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双 王太海 张美玲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国家的精神命脉,而高校大学生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大学生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但与个人精神层面有关,更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相关联。因此,调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调查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4-0026-03
0 引言
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矛盾突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习近平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大学生处于从心理、行为、人格等方面由不完全成熟趋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理想信念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因此,有必要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进行有效的引导。
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
1.1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1.2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设计了34个问题,采用单选方式就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大学生的信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主要经济管理专业、艺术传媒专业、法学专业等十三个专业,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回收有效问卷520份,其中问卷回收率 86.67%。
1.3 研究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没有预期效果那样好,调查发现,目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论淡化现象,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也是存在一定危机的。以下是此次调查后得出的一些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
1.3.1 无信仰化
调查问卷第十题是调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如表1所示,是其统计结果。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无信仰只占32.88%,无信仰人数占60.19%,宗教信仰和其他占6.92%,这足以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不仅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现象十分严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学校的必修课,各大高校也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调查结果却十分出乎意料,值得深入思考。
1.3.2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度偏低
调查问卷第十七题、二十题着重调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题目分别是:你对马克思主义看法是什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你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表2、表3是统计数据。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63.66%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鞭策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有66.92%的人认为它仍然是人的精神支柱,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仍有39.3%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33.08%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过时,说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当代大学生中仍然占有一部分市场。
1.3.3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欠缺
本次问卷第十六题是调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程度,题目是你看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吗?通过大学生对书籍的阅读,可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度和感兴趣程度。表4是其统计结果。数据结果显示,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方面的著作,看过以及看过有感悟的学生仅占46.35%,有27.5%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看相关方面的著作,更有25.15%的学生是完全不感兴趣的。这就表示目前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掌握不深,这种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模糊认知上的信仰是不稳固的,极易受到其他理论思潮的影响。
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愿意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占比仅占12.31%,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度偏低率占比有87.69%,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仅有32.88%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一定的消极状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欠缺以及无信仰状态的出现,说明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迷茫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边缘化的危机,當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刻不容缓。
2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2.1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需求不足
需要是人活动的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的特征,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2]。”而信仰活动的产生也是信仰主体的信仰需要,信仰的需要是人类内在精神的需要,是人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日渐强盛,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资源丰富,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他们作为没有体验艰苦的一代可能迷失在了物质欲望当中,缺少老一辈那种豪情壮志,迷失在信仰多元化的今天。同时大学生也是接收信息能力最大、最快,了解事物方式最广的一代,是现代文明中最活跃的一代,各种信息的冲击与撞击,有可能使他们迷失了方向,无法做出选择。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信仰迷茫化和无信仰的状态,甚至把人的价值追求与金钱紧紧绑在一起,个体需要的满足已经发生变化。
2.2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体验的欠缺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步,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的环境中,或许很难体会老一辈人经历过的艰难岁月。虽然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观教育,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多数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很长时期以来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选拔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国家非常重视应试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极度缺失,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更多局限于书本课堂,学生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脱节,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活和实践,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更无从谈起。
2.3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深刻
当代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生少之又少,了解的途径多但是却很少学生愿意用这些资源去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大部分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法从心理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大部分接受的是分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属于文科教育,而选择文科的学生又相对较少,在大学才真正开始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而在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之下,大学生群体内部其个体学习的能力、逻辑的能力以及认知的能力等层次性或者差异性势必更为明显。在这样一个层次化群体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可接受群体的限定性更为突显。
2.4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不足
从教育手段上来看,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高校教师采用灌输法和讲授法,其中灌输法仍是大部分高校的主要教育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无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将网络热点与社会热点同学生的需求连接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于被动。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上来看,理论远离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是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为基础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应该只以教材为本,更应该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刻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只以教材为主,照本宣科,部分高校虽然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因为经典著作难以理解而放弃学习,而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若不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就会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让人感觉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晦涩难懂,不易被大学生从内心上接纳。
3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启示
(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能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高校首先要做的是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要,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同时普及预防疫情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心理辅导。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高层次需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学习这次全国抗击疫情中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所展现的精神,学习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尤其是学习家乡小区里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典型,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实素材。在这次疫情中每一次感动都是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很多大学生都投入到了抗疫一线,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同时也见证了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体现的我国先进的国家制度和卓越的国家治理能力,这些都是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从知到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体验起到了中介催化作用,是重要的过渡阶段[3]。知识教育可以造就人,情感教育可以拯救人。投身于社会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是大学生形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好方式,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有所感悟。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三支一扶、支教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上应该鼓励学生去参加这些社会实践。例如,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千千万万在校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了抗击疫情志愿者工作,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好的践行。这些实践有助于增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体验,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3)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列宁指出:“我们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基础[4]。”目前,仍有很多学生因为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的深奥难懂,只能由该专业大学生学习,不是一般大学生都可以学习研究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高尚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像是一种奢侈品。所以,必须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即在于其观点、理论、方法论等通俗化,生活化,能够让大众理解和接受。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第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的通俗易懂,用年轻的语言艺术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第二是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要运用案例等方法,把理论与现实结合,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
(4)注重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的建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的建设需要课内老师指引与课外校园文化积极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大力度推进课程思政,无论教师教授哪类课程,都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除此之外,高校可以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加强劳动,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利于培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常若松,王宁,王海军.健心育德,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德育,2019(19):7-1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