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值此建党百年契机,我们应加强青年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得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2017 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将实践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对实践育人的研究,大多学者围绕实践育人内涵、实践育人价值、实践育人模式、实践育人机制等方面展开,如从实践育人的目的来划分,有学者将实践育人划分为四种模式,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生产劳动教育等);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模式(“四进社区”、环境治理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校企联合、构建实践基地等);学生社团发展的实践模式(志愿活动、奉献爱心等)。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实践育人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实践育人研究方式缺乏量化的实证研究等,这也是今后实践育人研究的趋势方向所在。
构建优良育人生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天津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创新性的开展了乡村振兴“1+1+1”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
开展了“乡村振兴“1+1+1”实践育人项目,通过“价值引领+精品项目+品牌效应”以期达到1+1+1>3的效果。
通过设立“党建团建、助农攻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全方位立体化实践平台——乡村振兴“1+1+1”育人实践平台,探索建立“一院一街镇一项目,一班一育一品牌”实践模式,实现学院班级和街镇社区(村)的双向全部覆盖,形成机制化、常态化、规范化、可持续的实践服务模式。努力营造文化多元共融、师生齐生共长、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实践育人有机体系。
一、打造出定点化、常态化的校地实践服务体系
依托“乡村振兴“1+1+1””平台,通过“三个育人和一个服务”分类开展院、镇系列活动,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突显出大平台的建设优势,建立实践育人常态模式,打造全方位立体平台。
二、建立全方位、全過程的工作机制
1、学院牵头,搭建院班-街村互动平台
由学院牵头,学院领导与王稳庄镇领导共同支持,开展实践育人合作。由学院团委向全院团员青年发起号召,以全院118个团支部为主体,以点带面,实现全院全体团员青年滚动式全面覆盖参与,鼓励各团支部围绕共建基地王稳庄镇的现实情况,与王稳庄镇团委共同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风格鲜明的团日活动,鼓励我院学子组成社会实践团赴王稳庄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其实现振兴。
2、为团发声,引领全院实践大潮
在学院两大公众号平台积极宣传共建基地项目进展,将每一次实践活动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全院师生,充分发挥新媒体引导凝聚作用,并以开展“新时代·新实践”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并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相关对接项目,成立专门实践团赴王稳庄镇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3、突出亮点,特色队伍助力合作
发挥经管学院14支特色队伍的突出作用,调动民族管弦乐队、合唱团、朗诵队、舞蹈队等队伍人才的积极性,以此来丰富理论宣传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寓教于乐,更贴合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志愿者队积极开展主题宣讲会和社区志愿活动。
本活动主要以实践育人的“社会服务”为中心,围绕环境治理、实践活动等展开,充分发挥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及王稳庄镇的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积极推进区校合作,打造价值引领、社区帮扶、志愿服务、科技下乡、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定点化常态化的协同体系,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同时促进王稳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红色引领的新农村地域综合体为载体,通过优势互补、价值共增培育出红色理论宣讲、为党唱红歌、国旗下的宣誓等20多个学生活动与实践育人项目,全面覆盖了学生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文体活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成长成才全过程。
建党百年契机下的乡村振兴计划,不仅做好了红色理论宣传。更充分发挥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及王稳庄镇的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积极推进区校合作,打造价值引领、社区帮扶、志愿服务、科技下乡、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定点化常态化的协同体系,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推进新乡村振兴建设,同时促进王稳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把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其他主体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多方参与、协调培养的良好局面,不仅符合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
张笑智(1990—),男,汉族,天津人,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