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立传、明德:扶贫题材电影《李保国》的艺术价值

2021-11-25 20:58李佳丽
电影评介 2021年15期
关键词:保国苹果村民

扶贫题材影片《李保国》着浓墨于农民学者李保国扎根于太行山地区的奉献事迹,真切平实的描绘文字诠释着“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的真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是对李保国全身心投入岗底村产业振兴、升级的最佳诠释,从苹果种植到引进红树莓,影片环环相扣的真实场景重现,一方面凸显着李保国用所学振兴太行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亦展现着重重矛盾迭现语境下,脱贫致富任务与目标的艰巨性和迫切性。套袋法种植苹果、砍河滩果树以引进新品种红树莓,科学先进的种植方法却遭逢人、地、天多维打压而屡遭挫折与质疑。李保国的坚守与担当不仅诠释于“再等等”言语折射的自信之感;体现在为维护苹果名誉而毅然碾压以好充次的劣质苹果,更侧面表现于老孬、省领导的行为转变之上。老孬的自省与顿悟,省领导的倾力相助,以空军阵仗运送红树苗奔赴岗底村等,影片记录了他们对李保国从质疑排斥到支持认可,凝心聚力的背后是李保国舍己为人拼搏付出的结果。影片择取农民学者李保国,为其画像、立传、明德,根本上意旨于弘扬深扎土地、奉献担当的优秀时代精神,引导观者真切体悟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先进模范代表作为核心参照点,用真实而直击心灵的曲折情节激励观者深入自忖、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以撑起新时代的责任风帆。

一、创作初心: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

以小人物书写大时代,以小事件折射大道理。主旋律题材电影在创作与表述过程中,往往通过真实塑造人物、真切回应社会现实,实现了电影的艺术表达与价值传递。电影《李保国》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基础,通过挖掘故事立意、拓宽表达空间,借助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实现了高远立意的“生活”书写。

(一)深入人物:以真实、真诚刻画鲜活人物

以扶贫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李保国》,虽然剧情描述相对简单,但其中蕴含的深远价值影响和感染了时代青年。影片着重刻画了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国。影片在对人物形象进行真实刻画与艺术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塑造农民本色与学者风范的交织相融,主要体现在农大授课以及岗底村农作的场景切换中。而此二重身份中扎根太行土地的农民形象则被极力渲染和重点描摹,李保国带领岗底村甚至整个太行山农民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前承于其师于宗周,前后浪并头奔赴发展彼岸,后浪以新技术和新理念立于前人之肩、眺望振兴伟业。

(二)深入细节:以真诚、真情诠释人物特征

李保国皮肤黝黑、朴实沧桑的外在人物形象,即使置于岗底村以老孬、大燕子等次要叙事人物为代表的农民之中,亦不会由于身份差距迥异而显得违和。李保国接地气的楷模形象,极大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无论是农大校园里关乎“发展生产力”论断义正词严、慷慨激昂的公开发言;亦或是独坐山坡愁容满面地忖思着苹果变白的颓态呈现,影片并不意旨于改造、扭曲传统现实社会中脱贫功臣的人物形象,亦未将重点置于无能为力的踌躇中,而是将落脚点立于平凡化、常人化而非盲目美化、深化的英雄形象上。坦然从容的李保国,亦会展露焦躁、愤懑的一面,他会在得意学生陆超希图奔赴美国深造求学发展时,因劝说引导效果甚微而郁结于心、闷闷不乐;他会在诚心诚意为岗底村村民准备苹果套袋却被质疑、被漠视、被指责时,毅然拿出自己的存折作为科学应用农业的保证和抵押;他会在村民以坏充好批量售卖岗底村特色品牌的苹果时,任由愤怒与寒意席卷身心;他亦会在得知暴雨后延期送达的红树莓秧苗毁于一旦、几无存活时,急火攻心而旧病复发被迫入院。他的急躁和焦虑便是其常人化特质的表征,性格的不完善与缺陷是圆形人物丰富形象特征的诠释。急躁与焦虑是其心系岗底村农业发展与升级的表征,影片于正侧面双维形象描绘的交织中,凸显着李保国形象中所蕴含的爱国、担当与奉献因子。

