
[4]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70.
[5]赵建岭.“双一流”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综合改革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8,(S1):33-37.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1.
作者简介:吕姝蓉(1992-),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