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海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培养的适用性人才在不断上升,人才就业率总体上较好。但是,随着全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认识到与本科院校的竞争是其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不只是因为高职院校“出身”不好,而是近年培养的人才技术掌握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力图从顶层设计上加强支持,推动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专门性和技术性”,也就是高职院校更加倾向于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实现。2017年开始,国家大力号召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方面改革,推动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水平。对职业院校来讲,培养针对性强的应用型、职业性人才,需要加强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对接。[1]因为,只有与市场和社会发展实现对接,才能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调整提供建议和意见。
对于职业院校来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育模式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产教融合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和一些产业项目实现合作,大量学生参与项目,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一些技术要领,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全新师资队伍的建设。[2]学校和企业共同创建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为企业发展输送人才;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基地,将经验丰富的人员派到学校,成为教师,实现相互交流与高职院校、企业双赢。
高职院校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其教育模式创新推动一直较为缓慢。高职院校把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作为重要目标,致力于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或者向外输送大批量实习人才;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实现教学目标,但消耗的成本较大,从长远看,产生的不利影响也较为明显。
此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低下、教学方法改革未能取得切实效果,严重妨碍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在招生上存在困难,生源质量差。调查发现,家长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对于孩子教育成长是不利的;因此,应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高职院校塑造良好声望,提升发展水平等非常有必要。
基于以上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师资队伍的科学化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获得政策支持和引导是关键。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强的高职院校,声望较好,在获取合作企业或引进项目上自然就存在很大优势;但是,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处于发展的底端,在项目引进和产业合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为了促使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落实,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政府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加强法律方面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3]
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大量调查证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中投入和消耗的成本较大;因此,从经费上给予支持非常必要。首先,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支持力度不足。地方政府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不完善,政策上的引导比较缺乏,资金审批或资金科学化应用存在很大问题。[4]其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和企业携手共同建设学生实践操作平台,并且按照项目和企业需求加强科技研发,在整个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力度非常大,如果单纯依靠学校和企业经费支持,其限制性是非常大的。而国家和政府层面相应的拨款制度和奖励制度还存在较大欠缺。最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社会捐赠渠道、政府所推行的相关税收和政策优惠落实不力。
为了促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高效贯彻,建设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非常重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在落实。需要高职院校从加强专业设置、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相应的实验室、落实课堂教学、搭建实习实训平台等方面落实,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硬性制度规定有序推进。同时,在各专业安排负责人,通过制度引导负责人加强与对口企业的沟通,就人才培养状况,实现科学化的调整。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询问学生、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或项目负责人意见,及时获取反馈,实现高效落实。实际评估体系建设注重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实现测评、数据信息及时统计分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与评估体系是紧密相连的,评估体系为质量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保障该种模式的贯彻执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但需要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政府加强政策、税收和财政支持,学校应该积极转变管理思想,在校内构建多元化的治理管理体系。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能够与政府共同合作,突破既得利益的限制,立足长远发展和学院实际,制定特定的发展规划。如在政府支持下,每年组织学校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走访,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与本身发展目标相符合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在此种模式推进中并不顺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管理经验缺乏,严重妨碍了校企合作的高效落实。
面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向成功推进此种模式的院校寻求管理经验,强化“本土化”应用,为落实校企合作提供支持。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推行由政府、企业和高校负责人组成的董事会,实行院长负责制,全面融合政府、企业和高校资源,同时获得来自政策、市场发展和社会方面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建设给校企合作带来的限制和约束,能够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会偏离实际培养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推进意义。
相比刚性教学管理方式,柔性教学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学生本位的教学管理方式。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柔性管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职业规划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期望,实现全面对接,保证将学生输送到企业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产教融合效率。对倾向于研发的学生,要优先送入相关企业,参与研发工作,而不是放到一线从事技术操作。其次,注重学生阶段性参与后意见反馈和处理。将学生的意见,完整反馈到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以求改进。[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多个主体参与落实的教学模式,要分工明确。在主体责任确定下,分头制定合理的教学途径。企业主要负责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落实、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学校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及基础专业操作技术的练习;政府要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促使双方加强沟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创新建设健全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非常重要。一方面,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建设能够通过指标的量化分析,获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数据信息分析,为实际模式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推进中,建构健全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能够为学校、企业和政府合作发挥一定引导作用。每一个参与主体按照指标落实相关职能和责任,提升协调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创新人才培养指标体系中,借鉴其他院校经验,与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相贴合,加强统计分析,灵活调整。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塑造良好社会声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全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中,能够加强政策支持,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多元化资金投入,构建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建设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探索管理经验,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注重柔性教学管理方式、分工明确,制定合理的教学途径及创新建设健全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