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安
很多朋友也许心有疑惑: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无法消灭蚊子这种恼人的家伙呢?其实,蚊子在地球上横行霸道的时间可比人类久远多了。早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蚊子的始祖就已出现,最早的蚊子化石则出土于白垩纪岩层。可见,在蚊子这些“老江湖”面前,人类就仿佛初入社会的“小年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天运篇》就有记载:“蚊虻喈肤,则通昔不寐矣。”意思是说,蚊子叮咬了皮肤,就会让人整晚不能入睡。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在拜访老聃(老子)时,老子论道所举的例子,恰恰说明蚊子叮咬让人辗转难眠,在古代是常事。数千年来,“小年轻”人类从未停止过和“老江湖”蚊子斗智斗勇,其中更有不少妙方凝聚了古人极高的智慧,并沿用至今!
蚊子咬人,那就想办法让蚊子咬不到,于是聪明的古人便发明了蚊帐。
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极为发达,这为古人建立物理防御来抵御蚊子攻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诗经·召南·小星》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一首民歌,其中写道“肃肃宵征,抱衾与稠(音chóu)”。“稠”即蚊帐。蚊帐既要透气,又不能让空隙大到让蚊子钻进来,所以对制作蚊帐的布料要求极高,价格也相对昂贵,因此直到晚清以前,蚊帐也多半是达官贵人的专属,并非寻常人家能拥有的物件。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中批判过这一点,他说黄吕的夏天蚊子很多,但贫穷人家买不起蚊帐,只能通过给别人打工或者举债才能换来。
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帐幔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博山炉是熏炉中的一种。
普通人家用不起蚊帐,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另外一种经济实惠的驱蚊方法,那就是烟熏。西周时期,周天子专门设置了驱虫官,称为翦氏,虽然其日常工作多为祈福与祭祀,但也经常烧一种叫莽草的植物来驱赶蚊虫。据说,莽草的气味强烈到可以毒死老鼠,因此这种草也称“鼠莽”。
大约从汉代开始才出现真正的香,因为汉代出现了香炉。史籍记载,汉代通过焚烧“月至香”以“避疫”。随着烧香的作用从“与神明沟通”演化到“避疫”,香料也随着材质的变化扩展了功能,拥有了驱蚊灭蚊的作用。
用莽草这种药性强烈的植物进行烟熏,显然并不适合封闭的室内环境。后来人们又逐渐发现艾草、蒿草也有类似的驱蚊效果,不仅烟雾不像莽草這么多,味道也不浓烈,很适合作为普通家庭常用的驱蚊材料。在此基础上,人们制成了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即用艾草、蒿草等草木编成绳状,晚上睡觉时点燃,用其香气驱赶蚊虫,这就是蚊香的最初形态。
宋代的《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已经非常近似现代的蚊香。明朝方孝孺的《蚊对》里也记载了烟熏驱蚊的场景和方法,“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艾草
莽草
到了清代,蚊香的制作工艺已经极为成熟。晚清时,一个英国人曾写了一部名为《居住在华人之间》的书,其中记载这个英国人当时从浙江西部去福建武夷山购买茶种,由于气候湿热,蚊虫极多,他被蚊子折腾得够呛,后来其随从在当地买了蚊香,才解决了这个恼人的问题。
前面几种方法只能固定在室内使用,当古人外出时受到蚊子袭击怎么办?香囊就此诞生。
香囊不仅能随身携带,还有装饰作用。秦观《满庭芳》写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虽不见人,浓郁的香气却已扑鼻而来。其实香囊的制作很简单,只需在缝制好的囊袋里装入具有驱蚊作用的中药香料即可,常见的有藿香、薄荷、八角、茴香、艾草等。因此,古人互赠香囊,除了传递情谊外,也有防蚊、防疫的作用,将功能性和审美性真正完美地统一起来。
张珠容荐自《生命时报》
唐代银鎏金花鸟纹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