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 林春梅
摘要:风格独具的紫陶文化孕育在建水独特的文化之中。建水紫陶其独有的审美观、实用与艺术的巧妙结合,体现的是建水人对文化生活独特的理解,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是建水紫陶美学价值。
关键词:建水紫陶 美
建水紫陶是遵循着审美原则来创作的,庄重典雅、简约雅致的外形之美,通过造型、色彩、纹饰等要素来体现,它与建水的本土文化是一致的。建水紫陶精品呈现出的沉稳含蓄、勻称雅致的气质,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向艺术的生成,在细致繁复的理性制作过程中充满了艺人们对紫陶其质朴、温厚品性的喜爱,纯粹而丰实,热情而谨慎。点之于线、线之于面、线之于线、面之于面的转变,于建水紫陶丰腴与瘦劲,典雅与流丽,粗犷与清秀,稳重与疏朗之中。建水紫陶的形制对方与圆的调和、点与线的转换,体量大小的把控和谐自然,从而造就了形态上方圆有致、虚实相生、疏密得益、相互映照的空间关系,其经典之作往往蕴涵了巧妙而和谐的变化,凝聚着民间质朴而美好的造物观念和历代文人对东方美学的精神理念,也体现着创作者个人的品格修养和人生追求。
常见的建水紫陶器是以最基础的圆形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圆形为主的紫陶器型,具有容易成型、容量较大、不易损坏等诸多优点。圆形作为基本的形体,圆的形体所产生的圆满感、稳定感等因素,最易为人类接受。建水紫陶在器型的制作方面具有了较为固定的造型,不求标新立异,多以平实见长,不同窑户都有自己擅长制作的器型,同一器型在造型样式的细节上又各有不同,平和、温厚的韵致是其造型的独到之处。滇南琼玉的质感之美是建水紫陶尤其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紫陶与玉的硬度大致一样,视觉上或方圆有度、或端庄素雅,触觉上更能体会到紫陶器皿的细腻柔和、温润如玉之感。建水紫陶泥质极细,腻如膏脂,因而制作的器皿无需釉料、质朴天成。烧制成品后,通过磨制工艺即可获得多种不同的质感。尽管磨制这一环节的工艺既耗时又耗工,但它却能够使建水紫陶蜕变出其他陶瓷器无可比拟的独特质感。建水紫陶陶泥的含铁量较其他陶泥要高,因此在刚烧成的器物表面都会附着一层金属样的光泽和细砂状的肌理,随着砺石由粗到细的不断打磨,陶体表面的金属光感渐渐褪去,逐渐平滑,可以通过对磨制程度的恰当控制,获得不同质感的亮光或哑光效果,以至如同镜面一般,光可鉴人。也有在同一陶体上使用多种不同的磨制技艺,使紫陶表面装饰的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产生出更为变化丰富的感官体验。磨制工艺完成后,展现在眼前的建水紫陶如破茧成蝶,完整呈现陶土在经过高温煅烧后所特有的自然之美,这也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紫陶如玉一般古典雅致、温润沉静的本质特征。
紫陶制作的过程历经选料、制泥、拉坯、绘制、刻填、精修、烧窑、磨光等步骤,其中烧窑过程是让泥坯由软及硬的关键一环,可使其在拉坯绘制,刻填精修后的柔糯泥坯炼成金石之躯,使紫陶之美得以固化升华。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艺人们在制陶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每一细节都能够一丝不苟地通力协作,集劳动与智慧于一身,默契配合才能成功。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师法造化而又超越自然的审美追求,是紫陶艺术的升华。那些火候不到,烧制不够的紫陶,用手指轻轻叩击发出的声音是低沉、沙哑而短促的,并且在摆放一定时间之后很有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裂痕甚至崩开口子,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只有那些制作精良,烧制老成,火候到位的紫陶,用手指轻轻弹一弹,声音才能叮当有致,优雅和悦。紫陶的形态根据用途而定,但不论是哪种效果,以甲轻叩,均能铿锵有致,音韵和悦,舒展清扬,扣人心弦。因此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也是人们追求自然和谐之美的过程,透露出建水人温润儒雅、自信刚毅、通达圆融的韵致之美和人生理想。
建水紫陶装饰是依靠纯手工填泥完成的,色彩的差异则是通过不同颜色的泥料的来完成。通常在红泥坯体上使用白泥填制装饰,白泥坯体则反之。一般说来,在自然状态下,建水紫陶土有红、白、青、黄、褐等颜色 ;待烧成之后,紫陶器物上有红、白、灰、黄、棕、褐、黑、紫红的多种色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坯色,是用红泥或白泥制作器具,运用氧化焰烧制成的红褐色,俗称猪肝红,或白黄色,也叫作象牙白。通常以这两种颜色为主,但如果能够巧妙的控制烧制方法,那么即使是同一个色相,其明度、艳度都会随之而产生变化。加上紫陶色泥和色粉的比例调配,如果要将紫陶烧成的颜色进行具体区分的话,可以列出上百种,这些色彩都是用不同的色泥和色粉调和本身的坯泥形成,所以尽管建水紫陶的色彩丰富,但都具备坯泥自然本色的原因。紫陶的色彩在色相、明度上变化多样,过渡自然,但其艳度始终比较统一,因而色彩的特征以素洁淡雅、清丽古典为主。紫陶烧制的工艺,也是使其色彩变化万千的原因。当窑膛里的温度达到 1200°,烧制的紫陶就会呈现出奇妙的窑变,即在同一个紫陶器具上出现或红紫相间,或黑而红,或红而绛,像云霞一样令人捉摸不定的神奇色彩,入窑时陶体颜色一致,出窑时变化万千的窑变,令人心驰神往。窑变之美就在于它那绝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天成之美,变幻莫测,难以捉摸。不仅能够保留紫陶上真实自然的手工痕迹,同时显现出难以捉摸的、绚丽自然的色彩变化,使建水紫陶的色彩更具魅力。色彩从开始植入陶体参差斑驳的状态,到烧成后与陶体相互映衬的效果,最终它展现的是紫陶上不可或缺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成为一种独有的艺术语言,是紫陶艺术的思想观念和人文情感的体现。色彩的这种变化,不仅是制陶工艺水平提高的反映,也体现了人们对紫陶之美、生活之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向炳成,戴江.建水紫陶窑变之美[J].今日民族,2011(7).24-25
[2]邵靖,王坤茜,徐人平等.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1).29-31 [3]田然.创造艺术化的生存空间—论生活环境中的陶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