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山东 日照 2768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党中央科学研判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利用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围追堵截”的竞争困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要求制造业回归,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开始越来越多地加入全球产业链中。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提高,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在这种竞争格局之下,如果我们仍然沿用过去的价格竞争,只会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81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印度等与我国经贸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由此导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拉动力不断下降。201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66.5%下降到了31.8%。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才不易被模仿,才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值来看,这些年都稳居世界首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的效益并不是很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而且,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如果我们继续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只能带来产能过剩和需求外溢。2016年,我国产能利用率只有72.9%。国人去海外背马桶盖、电饭煲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经济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面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主战场,发展的动力必须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应用在各行各业,提高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启了高速发展的时代,GDP年均增速9%以上,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都让我们追悔莫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到,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2060前年实现碳中和。但是,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仍然比较高。2019年,我国的GDP占全球的14.4%,但是消耗的资源能源占到了全球的23.6%。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的传统产业,既可以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四个面向”对于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形成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实现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经开始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很多领域都发生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产业模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迁,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战略机遇。我国的科技创新只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作为,抢占创新的先机和制高点,才能后来居上,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抢抓住现代化战略机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位于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银行2020年公布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2535美元,即可达到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果发展顺利的话,2025年左右,我们的人均GDP就会超过13000美元,届时我们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经验来看,此时整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将会面临重大转型,发展方式要转变,经济结构要优化,增长动力也要转换。要突破各类制约发展的瓶颈,成功跨越这“三大关口”,真正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动能,壮大新动能,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疫情期间,各国都采取了严格交通运输、人口流动等管制措施,让全球产业链受到了很大挑战,加剧了去全球化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也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我国科技发展、产业升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产业链都要实现高级化、现代化,必须牢牢抓住时代的机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产业和技术实现突破、从“并跑”阶段迈向“领跑”阶段。
人民生命健康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十四五”时期是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及其严重后果的时期,对我国科技支撑能力是一次大考。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生领域的储备力量,不断提高我国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新发展格局的科技创新原动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领力,必须贯彻落实这“三大战略”。
科技和教育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当前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还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应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是强化基础研究,筑牢科技创新的基石。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是创新的原动力。要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加强基础研究上。二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创新链的整体效能。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合力,锁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建立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领导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瞄准产业链短板和价值链中高端进行生产研发。三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教育强国。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探索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机制,形成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特种兵和主力军,对经济发展有引领作用,并提供要素支撑、创新支撑。当前,全球经济深刻调整,产业创新步伐加快,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已经由“加数效应”“倍数效应”上升为“指数效应”。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对人才的重视还不够,人才优先发展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基金人才的承载能力普遍偏弱,促进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也不健全,一些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打破,一些不适应人才发展需要的深层次问题亟须研究解决。今后,应该加大力度,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一是培养一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链和科技链的短板,培养、聚集、提升“两高”人才。既要打造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又要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能够支撑中国制造的高技能人才。二是优化各类人才体制机制。紧紧围绕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完善职业资格管理、人才流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及人才评价机制,用好用活人才。鼓励企业探索各种产权激励机制,实行合理的薪酬制度,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才的贡献价值。三是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政府既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人才的投入,又要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各类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人才进行研发活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创业技能培训体系,打造各类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造创新的生态体系。
创新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201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1737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达到2.19%,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已连续多年位居全世界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创新指数上升到世界第14位,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不断增强。但是,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仍然是我国发展的突出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层次还是偏低,科技含量有限,大量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要依赖进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利用好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二是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各类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是技术需求的选择者、技术项目的最终确定者、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者。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策制度的落地落实,建立完善遵循价值规律和激励科技创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加快孵化机制,建设一批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器。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新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创新的风险极高,一旦创新失败,前期投入都成了沉淀成本,如果创新成功,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很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保护企业和人才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