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真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 100013)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对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贯穿在企业产品开发至销售的各环节。研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对于推进企业知识产权风险识别与防范工作以及增强员工创新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1]。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员工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意识,实现技术创新全过程的良性循环,提高对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确保企业维持长久稳定的发展态势。
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成效对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增强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包含了内外两个角度,从内部风险来看,第一种情况是在新产品及新技术在没有被颁布或者在申请专利期间,如果保密工作做得不当,就可能被其他企业盗用,面对这样的状况,即使采取诉讼措施,赢的概率也比较小,不仅拿不到赔偿,还会给企业造成进一步的损失;第二种情况是竞争企业以更好的待遇挖走自身的人才,而人才的离开意味着技术的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从外部风险来看,第一种情况是和其他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合作研究新技术,如果对保护知识成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可能在后续出现知识产权纠纷;第二种情况是诉讼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涉及的知识产权案例也会增多,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面临被起诉的风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自主研发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较少,因而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得比较疲软,且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其技术革新进度也十分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贴牌生产”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由于缺乏技术支撑,所以很难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高度依赖其他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企业要想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就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内关于知识产权发展的最新情况,避免出现信息重复的情况[3]。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自主研发和创新上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在研发过程中存在水平低、重复度高的情况,这不利于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导致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迟迟无法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我国的不少企业在进行科技合作时会存在知识产权不清晰的情况,难以界定新技术的归属,所以很难划分知识产权,这其中产生的利益纠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知识产权的转化率。而且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力度不足,虽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大众心中的普及度不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不够,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知识产权维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4]。在实践中,执法人员针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理,很难产生震慑的效果,不利于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企业的注意力大多放在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以及严守商业机密上,忽视了知识产权运营。
保护知识产权是运用知识产权的基础,企业面临知识产权风险,一方面,是因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不足,比如未定期缴纳专利年费导致专利权终止或者在变更企业名称、地址之后没有变更相关信息进而影响知识产权的许可、转让等,导致所注册的商标面临被注销的窘境。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企业没有建立起监测内外部知识产权环境的动态机制以及应急处理预案,所以无法及时发现知识产权侵权或者被侵权的情况。此外,知识产权往往会涉及管理、技术、法律等多个领域,如果企业内部没有组建相应的部门,那么在面临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时就毫无还手之力,进而让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企业要想做好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工作,就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知识产权的评估防范,分析即将面临的风险。企业评估知识产权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时效性,而且不同的评估方法关注的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评估方法时,最好以全面的眼光对待,对知识产权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综合考虑,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5]。就目前来看,“收益法”是评估知识产权风险一种比较主流的方式,它主要利用市场的变化和收益计算方式确定评估成果,然后进一步确定知识产权的风险级别和类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秉承保护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慎重选择评估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升级和优化,社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同时各行业的人员流动量也在加大,这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内部控制和保护机制,避免因为人员流动而出现泄漏商业机密,给企业造成损失。建立健全监管和控制体系,要求有关的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领导要对专利技术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跟进人员的引入和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内部管理质量。构建完善的职责分工制度,明确划分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同时还要有对应的激励和惩罚制度,确保有效开展专利保护工作。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增强产权风险意识,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侵权纠纷。企业的负责人也要定期组织员工了解和学习与知识产权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有关内容,在倡导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保护创新成果[6]。在申请了专利或注册商标之后,要及时跟踪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若发现侵权行为,在收集有效证据之后可先进行协商对话,无效则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由于申请专利需要缴纳一定的管理和维护费用,所以务必按时缴纳,避免未缴纳费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
在法治社会,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一种契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合同是一项基本法律文件。要想做好对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就要学会利用合同的法律效力防范风险。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中,合同可以对合作方和企业人员双方形成约束作用。在采购时,要求供货商在合同中明确写明所供应的产品不涉及侵权。在自主研发之后委托其他企业进行制造和生产时,需要在合同条款中对知识产权的归属进行明确界定,确保自身对研发成果享有所有权。
我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所以企业在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之后,最好立即申请专利,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7]。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应该做好对内部知识产权档案的整理工作,从技术试验到修正过程到受理文件整理,尽量完整地将资料保存下来,同时还需要依据产品和技术的特点,按照相关的规则整理内部档案,确保其能产生法律效力。
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企业应该科学有序地推进知识产权风险识别与防范工作,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以及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