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秀儒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砥砺前行的征程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这些“敌人”,不仅包括手拿屠刀的凶残对手、明里暗里搞颠覆破坏的敌对势力,还有建设与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不期而遇的重大天灾,以及自身肌体生发的种种顽疾。然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敌人”,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没有被吓倒过,也从来没有退缩过,而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无畏而智慧地将其变成了自身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助生婆”“磨刀石”“弹跳板”“加速器”,从而在战胜“敌人”的过程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艰苦卓绝的百年斗争历程,把中国共产党锤炼成为百折不挠、无往而不胜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印证了孙子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胜敌而益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强大并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她从一问世就在苦苦探索走什么发展道路的问题。建党初期,她走过不少的弯路,经历过巨大的苦难,最终还是在血的教训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抓住了发展的根本。
(一)从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大屠杀中认识到了“枪杆子”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使中国的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随后,汪精卫集团在武汉也向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挥起了屠刀。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中共六大,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有30 多万,被监禁的有4600 多人。中共党员的数量从1927年5月时的57967 人,一下子降到了11月份时的17650 余人,损失幅度几乎达70%。〔1〕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中共党内仍然有部分人迷恋革命统一战线的所谓作用,对国民党右派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不懂得政权是从枪杆子里面取得的。但血的教训最终唤醒了广大共产党人。1927年5月,毛泽东同志呼吁全党同志都要非常重视军事问题,要准备进行武装斗争。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党中央所犯错误中的一个错误是不认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决定的,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八七”会议最后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在湘赣边界组织发动了秋收起义。针对起义失败后思想比较混乱、起义队伍中旧军队出身较多等实际情况,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率领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等人民军队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枪杆子掌握在自己手里。
经过了严峻考验和深刻锻炼的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反正两个方面的经验,为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二)秋收起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中共“八七”会议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1927年8月,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组织湘中、湘南、湘西南地区同时起义,攻占省城长沙。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损失惨重,没有实现攻占长沙的目标。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最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走上了井冈山,实现“朱毛会师”,在那里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在反“围剿”反堵截的血火中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1930年至1934年,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前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第四次反“围剿”,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取得歼灭敌人3 个师的重大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长征中红军遭受的惨重损失,让党中央和红军高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毛泽东指挥作战、领导中国革命,党和红军才能走出困境,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以遵义会议为标志,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这是红军之大幸,中国共产党之大幸,中国人民之大幸。
(四)在积极投身抗战的民族担当中奠定了在中国政治舞台的中流砥柱地位。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上,以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己任,致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巨大的让步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全国的抗日力量“同舟而济”,以宽阔的胸怀和巨大的政治智慧化解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反共“磨擦”,全心全意、毫不保留地投身抗战,把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赢得了全国上下的广泛认可,也赢得了国际进步力量的首肯和帮助。14年抗战,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政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和平、人民的福祉,中国共产党以最大的诚意维持与国民党的合作,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赢得了“道胜”。
(五)在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中迅速发展壮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仅壮大和加强了人民军队,保持了军队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夺取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且借助领导军队建设与作战这个越来越大的实践平台,党自身得到了越来越大的磨炼和发展。军队走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加强到哪里;根据地建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解放区扩展到哪里,党的领导就覆盖到哪里;哪里遇到新矛盾新问题,党的领导力就跟进生长和提高到哪里。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战役战斗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抗战开始前,全国的共产党员只有4 万多,并且大多集中于红军和陕甘宁边区,不少地区连党员也没有,更不用说党的组织。而到了1940年,全国共产党员的人数已发展到80 余万,到抗战结束时达到了120 多万。〔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在战胜敌人、利用敌人中不断走向强大的。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国内革命战争,我军的保障主要来源于前线、来源于敌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人力、物资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就是靠投降、投诚和起义的国民党兵和缴获国民党的枪炮来壮大解放军。在三年半的时间里,缴获长短枪31691912 支、轻重机枪399958 挺、各种火炮54430 门、 舰艇200 艘、 飞机189架、坦克和装甲车1011 辆、汽车22012辆,有力地保障了我军的作战行动。有人甚至这样说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除了马是国产的,其他的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世界各工业国的军事装备。毛泽东多次把蒋介石称作解放军的“运输大队长”。〔3〕我军把“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作为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14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共俘虏日军官兵7118 人,加入反战队伍的日籍人士达到1500 多人。毛泽东在1948年10月10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指出:“两年内……溶化了大约八十万左右从国民党军队来的俘虏兵,使他们变为解放战士,掉转枪口打国民党。”1950年6月,周恩来在一次政务会议上说:“以军队成分说,解放战士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4〕这些都生动体现了《孙子兵法·作战篇》“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仇视政策,经济上封锁,政治上打压,军事上威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许多重大国际挑战,这其中最严峻、最紧迫的挑战当数美军侵略朝鲜和美国的核讹诈。
