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信仰 重在践行
——百年党史中“同途殊归”的两个同龄人

2021-11-25 02:03
创造 2021年6期
关键词:任弼时共产国际王明

高 旗

1904年出生的两个人,在中共党史上、在中国革命的途程中都曾举足轻重,却“同途殊归”。一位是任弼时,一个是王明。他们有过许多类似的经历。任弼时17岁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即东方大学,18岁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曾出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团长。当选中共七大中央委员,是中共七大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王明21岁入党,同年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也曾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1943年一度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①李志英.博古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95.也当选了中共七大中央委员。任弼时,46岁病逝,却成为中国共产党彪炳史册的“模范的革命职业家”和“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②刘少奇在任弼时追悼大会上的讲话[A].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87.王明活了70岁,至多是瞬间倏亮的流星,本质上不过是一个仰人鼻息而缺乏益党益国独立思考的弄潮者。

他们的最大区别,概括地说,前者以“服从真理”作为革命信仰的聚焦。周恩来在纪念任弼时逝世时的题词就强调了任弼时“服从真理的布尔塞维克精神”。③周恩来在纪念任弼时逝世时的题词[A].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88.后者以“服从上峰”作为毕生遵循的信条。王明研究专家熊廷华说:“他最关心的还是莫斯科对他的看法”。④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305两种追求,两种前途。两相比较,任弼时显示了实事求是的卓然气概和革命家风范。而王明却从另一个侧面给人们予严峻的思考。

一、服膺“中国特色”与膜拜“苏俄模式”

苏联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开创的革命胜利的模式,是以武装斗争占领彼得格勒,推向莫斯科、哈尔科夫、罗斯托夫、巴库……等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即“城市武装起义”模式,震撼了整个世界。莫斯科也成为各国革命者和热血青年向往的圣地。

1921年8月,17岁的任弼时带着崇敬心理,进入斯大林为名誉校长的莫斯科“东方大学”。他“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⑤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1.列宁关于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的著名指示:《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和几国取得胜利的典范式宣言。

5个月后,任弼时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全体代表“参观了十月革命时率先向俄国资产阶级开炮的阿芙乐尔巡洋舰,游览了当年被武装的革命工人和士兵攻占、标志着革命胜利的东宫”①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4.从理论服膺和革命实物接触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俄国革命模式的认识。年底,陈独秀来到东方大学,“带来了党的二大文件”②刘少奇在任弼时追悼大会上的讲话[A]//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87.,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前者是支部,后者是上级党委。无疑会从“组织服从”的角度加深对苏俄革命道路与模式的神圣性信奉。然而,在“以俄为师”的革命历程中,任弼时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实践中实际奉行的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信条,如同周恩来赞扬他的“坚持原则,服从真理”的精神。“真理”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经求索而得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结论。苏俄模式无可置疑地成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是实践验证了其真理性。但从认识论的角度,早在1925年,年轻的任弼时又认为,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来仿效俄国的经验。”③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任弼时选辑[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不应该做一个不顾环境的模仿主义者”,不应该简单地依照“某国的是那样,某地方是那样,所以我们不妨照例去做”的瓢去画自己的葫芦,这在实质上已经触及对“革命模式”和别国经验的某种思考。④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任弼时选辑[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这是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初心”,是任弼时少年时代就立定要拯救“金瓯之国家遂成破碎之山河”即救国拯民的“初心”,是一切血性中国男儿尤其是共产党人追求国家和民族昌盛幸福的“初心”。

任弼时在东方大学学习三年后回国。八七会议后任党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指导秋收起义。目睹强攻省会城市长沙的失利,联系此前南昌起义攻占南昌城不可能固守,不得不撤退的事实,初步感受和思考俄国模式“城市武装起义”的典范在中国的水土不服问题。但当时共产国际代表坚持武装夺取城市的长沙暴动,因为这符合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暴动”模式。任弼时没有削足适履,他从当时长沙广大农民动员不够且敌我实力对比悬殊的实际情况出发,甘冒受处分的威胁,支持毛泽东放弃夺取长沙,起义部队向湖南农村转移的计划,为毛泽东此后率部队上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乡村中心”模式,做出了难能的贡献。毕竟,不能生存,何谈发展。一直以来,我们都着眼于肯定任弼时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同时结合任弼时对“革命模式”最初的思索:究竟“城市暴动”是唯一模式还是“乡村割据”的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个初始的叩问与态度,充满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情怀。

