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梦馨
(重庆市长寿区水土保持监督所,重庆 401220)
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是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由财政预算专款安排的支出。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强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有利于推动上级重大政策落地见效。
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财政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项目预算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印发并实施《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将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通常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目的,资金量大、方向性强,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政策要求,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推进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在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下,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国家政策的举措。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以履行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开展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绩效目标明确了项目资金的规模和使用方向,绩效指标突出了项目的产出和效益,高效开展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工作,可以避免资金的闲置或浪费,衡量项目的产出和效益,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3.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预算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帮助单位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项目预算与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以整改措施为依据,合理调整对项目资金的管理方法,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4.提升单位管理水平,促进单位廉政风险管控
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具计划性、科学性,进而提升整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同时,预算绩效管理可以监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促进单位廉政风险管控。
近年来,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制度、绩效管理的流程也越来越科学、规范。但同时,在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
一方面,部分单位的领导及项目管理部门的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解不足,思维方式受到以前财政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关注重点多放在项目推进、资金额度及资金报销使用等方面,没有对项目预算及预算绩效管理足够重视,更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另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培训多是面向财务人员,面向单位领导及项目管理部门的培训几近于无,这也造成了领导及项目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意识淡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机构设置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仅由财务部门牵头负责,并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财务部门通常安排部分人员负责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这样既影响绩效管理的权威性,不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无法做到全员参与,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在制度建设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没有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及相应的问责机制,未能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参与人员的分工与职责不明确,绩效管理责任意识不强。
如:中文会出现这样的状语“随着...的迅速发展”、“随着...的深入实施”都会用到with短语作状语,译为“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和“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还有“以推动”从字眼看即是表目的的状语,用“aiming to”或 “in order to”.作为交流桥梁as the channel of exchange,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in the new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这类状语很好直译,也较为准确地实现对等,使译文较科学。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预算指标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指标内容来看,指标设置过于模板化,诸如计划开工率、年底计划投资率、验收合格率等通用指标设置过多,不能充分反映项目本身的产出和效益。从指标性质来看,若定性指标设置较多,则不便于细化、量化,不利于后续的绩效评价工作开展;定量指标虽然可以细化、量化,但若定量指标的目标值设置不合理,则会造成目标过高,无法实现,或目标过低,资源浪费。
预算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本单位的项目计划目标,实现预算资金运行和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工作联系性不强,则无法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应开展事中绩效考评,若考评结果表明专项资金的绩效达不到主要预期目标,绩效不明显,整体使用效益不高,预算单位应及时予以调整或撤销,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绩效考评结果,未能做到及时调整或撤销问题项目。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出台,各地也相继推出了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这些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深入学习有关政策,强化自身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融入日常决策中。另一方面,单位还应面向项目管理部门人员开展预算绩效管理专项培训,由浅入深地介绍预算绩效管理知识,使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与项目推进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单位项目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效益。通过对职工的培训教育,还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单位全体人员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中,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
2.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其一,建立“事前绩效评估”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小组在事前对项目的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筹资合规性、绩效目标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通过评估的项目方可进行预算编制申报。其二,建立“事中绩效监督”制度。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开展事中监督,尤其要加强对财政支出和项目产出的监督与制约,推进预算执行进度,及时调整执行不力或因故无法执行的项目,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其三,建立“绩效责任考核”制度。明确绩效管理参与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考核目标,强化责任意识,对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规定标准的项目,对责任人员及责任部门实施绩效问责。
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的编制应当遵循“指向明确,相应匹配,突出绩效,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的原则。从指标内容来看:一要“指向明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与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密切相关;二要“相应匹配”,使资金预算与绩效目标相匹配,项目成本合理,支出标准符合相关规定;三要“突出绩效”,包含项目产出、效益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突出项目的核心绩效内容和关键指标。从指标性质来看:一要“细化量化”,兼顾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量指标应便于监控和评价,定性指标难以量化的,描述应充分、具体;二要“合理可行”,目标值应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合理测算,符合行业正常水平或事业发展规律,与其他同类项目相比,预期绩效合理且可以达到。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形成预算管理各环节的良性循环。首先,事前进行绩效评估,对预算编制及绩效目标的设置进行评估、审核、审批,保证预算编制质量;其次,事中进行绩效考评,以绩效目标作为重要考评依据,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预算执行不力的项目加快执行进度,对确实无法完成绩效目标的项目按照规定程序予以调整或撤销;最后,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综合分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决算中发现的问题,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对策,优化管理措施,指导资金分配。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综合绩效评价,可以形成预算管理各环节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质量。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宣传教育,组织专项培训,强化领导和职工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构建高效有力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遵循“指向明确,相应匹配,突出绩效,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的原则,合理设置预算绩效指标,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完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形成预算管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