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环
摘要:牛群的高发性、传染性疾病当中,发热黄疸是其中之一。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病因复杂、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这是对养殖业影响巨大的疾病。为了保证牛群健康,需要深入分析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探索有效的防治途径。因发热型黄疸是牛群的多发疫病,其病因多样、发病率高、持久性强等特征,需要从临床症状、鉴别方式、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望通过进一步探讨得出更加有效的防治途径。
关键词:牛病;发热黄疸型;防治方法;措施研究;
一、临床症状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角膜与表皮存在黄疸型黄染、体温持续升高、大便呈灰白色或黄色、小便呈赤黄色等等,除此之外,在发病期间,病牛还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肌肉痉挛与食欲下降等症状。在染病之后,病牛初期并不会出现明显发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病情的判断。但是病牛初期会呈现出明显的皮肤瘙痒以及精神状态变化,随着病情加重,身体表皮会出现淋巴水肿以及血斑块,解剖病牛尸体能够发现心肌肥大、胆囊肿大、膀胱经络阻塞,并存在大量积液。
二、临床鉴别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病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需要根据实际临床表现进行判别。该病的主要致病原包括泰勒焦虫病、巴贝斯虫病以及支原体感染等等。根据养殖户饲养条件以及饲养方法的不同,发病的原因以及程度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在舍饲养殖的牛群当中,发病率更高。而且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差别,发病情况也会有差别。例如在我国山东地区,发病率相对其他地区要高,危害性更大。此外该病的传播因季节而异,在牛成长的不同阶段,发病的几率与程度也有差别。一般来说,在牛的幼年阶段,巴贝斯虫病的发病率最高,但是因临床症状较轻,所以死亡率低,治疗难度低。如果成牛感染,症状则会更加严重,死亡的几率更高。综上所述,如果在养殖场当中进行大批量养殖,而养殖场环境存在问题,包括光照不足、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高、粪便清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支原体传播感染。除此之外,吸血昆虫传播同样是引发病原传播的主要方式。确认病原需要结合病牛的实际症状进行判断,牛螺旋体病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病的死亡率相对更高,发病后病牛会出现持续高热、无法正常进食等症状,并且出现严重的黄疸现象。慢病的死亡率较低,影响相对较小,主要的病症包括身体消瘦、食量下降,随着病情加重,胃肠道会出现明显出血,同时会出现淋巴结水肿。泰勒焦虫感染会导致牛的正常行走以及群体生活受到影响,当牛感染泰勒焦虫后,发病初期精神状态逐渐变差,而且病皮肤表层会呈现红色,发病严重的情况会加重以上症状,并且出现严重的淋巴结肿大,尾骨后侧也会出现明显淤血。其他病原引发的症状同样会有一定差别。
三、治疗措施
发病后,病牛的体温会根据病情变化,所以并不能单纯根据体温测定的结果判断病情。如果发现病牛存在精神萎靡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便要及时进行鉴别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巴贝斯虫感染,治療应以三氮脒及咪唑苯脲等药物为主。无浆体病普遍选择土霉素及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皮下注射能够取得更良好的效果,此外在药物治疗开始前,首先应当开展药物试验,通过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法。例如对泰勒虫病,可以选择全身喷洒百分之十五浓度的玛拉塞尔溶液或是肌肉注射贝尼尔溶液。除此之外,为了提升牛的抵抗力,还要注意健胃补液等工作。在发现牛群出现支原体感染后,必须要做好药敏试验,才能精准用药。目前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药物是最为常用的。用药时必须要重视对用药量的把控,避免因用药不当而产生负面效果,如果出现支原体变异,会严重影响治疗。如果出现螺旋体病,治疗可使用剂量为体重每千克30毫克链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两次。土霉素最佳剂量为体重每千克30毫克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一次。根据实际用药情况,病牛治愈率可超过97%,症状缓解一般会在用药三到五天之后。
四、预防措施
临床研究发现,牛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病往往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实际原因会因地区的差别、牛自身条件的差别以及饲养方式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实际原因的分析要结合多方因素去考量,预防措施也要结合实际的饲养情况去思考。日常防范的重点是在牛日常养殖中,应做好牛群的饲养管理,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控方案,并且要对牛群实施定期接种,这样才能保证牛体的免疫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确保抗体达标。此外必须要保证注重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过于密集、混乱加快传染速度。为预防病情,在疫情高发期,应当在饮用水及饲料当中适量添加药物做好保健预防,但是要严格控制用药量,以保证起到保健效果。对不同年龄的牛,应当结合其日龄情况做好分群管理,因为不同年龄牛只的患病几率与程度不同。需要尽可能避免牛群之间存在不合理的接触,加重病情,加快病原的传播。
结束语:发热黄疸型牛病,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养殖业的疫病防治重点。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更要重视对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病理研究,分析病因,思考治疗及预防的措施,才能尽可能降低病情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症状、病因、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展开了探讨,希望通过以上讨论明确未来的病情防治工作方向,得到更理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杨厚贵.现代农业研究.2018(07)
[2]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与治疗[J].叶玲.山西农经.2018(01)
[3]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鉴别与治疗[J].顿巴依尔.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