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等主演的影片《攀登者》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国产新片展映”的重点影片之一,该片以1960年至1975年间我国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克难关,两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为叙事背景,重点讲述了两代攀登者怀揣梦想,达成使命的感人故事。影片凭借真实再现故事场景,生动抒发人物情感,为观众直观感受攀登精神提供了鲜活场景。
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攀登者》,真实再现了登山队队员“舍小我见大我”的家国情怀以及“登上去,找回自己”的攀登精神。同时,影片实现了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主题的完美融合,凭借细节描述,以更加完整、真实的银幕手法展现了“攀登者”群体的生活状态。
一、纪实视角:多维叙事塑造立体人物形象
在创作登山题材电影过程中,创作者面临登山运动的写实性与影视化情感冲突丰富性的现实考验,其中,独特的登山场景、叙事逻辑和影视画面等元素,均对其电影创作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同时,如果仅仅聚焦过于真实的登山画面,则会因为剧情单调、画面层次单调等问题影响观众视觉体验。因此,如何把握登山题材电影“虚与实”的创作界限,合理融入虚拟情节,成为确保登山题材影片创作品质的关键。[1]电影《攀登者》在真实呈现攀登情境的同时,以艺术化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通過增设人物、增加合理故事情节,借助银幕抒发了真实的精神力量。
(一)叙事情景:纪实情境勾勒人物状态
电影《攀登者》由现实题材改编而成,影片重点对两次登顶珠峰的过程进行“写实化”呈现。创作者以生活化的方式再现了中国登山队队员的人物情感、命运变化,通过对其面对荣誉和重大抉择时的心理变化进行详细描述,用近乎纪实的创作手法,塑造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传递出“既见大我,又见小我”的真情实感。同时,影片为了真实再现攀登珠峰场景的残酷性,采用完整、系统化的手法对攀登珠峰的细节进行勾勒描述,详尽叙述登山队队员选拔、训练的具体过程,并对当地的气象条件、珠峰气候和登山设备等要素进行全面展示,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例如,影片中出现的大风口、冰塔林等真切存在的地理景观,为观众创造了身临其境的场景体验。该片在塑造宏大自然景观的同时,兼顾人物状态的细致刻画,通过演绎主人公方五洲与曲松林在危难时刻的相互信任与相知友谊、讲述方五洲与徐缨、李国梁与黑牡丹的情感碰撞等,为观众呈现了丰满、立体的攀登者形象。
(二)叙事特征:虚实互动展示人物成长弧光
影片通过将主旋律题材融入超现实主义的故事情景,展示了鲜活、可触碰的人物形象。[2]该片在“集体英雄主义”的创作内核指引下,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背景与人物成长的现实叙事主旨相融合,在坚持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创作前提下,选择特殊的个人视角,以纪实性的镜头语言记录了登山队员的成长。影片通过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的成长,融入深层次的情感内容,深切触动了当代观影群体,使观众对影片背后的真实人物及故事形成了丰富的情感认知,也为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与表达方式探索了新方向。该片不同于惯常的英雄题材叙事手法,而是通过增加情感故事细节,丰富呈现英雄背后的“人性力量”,以个人的忘我抉择来传递“爱国情怀”。片中主人公方五洲与气象学家徐缨的情感故事,使影片主旨与大众情感巧妙融合,突破了传统“脸谱化英雄”的创作困境,深刻展示出英雄背后的人性光辉,建构了跨越时空、超越自我的奉献精神,实现了人性“自我”与英雄“超我”的价值对话。
(三)叙事框架:多维度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
《攀登者》依据真实故事改编,是一部现实主义佳作。该片将叙事镜头对准方五洲、曲松林、杨光等登山队员与气象工作者,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登山队员踏上珠峰的动人情景,并以极具视觉震撼效果的影视画面,展示登山队员在风雪肆虐的恶劣环境下,毅然攀登的悲壮场景,深深触动观众心弦。影片在生动展示人类伟大壮举的同时,重视塑造和刻画个性化的人物性格与命运起伏,通过描述多场登山过程中突然爆发的雪崩、山体裂缝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动作戏,生动揭示了大无畏的意志力量,实现与观影者跨越银幕的精神共振。并且,该片在营造震撼视觉效果的基础上,以多维度、深层次视角发掘不同时代的登山队员们对“集体荣誉”的思索,探求攀登精神蕴含的跨越生命、超越自我的情感共鸣。[3]
二、象征表达:多元叙事手段彰显叙事内核
影片在把握创作基调、叙事主旨的基础上,用生动的影视化手段,协同动作特技,将中国登山队员勇攀珠峰的故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众,使观众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下,感受攀登者的无畏精神与家国情怀,使影片在抒写攀登故事的同时,为观众传递出“见天地、见英雄与见人性”的思想内核。
(一)虚实相生的叙事基础
从影片《攀登者》的创作基调看,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合理的艺术化想象为延伸”的核心理念,系统化描绘两次攀登珠峰的震撼场景,以精细化布景、关键节点的字幕和旁白,尽可能复原了影片的时代场景,为观众带来深刻的代入感与临场感,使影片兼具客观真实性与艺术可看性。此外,影片在创作过程中,采取了“真实故事”与“写意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技巧,通过累积和表达多个真实细节,使观众对影片的故事主旨与情感哲思形成深度理解。在影片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通过真实体验攀登生活,掌握冰镐、安全扣等攀登工具的使用技巧,将影片以“纪录片式”的创作手法进行鲜活呈现。[4]
(二)个人与集体的叙事融合
