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雁
回望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领导权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文化领导权建设作为我们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新情境和风险挑战,亟需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文化领导权是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实现长期领导的重要支撑。相较于武装斗争推翻政权的“暴力时刻”和“统治”的强制性,文化领导权强调了意识形态上的相互竞争和广泛基础上的、自觉自愿的认同,即文化认同的方式实现。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在赢得政权之后也要继续建设。
葛兰西反思20世纪初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接连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社会理想、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思想观念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运行机制等等,并没有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其政权正当性和合法性,仍然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建立起来。这一经验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文化领导权建设事关政权的合法性,是夺取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
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系等不仅仅是阶级和政党内部的一致认识,更要通过文化认同的方式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成员的认同,即将阶级及其政党所代表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利益。文化领导权建设既是阶级及其政党统一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并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举旗定向,苏联改旗易帜的历史教训从反面证明了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是全社会文化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和“定向锚”。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全党、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才能支撑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并逐步实现社会理想。
阶级和政党通过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是自身意识形态获得国内国际社会公众的自觉接受和自愿认同,进而获得阶级及其政党对自身社会理想、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进行表达、解释和引导的权力,即话语权。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历史使命的工具,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优势在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并坚持马克思主义。
1.新中国成立之前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斗争。近代中国,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围绕着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目标,在封建改良主义、君主立宪主义、农民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救国方案纷纷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民族的主心骨,党的思想主张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以办刊办报、成立学校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和陕甘宁边区不断开展扫盲运动等文化的普及,并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融入其中。调动先进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开展文化上的反围剿斗争,引导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这样的“文化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政治领导权的同时,也赢得了文化领导权。
2.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曲折探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革命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加之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过渡时期思想领域的内部矛盾亟待教育引导、人民精神风貌的重塑和文化落后面貌亟待改善等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文化改造和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化,提出了文化“二为”“双百”方针。但是,党的八大以后,由于思想路线“左”倾导致最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曲折探索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也积累了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持续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邓小平理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系统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回答,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发展的系统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上的行动指南,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国内复杂的意识形态局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了指导思想一元化的优势并引领多元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不断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文化自信不断提升。
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4.在文化改造中三场批判运动,也一定程度上在全党和知识分子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同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给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带来的巨大挫折。
马克思主义要深入全党、全国人民的心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自觉自愿的认同,才能实现“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在大众化问题上,瞿秋白等人提出的文艺大众化就是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首要任务。左联时期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服务。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也通过识字教育、剧社、通俗读本编写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通过引领文化的前进方向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认同实现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不是“化大众”的角度出发,在普及和提高之中,以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方式为人民群众服务并开展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向工农群众学习等文化实践。
2.充分发挥文化的认同功能。中国共产党厘清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不断深入探寻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文化领导权的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功能。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突出文化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上》中,一方面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因此,“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强调,“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应该发展,过去在这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区分了文化与政治的边界。
因此,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规避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的使用。左翼作家联盟得以成立,一方面是基于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文化共同的目标,另一方面是在革命文化、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和认同的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还注重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作用,充分整合社会的文化力量。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3.重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强调要广泛吸收知识分子,信任、尊重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积极派出党员去帮助创造社恢复活动,争取更多革命知识分子加入。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让潘汉年等居中调和,争取最广泛的知识分子的联盟。在延安文艺工作会召开之前和之中,毛泽东同志亲自找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谈话,了解情况并听取意见。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探索,邓小平在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知识分子“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9.其中科技创新、民主决策、社会文化程度提升、文化传承和创新、宣传舆论工作等方面,都是其发挥作用的文化领导领域。
4.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文化领导权是党的重要领导方式之一。文化领导权的核心是以党的价值取向、思想理论、组织制度的强大影响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动员群众、凝聚民心。
1927年,太阳社这一全是由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的文学团体在上海成立了春野支部,并通过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太阳社开展无产阶级文学革命的活动。中共中央派出潘汉年、郑麟超、李一氓、阳翰笙等共产党员去指导和参加创造社的复社活动,于1928年在创造社成立了党小组,隶属上海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随着文化党团工作范围的扩大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积极介入引导革命文学问题产生的分歧和论战,太阳社和创造社革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活动更加有序,并筹备和推动了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在执行委员会的具体工作之中,建立了党领导下的最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还通过自身理论建设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新民主主义论》在抗日战争胶着、国民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时期,不仅在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也在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策略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再认识、再统一;它在沦陷区和国统区激起了较大反响,促进了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消除了当时知识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种种误解,延安一时成为中国广大仁人志士向往之地。
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往交流日趋频繁,文化碰撞交锋日趋激烈,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相互激荡。加之互联网、自媒体等信息化技术的推波助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思想文化也变得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利益主体也逐渐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的文化诉求也日趋多样。历史情境在变,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不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以贯之的。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敢于、勇于也善于在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潮中实现文化领导。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新时代,更应以马克思主义来引领更加多元、交融交流更加激烈的社会文化思潮。
随着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在互联网、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文化思潮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不断把握工作规律、增强整体功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文化条件。”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2.在多元社会文化思潮中,就是要通过中国化、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切实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文化领导权建设,要充分运用文化自信的认同机制,发挥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遥相呼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复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新时代,在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多样化、多变化和复杂性、隐蔽性,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就应当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克服文化上的急躁冒进,尊重并运用文化自身的规律。
文化自信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认同,根源“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其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5.在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潮中,文化自信的整合力量来自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即核心价值观作为“最大公约数”。在当下繁芜丛杂、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引领各类价值取向、整合社会文化群体、进而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要抓手。从文化自信的认同机制出发,主要是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文化领导权建设不变的核心吸引力之所在。历史经验也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并不是“文化霸权”,而是在满足广大人民需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信念和行动之中获得的自觉自愿的认同。因此,文化领导权建设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胡锦涛指出,要“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指出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更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延伸,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参与文化生产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样。新时代涌现出了多种新兴的文化生产主体。比如,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网络表演主播、动漫游戏策划研发人员、电子竞技选手、内容创意设计师、网红等等,广泛地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非常重视发挥各类文化主体的积极性。“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实际上,通过这些新兴文化主体的参与,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不断得到维护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归根到底是坚持党的领导。对于文化领导权这一依靠说服教育进而实现自觉自愿认同的领导方式来说,关键又在于党自身的政治文化建设。党员干部是政治文化的实践主体,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具体执行者,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毛泽东特别指出了党员干部的提高问题。“除了直接为群众所需要的提高以外,还有一种间接为群众所需要的提高,这就是干部所需要的提高。……为干部,也完全是为群众,因为只有经过干部才能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不但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深刻认识,还要对多样的当代社会文化思潮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多元的文化思潮中发挥教育和引领的作用,推进文化认同的实现。
综上所述,文化领导权的建设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领导。它通过说服教育来实现对政党的自觉自愿的认同,而且还要经历漫长的文化的过程。但是文化领导权建设不仅事关革命斗争能否取得胜利,还决定了政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成立以来就有着文化领导权建设理论上的自信和行动上的自觉。百年来,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主要目标,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面对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国内多元利益主体文化诉求多样、社会文化思潮多元的历史情境,中国共产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并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也以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来增强党的文化领导力,不断推进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并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文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