中国革命的道路与模式,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拓,人们对它的认识,总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1931年初,任弼时来到中央苏区。从寻求生存立足的角度,他赞同以农村红色区域割据发展革命力量。但是按照“锚定效应”的思维原理:即人们做出判断时,会不由自主的受到第一印象的支配。任弼时对“城市中心暴动”的模式不免有不易抹去的心理情结。因此,相较于毛泽东式的“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即以乡村为中心的模式,尚未能从根本方向的战略高度给予认知。其先入为主的苏俄式“城市暴动为中心”的神圣化经验,与独辟蹊径的中国式的“农村中心论”并不吻合。尤其对毛泽东从哲学角度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即反对照抄照搬别国方式的“本本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大感吃惊,一度还视之为“狭隘经验论”,乃至撰文不点名地对毛泽东进行批评。①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54.这恰恰反映的是教条主义的“本本”在党内不少人中有不小影响,以及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的道路与模式的不容易。此后,任弼时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极其可贵的迈出了“服从真理”的超越性的历史步伐。他坚守着“实践”是检验“正确”与“真理”的标准。此后,在湘赣根据地和中央根据地,在湘鄂川黔根据地乃至到了陕北根据地,任弼时总是用实践的成效即有利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大众利益的成效来修订自己的认识与行为。在中国革命艰难而辉煌的推进中。真正领会了中国式的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块以农村为主的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壮大,是不同于苏俄模式的一种“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②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96.也就是服膺了有根据地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有计划的政权建设,最终在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与践行,从而摆脱了将俄国革命模式和经验教条化的倾向。这使任弼时成为我党第一代领导核心中有卓越贡献的政治家。其政治信仰的聚焦,就是“服从真理”。

20世纪30年代初的任弼时,尽管“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的路线是错误的路线”,虽然在执行中“提出过不同意见、反抗过”。但是“也没有能够把这个错误路线完全纠正”③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9-310.。眼见在错误路线指导下,对夺取城市的关注大于对农村根据地发展巩固的关注;强敌当前,搞阵地战的兴趣大于对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重视,使得自己亲自指挥的红六军团与各路红军不得不先后撤离根据地,任弼时后来有一句带总结性的话:“事实告诉我们不能那样做。”④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29.他服从的是事实、是真理,而非教条。

与任弼时同年出生的王明,也在20岁出头时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这所共产国际帮助中国革命培养政治理论骨干的基地。他聪颖好学,很快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并对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语录谙熟,且有极佳的口才。“在王明心中,苏联是列宁主义最圣洁的地方,斯大林是列宁的继承人,神圣不可侵犯。”⑤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39.聪明过人的王明将信仰的皈依同自己的进步与前程连为一体,争取并成功担任“联共宣传家代表团”团长、随后得到中山大学校长米夫的赏识,当上米夫的贴身翻译,中山大学支部局的头面人物。王明甚至将自己的小女儿过继给米夫为养女。王明对共产国际和苏俄模式的亦步亦趋,使共产国际尤其米夫一心要扶持这个以“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自居的诚信追随者。1931年1月,由米夫直接主持只开了一天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打着“四中全会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的旗号,将王明推上代理中共中央核心领导的前台。1931年6月,王明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①李志英.博古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95.时年27岁。当年底,“九一八”事变爆发。正当民族矛盾上升之际,王明经共产国际同意返回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之职,炙手可热。

此前,一度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认为应当利用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的时机,立即组织武装暴动,夺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达到“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成果。②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64.这本来是苏俄城市武装暴动家们城市罢工的模拟版。但由于李立三要在“与共产国际保持距离”,③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93.即公开蔑视共产国际的姿态下,准备大干一场,共产国际不能容忍,王明也不能容忍。更何况李立三这套计划充满盲动和空想色彩。于是,王明奉共产国际之命回来纠正“立三左倾路线”。然而,由于王明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城市暴动起义”的苏俄模式,他是纠正不了这个“左倾盲动”的。因此,1931年末王明回莫斯科后,遥控指挥24岁的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重新提出争取中国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的方针,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攻打中心城市”④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346.等冒险主义方略,指责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没有完全脱离游击主义的传统”“忽视‘阵地战’‘街市战’。”⑤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349.实际上倡导的还是苏俄模式的“城市中心”与“正规战”,这就大大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而当蒋介石军队的“围剿”步步进逼时,没有“本本”为参照的临时中央张皇失措,从“盲目进攻”的冒险主义徒然变成了逃跑主义,被迫长征,苏区与白区力量遭受巨大损失。这其中,王明与博古的错误虽然有一些区别,但他们在革命模式与道路的选择上,“只唯书”的教条主义以及王明“只唯上”的盲动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无与伦比的巨大损失。空头理论家的王明难辞其咎。

二、俯仰“上峰”意志与忠诚实践标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深秋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王明奉共产国际派遣回国。两年前由王明起草的《八一宣言》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乃至后来被列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百篇雄文”之一。⑥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79.《八一宣言》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客观价值非同小可。但这个宣言就王明而言,与其说是基于对中国民族危机的积极对策,在相当意义上,毋宁说是对共产国际基于德、意、日轴心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加剧,从而要制定“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政策的配合。其复杂性在于,他既体现了共产国际决策对中国时局推动的客观效果,也就是“把建立最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基本策略”“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⑦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411,412.更暴露了王明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身居高位的领导人唯苏联马首是瞻的政治悲哀。