朝鲜战争爆发后,特别是美军在仁川登陆,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中国面临着出不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对此,毛泽东同志进行了“百日长考”,党中央在抗美援朝决策上经历了“三波两折”,经过了一个考虑出兵到暂缓出兵再到最终决定出兵的过程。其“长考”酝酿用时之久,波澜曲折反复之大,在毛泽东一生中是没有过的。出兵的决策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台湾还没有解放,对挑战美国这个头号西方强国,当时党的高层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和不同意见。对出兵朝鲜,毛泽东虽然从没有什么犹豫动摇,但他需要做工作来统一中央领导层的认识,形成“硬核”力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争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当初的判断:中国出兵“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参战利益较大,不参战损害较大。”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军威国威党威,增强了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抗美援朝战场是生动而难得的战略课堂,它推动全党的战略思维能力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胆略和魄力显著增强,应对国际复杂局面更加自信与自如。
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7月停战,美国曾多次考虑在朝鲜战场甚至是中国使用原子弹,并且还进行了相应的核部署。美国总统杜鲁门甚至公开威胁使用核武器。后来继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只有依靠核大棒,提升核威胁等级,发动军事攻势,才能在朝鲜战场上打开僵持局面。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美国的原子弹所吓倒,而是依靠坚决有力的军事行动和强有力的“伐谋”“伐交”,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粉碎美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增加对欧美斗争的筹码,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于是便有了后来“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也要造原子弹”的壮举。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氢弹试验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导弹。早在1958年5月毛泽东就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打破了核大国对中国的核讹诈,对中国的长期安全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朝鲜战争刚刚结束、国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展“两弹一星”,这是被美国人逼出来的,更彰显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非凡勇气、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当今世界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对中国的野蛮打压和战略围堵,他们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和涉港、涉藏、涉疆等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并发动贸易战、科技战,以达到遏制中国的险恶目的。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最现实最重大的考验。对此,中国共产党既有百年来积攒下来的底气,又有新时代的勇气、智慧和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战略全局,运筹帷幄,从容应对,敢于和善于同挑战我国主权和核心利益的对手过招,在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驾驭艺术。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鼓噪不仅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反而使党和人民的头脑更加清醒,意志更加坚定,思维更加高远,党群更加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加扎实。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走了不少的弯路,遇到过许多的挫折,特别是多次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严重的损失。比如,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是导致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的一个主观原因。大革命失败后,出于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愤怒,党内普遍存在着一种急躁拼命情绪。在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指导下,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没有认真总结南昌起义以来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恰当地分析形势,制定出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的策略。192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由瞿秋白主持,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参加。会议不承认革命形势处于低潮,认为国民党军阀的统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现时全中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会议据此确定了实行全国武装暴动的总策略,并要求农村暴动同城市暴动相结合,而以城市暴动为“中心及指导者”,以形成城乡的武装总暴动,直到造成一省或几省的革命胜利的局面。从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精神开始在各地贯彻执行。一些地区发生强迫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和盲目烧杀等情况,使党在这些地区一度严重脱离群众。农村的武装起义只有少数取得一定的胜利,多数没有成功,或者根本没有发动起来。武汉、上海等大城市中少数工人和积极分子举行的罢工,也很快被镇压下去。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以及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的教条主义等,都给党和后来的红军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其危害令人痛心。
