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师同安
众所周知,在工作中制定计划是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从而高效地完成任务。不过实际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美好,有研究表明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平均每3分钟就会被打断或被迫转换任务一次。
比如本来计划在上午工作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完成报告的撰写,写到一半,领导突然分配了任务,弄了好久。刚准备埋头赶工,一个临时的会议又中止了写作,就这样一个上午过去了,好不容易构思好的写作思路也溜走了。最烦恼的是因为一个计划被打乱了,其他的所有计划都要跟着改变,工作的心情全都崩溃了。有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被打断3分钟,他平均需要用23分钟才能重新回到之前的工作状态。
由此可见,制定计划只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但任何工作从起点到终点,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特别是一旦被打断,需要重新回到原来工作状态的时间是被打断时间的8倍!所以如何让工作在即使有干扰的情况下还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是每个职场人的“必修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出现了“任务转换”的情境,而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单独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也就是之前,已经习惯了任务A的认知情境、反应方式,这个惯性会对完成任务B造成干扰;二是做B的时候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起B的相关背景和信息,这个重构也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完整。所以在工作转换过程中出现了损耗,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梳理一下平时工作中,到底哪些方面会干扰我们?有来自领导的,领导分配任务不会看你的计划表,经常会有突如其来的任务;有来自同事的,比如同事临时需要帮助或者其他部门提出了工作需求需要你的配合;有来自生活上的,比如快递来了、外卖到了或者是家人临时有事找你了;还有来自自己的,逛淘宝、看娱乐新闻、朋友圈点赞……前面三个属于客观因素,有时不能反抗只能去应对;后一个属于主观因素,可以做出改变,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梳理好这些以后,我们就针对性地制定备选方案。
首先,我们要知道如果你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时候被中断了,那么你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一些机械的杂事,那么即便是频繁的中断也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对我们的影响也可以降到最低。
而选择好中断点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再用其他的时间集中处理一些杂事。什么是“无法容忍中断”部分?这部分通常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的任务需要做一个PPT,那么最重要的是设计PPT的架构,即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以及展现内容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演讲的时候采取什么风格、策略等方面。这个过程中需要非常专注地思考,需要把灵感快速地记下来。等你完成了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继续填充具体的内容,也可以暂停一下去集中处理一些杂事。当你处理完这些事情再重新选择模板、寻找配图或者调整字体的时候,你并不会太介意被打断,因为你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任务你已经完成了。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或者一小时时间。
其次,在工作中我们还需要学会使用工具,将一些重复性的事件流程化、模板化,用工具帮你节约时间。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在公司从事文案工作,只要和文字相关的需求都会找她,包括各种软文、海报广告语、招聘广告等,每次她写文案的时候QQ上总会弹出各种窗口提各种要求找她,让她苦不堪言。后来,她做了一个需要表,上面列好文案要求的需求对接人、内容类型、使用场景、风格要求、关键词、截止时间、参考链接等。但凡有别的部门同事找她,她都先给一个需求模板过去,这个模板既可以省掉中间沟通的环节,又可以避免别人对自己手头工作的干扰,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最后,针对领导突然丢过来的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反馈工作情况,和领导商量时间,找他汇报你现在的工作内容和进度。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让领导知道你在做什么,做到哪里了,对任务的分配更加合理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让他对你放心。而对于来自同事的请求,如果是必须你做的,可以采用前面我们提到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超过你的负荷或者不属于你的工作范畴,建议你进行委婉拒绝。
总之,面对不可避免被打断的工作情况,我们要审时度势,要能从被动、毫无防备地被打断,到提前准备、做好预判、主动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