(三)深入人心:以奉献、真诚为人物画像

影片以平凡人物的视角来展现和塑造李保国的人物形象,其中通过重点讲述李保国扎根岗底村的真挚情感,生动讲述了影片贯穿始终的高尚思想与人物德行。恰恰也正因为平凡化形象的着力刻画,信任和理解在建立初期往往位于可望而不可即的云端,影片中在新技术、新品种、新品牌的引进环节,不同程度上都需要村支书双牛的鼎力支持,横亘于村民与李保国之间的信任沟壑才能基本被填平。[1]李保国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正面言语、行为来表现和摹写;还有周遭村民、领导的行为变化来烘托与凸显,侧面刻画较之于正面表征而言,更加温婉含蓄。影片中李保国所频繁交往的人物主要是第三代振兴太行的中坚力量陆超;老孬、大燕子所代表的村民;妻儿所代表的亲人三个范畴。贯穿于李保国一生信仰的言语表征便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活着干、死了算”,大无畏的精神和情怀让李保国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即便罹患疾病亦选择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医生的那句:“难道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真正触碰到观者心底最柔软的一根弦是妻子含泪哽咽地回答“他觉得有”,虽未言明究竟为何,但是李保国“楷模式”画像正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二、创作风格:真实生动情节的铺叙立传

影片《李保国》以电影艺术创作语境,真情实意地讲述了平凡但感人的扶贫故事,通过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行动为表率,为扶贫工作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生动回答。影片既有思想深度,也有艺术高度,更有情感温度,通过用电影语言书写时代精神,讲述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增添了影片整体的观赏性,极大优化了影片的故事体验。

(一)求真:以真情实感塑造扶贫英雄的故事内核

影片追溯还原了李保国奉献太行山脱贫攻坚的一生,浓缩提炼择取出三件具有卓越代表性的、交织冲突矛盾与理解信任的关键事件,重点置于对人物坎坷挫折经历的真实还原和艺术加工。在情节维度的体系编排、矛盾冲突方面的把握和协调中,导演着力展现跌宕起伏的曲折遭遇中李保国的应对之术,意旨在真实还原的宗旨与前提之下,经由为李保国立传来深入剖析和发掘其内在的优秀品质和德行操守。位于情节发展脉络之首的事件便是通过剪花、套袋来实现科学种植、高效高产的构思和实践。与农民传统思想迥异,李保国所提倡的是科学种植的先进方式,是经过科学实践检验的种植之术。[2]但存在于先进与保守之间的隔阂激发了村民与李保国的矛盾,与科学理念和实践相距甚远的村民们在短期内难以完全信任“农大教授”本无可厚非,但诸如将李保国自掏腰包费心费力购置的苹果袋作为窗户纸粘连于窗户之上便不禁令观者失望。老孬等人的反对、不配合并没有成为李保国推进科学化种植苹果目标的阻碍,其毅然拿出房产、积蓄作为新种植术盈亏的抵押和担保,希图以此来获得村民的信任。新技术造福的是靠果树维持生计的农民,然而倾尽全力、信仰坚定的却是原本衣食无忧的农大教授李保国。虽然在村支书双牛的信任帮助下,套袋法如期付诸于苹果种植的实践中,但之后苹果种植再次遭逢挫折与打击,原本便摇摇欲坠的信任灯塔开始剧烈动摇。套袋的苹果呈现白色而非红色,套袋种植的村民蜂拥至李保国处,村民质疑和愤怒成为打击李保国的当头一棒。影片中,农民们破口大骂和相互指责与李保国的沉默少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谁询问,沉默者都会予以“再等等”的回复。他的内心并非毫无波澜,只不过他对科学培育技术有自信,也對村民最终改变固有思想、信任自己有信心。最终,影片迎来了红苹果衔缀枝头,红飘带迎风招展,村民手舞足蹈的第一个情节高潮。

