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智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一带一路”、RCEP等相关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正在向纵深发展,从原来单纯的教授语言向汉语国际教育转变,让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良好的语言基础上,深入了解中国,助力未来国际合作。本文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标的五个来源出发,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课程进行设计,从而使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更加充实。
2020年7月,为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教育部设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是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专业公益教育机构,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友好协作的平台”。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来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着重于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方面的教学,文化类课程也局限于中国文化的传讲,而对文化研究重视不够。刘荣、徐蔚、魏海[1]的调查将高校汉语课程分为四大类,开设文化类课程的高校仅占15.2%;书法、绘画和武术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根据胡文仲[2]的调查,学习英语和教授英语的人在交际中“文化失误”可分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不适当;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于萌、郭薇[3]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中,“解决文化冲突的核心是树立跨文化的观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来说,在今后就业与研究过程中,文化冲突问题会一直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今后将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面对不同文化的汉语学习者,理应具备基本的传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领。
综上所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R.W.Tyler(2019)就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四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教育的目标,如何教育,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得以实现。Tyler认为,教育目标有不同的来源,分别为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及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以下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
来华留学生类型各有不同,初期大多是语言生,2013年对外汉语教学更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接受学历教育,这是一个逐渐深入、逐渐正规化的过程,留学生也逐渐进入各个专业领域学习,不限于学习汉语。学习者本身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者,而是要成为汉语教师的储备人才。大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应当是其职业能力的一部分。另外,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选择进入其他专业如医学、经济、金融、贸易等领域学习,也需要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较好地达到这些教育目标,专业、系统的跨文化训练是必要的。
当代校外生活对教育目标的影响,指的是在当代社会环境内所发生的事情对教育的目标所提出的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带一路”、RCEP等国际战略的提出,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意图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更多来华留学生对于留学的期望,更多地考虑留学投资所带来的最大化收益。“就个人学术期望而言,他们希望能拓宽自身专业知识面,增强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能力;就个人职业发展期望而言,他们希望通过深入学习专业并通过实践进而积累一定的经验,获得未来职业规划的目标……而通晓国际规则,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长期以来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和追捧。”[4]来华留学生学习意图的转变,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的校外生活告诉我们,来华留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汉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立,可以帮助他们做出相应准备。
Tyler认为,学校和学院的教科书通常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见解。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后,国家汉办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的“六大转变”: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从教育系统内推进向系统内外、政府民间、国内国外共同推进转变;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转变;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转变。[5][6]4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新冠肺炎疫情后汉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低龄化、职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研究专家所提出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和建议,难发现,汉语国际教育或者说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闭门造车,其本身就带有跨文化、跨专业、通用性的特征。为达到目标,学习者们应该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甚至精通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项必要装备。在教学中设立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必要的。
前面三项研究,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及学科专家对教育目标的建议,可以说是对教学目标来源的元指标,而这些指标对于精细化,更加具体的课程设计来说尚嫌过多且杂乱。因此,Tyler提出,根据前面三种来源获得教育目标的建议,得到的目标将会比较多,这个时候就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既能在可利用的时间内以相当高的程度实际达到的,又确实重要的目标”。因此,Tyler提出,还应该再加上以下两项对教育目标的考量。
在设立教育目标时,学校所信赖的教育和社会哲学可以提供那些处于重要地位的价值观,从而帮助我们确定教育的目标。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中文教育有一些影响,但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的进步,在国际舞台上、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话语权的不断加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世界各国对精通汉语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6]5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有专业程度更高及更多的能够用汉语进行专业领域工作的人才,学校教育的目标也在这样的教育哲学的目标下更加清晰、明确,需要有更多的汉语人才在国际环境中发挥影响力。然而,从目前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课程设置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来华留学生在前期教育中并未接受文化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遑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了。而到中国学习中文后,从中文甚至中国文化的视角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势必助力“汉语+”的中文教育,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需要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培养。
对于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现,Tyler提出还需要经过第二道筛子,“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里隐含的有关教育目标选择的标准。学习心理学一方面使我们分辨出哪些目标是可行的,而哪些目标可能需要花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在何种经验上,设定何种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目前,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学历生占52.44%,本科生占学历生总数的62.29%,值得注意的是,学历生中,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增长率较高(2019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60%和16.38%)。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来华留学生中有很多人将会追求更高学历,而在本科阶段如果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会对知识结构及准备提供更好的保障。对于大量本科生来说,跨文化交际学知识会对其知识结构起到更大的作用,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知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是必备的知识之一。另外,本科来华留学生学习能力可以得到保证,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使跨文化交际学的引入成为可能。目前,国内跨文化交际的教材主要针对中国学生甚至学者,从国外引进的教材又大多学术性较强,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适用性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开发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做许多工作,从教材的准备到教师的预备,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都需要仔细探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对外汉语教学,到后来的汉语国际教育,最近的国际中文教育,本学科经历了一个内涵更加深入、外延更加广大的过程:从简单的汉语教学到大量地使用汉语,使汉语成为留学生强有力的语言工具。随着国力增强,科技水平的提升,今后汉语将成为留学生所使用的学术语言;而这一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在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中重视文化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不应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要真正把汉语作为一门工具使用起来,运用汉语思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的能力培养应该从本科开始。
在来华留学生中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们。Tyler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其中所提到的教育目标的五个来源也清晰地指明了课程设计的方向。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是很有意义的,将会更加丰富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