从国际视野看,斯大林从苏联安危的格局着眼,为避免两面作战,急需在东方的中国形成阻止日本入侵苏联的力量,那就必然要形成促进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牵制日本。王明懂得这个意图,本也无可厚非。而从国内举措看,1937年王明回国推行的是“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也就是“应当拥护蒋介石”。①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309.这与王明回国前在共产国际书记处会议上,“为中国党和军队制定的对蒋介石的一个重要政策,这就是‘五统一'.....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统一供给、统一武装、统一军事计划”②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206的精神是一致的。实质上会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统一”归属于蒋介石。在中国,离开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就没有革命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王明心目中,只有莫斯科的战略意图,而将中国革命的利益、党的利益、中国人民的政治利益置诸其次。这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一针见血指出的:“王明错误的关键,就是替别人(苏联)想得太多,替自己(中国革命)想得太少。”③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397,396.他只强调,维护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利益,就是维护了各国人民革命的利益。而不愿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更坚实、更强大,对苏联的支持才有分量,对世界革命的贡献才越大”。④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398.从深处说,王明并不是完全不懂这个相互关系,而是因为其内心深处潜藏着利益权衡:努力维护共产国际的决策,也就是顽强捍卫了自己由上级肯定下的权势利益。这也许是王明一辈子也不会承认而确实如此的事实,这应该是他奉行“唯上”的利益根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关头,王明毫不犹豫地按照苏联的视角和口径,对国内红色力量与民众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片面口号了。王明极其偏颇的“国际观”,必然使他丧失总览中国抗日大局、革命大局的全面观。

任弼时与王明的最大不同是,前者在革命践行中成为“伟大的战士和革命家”(朱德语),后者远离斗争一线,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弄潮者。任弼时深入过白区工作,领导过根据地建设,亲涉了长征转战,躬亲于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党建工作……成就了他从实际出发的品格作风。王明没有组织参与过工人运动,没有做过细致的农村工作,更没有到过任何苏区根据地,也就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许就是他大谈理论却又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重要原因。

任弼时在长期的实践历练中,深化了他以“革命成果”的尺度检验理论是否具备真理性,即是否促进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标准。他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从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民族战争兴起的起伏跌宕中,日益感受到中国式的革命模式与实践考验中遴选出的领袖人物如毛泽东等及其方略,才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切实保证。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初,王明从莫斯科回国。志大才疏的王明,是既想再次掌握党内最高权力,又不具备正确的大局眼光来统筹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抗日韬略;既不了解蒋介石极端反共的本质而对其抱有幻想,又在回国后引起党内矛盾甚至某种混乱。而“当时共产国际很多人依然相信王明,对中国革命知之甚少,他们甚至认为,中国革命在长征之后就失败了,根本不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抗日路线,认为王明的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王明才是中国革命的领袖”。①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260.如何让共产国际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毛泽东既主张合作抗日又坚持独立自主的从山地游击战到平原游击战的方略;让共产国际知悉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既能在蒋介石的疯狂围剿下于偏僻的陕甘宁立足,还能在日寇的野蛮进攻中于华北建立了几大块敌后根据地的事实。这个重任由熟悉共产国际领导人又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服膺毛泽东行之有效的系统方略的任弼时担当了。

1938年4月,任弼时奉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命出使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他经过精心准备,向共产国际做了一万五千多字的书面报告,即《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一个月后,又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了两万八千字的口头说明和补充。使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了解抗战以来国共两党合作而又有差异的复杂关系的实况,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对于屏障日本进攻苏联必将产生的积极效应,从而肯定中共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敌后展开山地游击战及平原游击战的军事方略、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政治原则等正确性。任弼时反复指出:“毛泽东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毛泽东的正确也为实践所证明,只有毛泽东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②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260.最终促成共产国际的《决议案》,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路线是正确的,肯定了中国共产党要在实际斗争中锤炼出来的“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③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90.同时,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清楚表达“王明就不要再争(当领导人)了。”④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262.这个精神在1938年6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进行了传达,结束了王明在抗战时期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尤其有象征意味的是,三个多月后即1938年7月6号,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破天荒地刊登了毛泽东和朱德的合影照片,清楚地表明莫斯科对毛泽东的态度。”⑤熊廷华.王明的这一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261.

由于自1922年以来,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下,任弼时的汇报和共产国际的表态,为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地位并排除王明的干扰,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任弼时与王明,这两个同龄人的信奉取向、人生格调、实际践行,表现是大相径庭,结果是同途殊归。在今天,在党史研究中,仍然对人们有启发,并引起思考。尤其对今天我们坚守信仰、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具有历史的启迪和实践的意义。

猜你喜欢
任弼时共产国际王明
任弼时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任弼时:一条“幸福渠”
任弼时教练警卫班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贺龙与任弼时的革命友情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龙门这边(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