(二)求实:以生活气息升华影片的感召力

任何电影作品想要达到良好的创作效果,需要将观众的视听需求放在首要位置,需要寻找故事创作、情感表达与生活气息的融合点。影片在塑造李保国的人物形象时,作为扶贫英雄,需要将其置放于现实生活场景,通过诠释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影片的整体感召力。当村民们热闹地庆祝着丰收时,李保国却独自一人面带微笑地躺在结满红苹果的果林中笑而不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影片予以李保国特写镜头,沧桑中蕴藏着欣慰与惆怅。随着黄土离地而起席卷银幕,关于李保国的传记悄然迎来第二个情节——苹果出售低利润问题。影片巧妙地穿插李保国在学校与陆超的交往过程,双线并行的情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单线记叙手法,状似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实则交融相生、内核相通。大学校园学者视域下,李保国对陆超近乎偏执的挽留之举中流露的是对太行山纵深发展、实力致富美好前景的展望。[3]大学校园的理论式宣讲是奋力投身太行山岗底村农业发展的基石和铺垫,不知不觉间影片的画面便切换至情节的核心——岗底村水果贩卖市场。在农民与消费者之间是水果批发商,低价收购高价售出的经营模式是以压榨农民劳动成果为代价,而影片的核心并未全部聚焦于揭露批发商的厚利,而是巧妙发掘存在于市场销售中的新商机——构建品牌!在展销会上,李保国条理清晰、真诚淳朴地向受众介绍着属于岗底村苹果的128道工序,并恳切地向受众承诺岗底村苹果的高质量。此次展销会为岗底村的苹果产业觅得了诸多大客户,但是品牌、身份不能仅仅停留于塑造,还应向维护、巩固进发。村民的贪图小利导致李保国悉心维护的品牌声誉几近毁于一旦,在王总的见证下,李保国忍痛驱车向岗底村质量低劣的苹果压去,他所真正在意的并不是短期利益,而是那份助推长足发展的信任与信誉。村支书双牛坚定地与李保国站在一起,也是影片情节发展中的第二个高潮,慷慨激昂的话语震撼着观者的内心,“压苹果是很令人心疼,但是不压就不会长记性,咱们得对得起自己这张脸!咱们得对得起李老师!——必须压个稀碎!”前两个核心情节在矛盾冲突的助推作用下得以丰满和富有张力,第三个核心情节在增添新品种红树莓中,主要的矛盾冲突聚焦于地与秧苗的运输问题,村民的凝心聚力、省领导的全力支持、空军战士的鼎力相助,使第三个核心情节在细微幅度的转折中平稳度过。此处难关的顺利逾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保国的付出和奋斗所获得的信任和发展成果,年迈的李保国意识到陪伴家人的重要性,陪孙子玩耍、溜冰;为妻子准备生日惊喜……温馨而和谐的画面是悲伤来临前留给观者最后的温存和畅想,银幕中无声呈现的文字精炼概括着李保国奋斗的一生。

三、创作升华:崇高奉献情怀的明德感召

影片以真实扶贫故事为创作蓝本,遵循故事的严谨性,通过发挥艺术的想象力特征,为观众呈现了新时代主旋律题材的创作手法。影片通过塑造具有大德、明德人物形象的“李保国”,讲述村民如何响应其召唤,凝聚在李保国周围,共同战胜贫困,走向小康的鲜活故事。影片通过植根生活沃土,讲好时代故事,平衡艺术创作与真情实感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观众呈现了艺术精湛、思想深刻的精品佳作。

(一)明大德:不忘初心的真实书写

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题材的时代影片,其中承载和传递了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李保国是时代楷模,亦是太行山人民心中的“新愚公”。贯穿影片始末的核心话语便是李保国所言,“我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把许许多多的农民变成了我。”李保国向农民传授的不仅是科学的种植方法,更包含着充盈爱国情怀的时代精神。对于个体而言,是重要的不是爬的有多高,而是扎的有多深!这是李保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贫困太行山地区的理论支撑,也是他对陆超未来发展规划的殷切期许。

(二)守公德:履行使命的真实体现

影片所描述的主人公李保国始终以知识分子的努力、传承和应有担当来约束自己,真實体现了履行个人使命的公德意识。新时代,教师“四个引路人”的身份定位和价值追求在不断向着纵深发展,“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李保国作为农大教授毅然扎根太行之举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青年学子立足实践、扎根土地,用创新理念、科学技术植根太行沃土,真正践行学习农学专业的初心和使命。

(三)塑品德:实现大我的优异品格

影片真实而生动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于潜移默化中渲染烘托着爱国、爱民、爱土地的道德情感,引导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于李保国的坚韧品格。李保国生命的逝去并不会终止振兴太行地区的脚步,其所坚定构筑的扎根土地信仰感染、影响着以陆超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召唤下,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一定会有更多的李保国站在那里,为了他们热爱的土地,为了农民脱贫致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李保国用个人奉献塑造了时代丰碑,成为当代大众学习的榜样。

结语

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艺术价值并不在于科幻动漫类影片科技的叠加,而在于真实还原、艺术加工双维设计中寻觅明德、传情之术。时代主旋律影片《李保国》植根于新维度、新支点、深刻还原“新愚公”李保国的奋斗一生,矛盾冲突与信任携手的流转中,充盈着李保国所拥有的坚韧自信与从容坦然。时代丰碑性扶贫事迹、时代楷模型扶贫人物、时代情怀式扶贫精神,是这部影片宣扬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李保国愈来愈抽象化、模糊化,逐渐演化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激励着时代后浪扎根土地、立足实践的楷模和榜样。

参考文献:

[1]刘晓营.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高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探析——以电影《李保国》为例[ J ].智库时代,2019(25):134-135.

[2]李伟.电影《李保国》的新维度与新支点[N].文艺报,2018-08-29(004).

[3]褚迎冬.扎根土地的大爱情怀[N].解放军报,2018-09-22(004).

[4]李保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8):7.

【作者简介】  李佳丽,女,河北无极县人,河北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保国苹果村民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邱保国研究员辨证论治不同时期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A GNSS Signal Blind-decoding Algorithm at Low S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