《攀登者》的故事背景广为人知,这对其人物塑造,即“立人物”提出了更高要求。影片中的攀登者们真实存在,其中,主人公方五洲的人物原型是王富洲,曲松林的人物原型是屈银华,杰布的人物原型是贡布等。影片在尊重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影视艺术创作,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同时引入生活化细节,使其从虚幻的“英雄”走向真实可感的“攀登者”。此外,影片以“攀登者”命名,一方面突出中国登山队两次登上珠峰的坎坷历程,寄托创作者对登山队的深挚敬意。另一方面,影片通过塑造生活化的人物形象,记录了“两次登顶珠峰”经历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流变,为大众呈现了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片中叙述的人物命运、内心矛盾以及他们的重大抉择赋予了观众独特的观影体验,彰显了追求大我、国家至上的价值内涵与情感特色。基于此,影片以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其中传递的价值内涵超越了单一的个人命运,通过描述个人战胜自我的场景,彰显了“集体英雄主义”的叙事内核。[5]
(三)人性表现与客观历史的叙事升级
影片从多维度、多视角生动再现了中国登山队的恢弘历史。《攀登者》借助银幕载体,再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瞬间,在表述攀登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奋争意志与不屈精神。影片在叙述过程中,通过以“见人性”为叙事创新点,引入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信任、青涩爱情等内容,升华了“攀登精神”,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反思。[6]创作者通过将人性真实表现与历史客观情节相糅合,在丰富视听语言与故事素材的同时,拓宽了本片的叙事维度,实现了对两代中国登山队状态变化的时代隐喻。
三、写照指向:重构“攀登者”情怀
(一)沉浸细节的真实写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语境中,登山队登顶宣告主权,需要具备影像记录。与以往登山类影视叙事手法不同,《攀登者》以两次登山影像记录细节为切入点,通过制造登山队队员面临救人与救相机“两难情境”的故事冲突,讲述了两次截然不同的抉择。片中,1960年我国登山队首次从北面冲刺登顶珠峰,队长方五洲在面临救助同伴、还是保住同伴手中的相机时,选择了救助同伴,尽管完成了北坡登顶的壮举,但由于缺失应有的影像资料证明,此次登山并没有获得国际认可。影片在描述第一次登山失败时,重点表现“救人”细节,彰显人文主义的情感特色。1975年,我国登山队再次集结,此次新一代队员再次遭遇救人与救机器的“两难情境”,当李国梁果断将相机交给不愿放弃救助自己的同伴,选择主动切断自己的绳索时,这一壮举升华了登山队队员的英雄气概,也再一次诠释了攀登者情怀。[7]
(二)凝聚人物共性的叙事表达
《攀登者》聚焦个人价值的叙事表达,通过对登山队队员进行个性化、内涵化人物描述,使观众亲切、直观地感受和体验到“攀登精神”的时代价值。影片重点刻画了“为国登顶,寸土不讓”的创作主题。同时,以记录影像与牺牲个人的冲突为影片创作的主要视角,以登顶影像的“失与得”实现了攀登者“只见大我”情怀的鲜活塑造。创作者通过将家国情怀、登山精神与共同体美学等不同内容进行巧妙融合,完成了对“攀登精神”的情感抒发。
《攀登者》以多个视角、多种情感来构建影片故事框架,力图为观众呈现登山队队员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精神追求,重塑“攀登者”情怀蕴含的精神高度。影片以银幕视角传递情感内涵与人性抉择,承载了更多故事内容,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善的话语风格及叙事体系。当然,影片在刻画“攀登者”的伟大情怀时,没有过分偏重宏大主题,而是通过彰显“登上去,找回自己”的个人信仰,以全新视角演绎了“为国攀登”的英雄精神。
结语
影片《攀登者》既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也是一部登山运动类型电影。其凭借感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在尊重客观事件的前提下,明晰叙事主旨,创新叙事架构,形成流畅的叙事逻辑。影片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为使影片更加准确、生动,创作者采用“写实化”的艺术手法来呈现鲜活历史,营造了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故事氛围,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景代入感,实现了攀登精神、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全面升华。
【作者简介】 张荣华,女,湖北宜城人,湖北商贸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电影艺术与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健康中国视野下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
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编号:2018500)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欣.中国体育电影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EB/OL].(2020-09-10)https://wenku.baidu.com/view/336bd5c7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a.html.
[2]宋维才.大国意志、主流价值与商业精神——电影《湄公河行动》对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启示[ J ].当代电影,
2017(02):136-139.
[3]刘永亮,钟大丰.跨媒介叙事视角下电影生态美学研究[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0):85-91.
[4]王冬冬,周赞.新时代国产电影的中国价值观表达的类型化探索——兼议电影《攀登者》的创作经验[EB/OL].(2020-06-04)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yxz201906004.
[5]郭佳.“攀登”象征意义的转变——兼作《攀登者》与《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之比较[ J ].电影评介,
2019(18):27-30.
[6]张君,刘超言.中国登山冒险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表达——以《攀登者》为例[ J ].出版广角,2020(01):70-72.
[7]赵立立.《中国机长》与《攀登者》:新主流电影中的集体身份与行业认同[ J ].电影评介,2020(0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