人都会犯错误,政党同样也不例外,关键是面对错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一个政党来说,这是个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党之大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 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一个有90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同时也把一个积贫积弱、挨打挨饿的旧中国,带到民族走向复兴、人民实现小康的新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秘诀”就是“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比如,面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及其给中国革命造成的严重损失,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果断撤销了陈独秀的党内职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对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党内及时进行了反思,迅速停止了一些暴动计划,从而避免了一些损失,对纠正盲动错误起了一定的作用。1928年2月下旬,在有中国共产党代表参加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全会上,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基本正确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形势,批评了罗米那兹所谓“不断革命”的错误观点。同年4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发出关于接受共产国际决议案的通告,承认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左”倾盲动错误,并指出争取群众、建立城乡群众组织、巩固与健全党的组织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至此,这次“左”倾盲动错误在全国范围的实际工作中基本停止。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建党20 多年的经验教训,为七大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条件。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工作进行了正确总结,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为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党内错误这个屡屡出现的“敌人”,采取了坚决斗争、绝不妥协的态度,更在党内形成了一套纠错机制,成为“修正错误”的制度性保障,使自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吸取教训、增长“记性”,吃一堑长一智,变得更加警觉和智慧。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是在与自身所犯错误的斗争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
本本主义、思想僵化、封闭保守,是束缚一个政党的绳索,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发展进步征程上遇到的“拦路虎”。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了,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政治演变表明,一个政党不解放思想,而是故步自封,就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产生与发展并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力武器和宝贵经验。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同僵化的保守的思想作斗争、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来,解放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领导和推动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了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过时的思维定式,积极地顺应了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出色地担负起了领导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的重任。在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面向世界敞开门窗,又防止“苍蝇蚊子”跑进来,不断改进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对策措施,不断加固“防火墙”,不断增强抵御“政治病毒”的能力,进一步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了应对任何政治风险的能力。我们党在领导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也把自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新的时代,无论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解放任重而道远,可谓永远在路上。
和平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最大敌人不是来自外部的“挖墙角”,而是来自自身的颓废变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时,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党提出了“进京赶考”的重大政治命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党中央对刘青山、张子善的严惩,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大幕。刘、张二人,一个是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一个是天津地区行署专员,均是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严峻考验的干部。然而,他们进城后贪污窃取国家巨额资财,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迅速腐化蜕变成了人民的罪人。对他们二人,毛泽东亲批处以死刑。面对求情,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二十个、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新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下狠手、出重拳,毫不含糊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毫不手软地推进反腐败斗争,出台《八项规定》,下大力根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强化审计、巡视和日常监督,“老虎”“苍蝇”一起打,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习近平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中国共产党通过切除自身肌体上的腐败毒瘤,通过持续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监督,保持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免疫能力。
重大公共危机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能不能快速有效地应对突然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群众的损失,保持社会的高度稳定,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最实际的检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爆发过若干次重大公共危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遇到了“非典”疫情、长江特大洪灾、南方重大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机。面对突然而至的重大公共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高效的运筹决策,坚持“胜可为”的必胜信念,坚持“上下同欲”的人民战争思想,坚持“其所措必胜”的对策方略,坚持“兵贵神速”的防控方针,等等,每次都应对及时有力,获得全面胜利,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锻炼和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组织力和无与伦比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高度认可和积极拥护,有效地促进了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孙子兵法·军争篇》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危难之中往往蕴含着有利的因素,危机之中往往蕴藏着新的契机。我们党在应对各种重大公共危机中,坚持登高望远,注重辩证思维,善于危中见机、化危为机、创造新机,于困局中开新局,在化解危机、战胜危机中实现了“胜敌而益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次成功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既坚定了处置化解危机的无比自信,又积累了战胜危机的丰富经验,也变得更加百折不挠。我们坚信,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重大公共危机,我们党都一定能够带领人民从容面对,措置裕如,成功化解,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为“胜敌而益强”的“模范生”。
【注释】
〔1〕邵建斌:《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来历与演变》,《人民网》,2017年6月13日。
〔2〕《抗战时期党的组织发展》,《天津先锋网》,2020年12月11日。
〔3〕〔4〕路秀儒:《孙子兵法的战争动员观》,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36-3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