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日常”的意义

2021-11-24 17:22妥东
当代小说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学生活

妥东

对于执着于艺术与人生之关联命题的创作者而言,生活从来都是他们借以重构“日常”问题的巨大叙事资源。重构一种关于“当下”的日常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诸多重要的命题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实际上正是古已有之的文学“原罪”中无法回避的要求。在更为深广的意义或层面上,它甚至也是文学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探讨“人学”这一终极话题的永恒价值。如此一来,那些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所习焉不察的“日常”,实际上恰恰构成了每一个追求极致的创作者突破自我、反思人性、寻找人类“存在”命题永恒答案的突破口。

网络传媒时代,文学传播方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然而在文学观念和文学接受层面,纸媒文学依然承载着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概览2021年上半年不断更新的文学创作,相较于风气正盛的网络文学而言,当下以传统期刊杂志为代表的纸媒文学给人留下的一个普遍印象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文学创作已进入各自的“园地”。这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不同杂志已在文学这块早已边缘化的精神领地里,各自开辟出了形象各异、特色鲜明的文学阵地。以北方诸多代表性的刊物为例,比如,《青年文学》开设了“城市小辑”专栏,专门刊发表现当下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北京文学》设“新人自荐”栏目,在鼓励支持新生力量的同时,亦注重依靠其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持续输出名家名作;《朔方》设“非虚构”专栏,刊发的多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气质的作品,保持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气息;《山东文学》设“鲁军新力量”和“儿童文学”专辑,持续关注鲁军新锐小说家的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延河》设“童话·科幻·寓言”栏目,并推出“中篇小说榜”和“短篇小说榜”,稳步提升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文学互动;《当代》设“文学拉力赛”栏目,精选读者最新的阅读评论,持续推进文学阅读中的“编读互动”;《西部》设有“特别策划”和“90后小说”等栏目,鼓励支持新锐力量……这些由文学杂志推动而带来的文学新生力量,显然极大地凸显了文学杂志这一纸媒传统在网络传媒时代的后发力,它使得坚守新文学传统的文学创作者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在创作选择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整体的文学创作生态中,老少一堂同台竞技的文学创作态势,也让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与文坛老将一道获得了更为开放的成长空间。这一態势极大地显示了文学自身持久的艺术魅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它是纸媒文学意图在传媒时代有所作为的某种见证。

在这种情势下,文学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呈现便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丰富多元、形态各异的表现力。范小青的《渐行渐远》中顽固“老头”与生活之间搏斗的不服老精神,姚鄂梅的《背风处》(《当代》2021年第4期)中两性之间在日常的暗面所呈现出的那种复杂情感,都是文学在当下重新构筑“日常”之意义的生动例子。在《背风处》中,那股莫名的风无疑是最为丰富的隐喻:“风是极具沾染性的东西,它路过加油站,就是汽油风;路过超市,就是柴米油盐风;路过饭馆就是酒肉风;路过医院,就是来苏水风;路过学校,就沾满一身的尖叫和奔跑……只有路过生活小区时,风的味道最为复杂,五味杂陈,百味莫辨。”《背风处》所揭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正是它所带给人的那种五味杂陈、百味莫辨的含混滋味。小说中,小魏与冯医生婚外恋的背后,充满了生活为人们提出的无法解决的新命题,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其实都需要有一个可以缓解严酷的“背风处”。同样,也唯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所要展现的细腻情感才有藏身之处。当然,相较于姚鄂梅的细腻,邓一光的《带你们去看灯光秀》(《北京文学》2021年第5期)同样也显示出一种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力。小说通过书写两对夫妻之间久别重逢后的故事,展现人与人、人与城的独特关联。倪秋鸿夫妇和文小青夫妇之间的潜在竞争,以及默默无闻者出乎意料的突围,都显示出那场灯光秀背后的深层隐喻。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外表光鲜的“灯光”背后,恰恰是无法捕捉却早已发生变化的人心。

与之相对,艾伟的《演唱会》(《北京文学》2021年第6期)、方块的《乌龙》(《莽原》2021年第4期)展示的则是生活留给人们的伤痕。《乌龙》中杂乱无章的生活、夫妻矛盾,以及城市中不冷不热的空气,都是当下普通民众的真实处境。王方晨的《凤栖梧》(《北京文学》2021年第5期)或许正是化解这种狼狈生活的某种良药。馍馍房老板苗凤三虽有绝世技艺,却始终不为现实利益所动;而裁缝店老板鹿邑夫却经不住诱惑,最终沦为闹市中的喧嚣者。表面来看,小说的主旨虽是“奇人不奇”,然而实际上它指向的却是突破人世纷纭的文学之道。传奇“兄弟”在处理现代人际时的不同选择,在这个层面上可被视为是古老文化传统在当代分流出的两条不同道路。《凤栖梧》中两兄弟的不同处境所带出的问题及其化解之道,正是深谙传统文化精髓的“化境”之态,它的内在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样的道义。与王方晨的笔意相近,小说家阿占的《墨池记》同样也深得此境,追求书法真谛的李可真寻到最后,抵达的也是这样一种化境的状态。对于朴素状态的追求,以及简单朴素的养心之学、“淡中见悟”的艺术境界,都使得这些小说在表现人的柔弱时,葆有了一份从容与宁静。

当然,文学除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之外,依然持续地在回应许多重要的文学母题。专注于书写故乡的潘灵,其新作《回乡偶书》(《青年作家》2021年第7期)便是对其故乡书写的又一次探索。小说中,“还乡”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主人公重新获得人生思考的一个契机。祖宅被地震损坏后,我驱车返回故乡,回到与城市不同的人际关系之中,由此带来的反差构成了叙事本身的强烈张力。它的核心在于,主人公因“偶回”而发掘出的“旧忆”与“新得”之间的辩证。与之相似,侯波的《挂职县长》(《十月》2021年第5期)、王威的《阳光刺眼》(《北京文学》2021年第5期)、韩永明的《小样咩咩》(《北京文学》2021年第5期)、吴君的《晒米人家》(《人民文学》2021年第5期)、裘山山的《一路平安》(《北京文学》2021年第8期)、李约热的《捕蜂人小记》(《民族文学》2021年第8期)等,也以一双洞察生活的眼睛,发现了问题与真相。《挂职县长》透过作家方文挂职原西县副县长一职的经历,发现了“日常”的另一面;《阳光刺眼》中,透过行窃老手诺米与遭受家暴的唐三彩之间的特殊关系,提出了如何破解生活“残局”的深层问题;《小样咩咩》则透过扶贫工作组小鲁队长的眼睛,看到了所谓“钉子户”老万不为人知的悲怆和凄凉;《晒米人家》则通过“深二代”钟欣欣劝说“城中村”里有名的钉子户陈有光搬迁的故事,讲述了深圳这一特区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一幕幕复杂的悲喜剧。《一路平安》中的主人公通过“一天的生活”,观看到许多“人间喜剧”;《捕蜂人小记》中的李作家通过下乡“遍访”看到了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养蜂人赵洪民身上所展现的人性之复杂,让读者不得不对伦理问题进行审思。

当然,生活的残酷和繁琐带给人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是非对错的选择,同时还有更为深层的关于生死的思考。铁凝的《信使》(《北京文学》2021年第6期)中拖着一条残腿、“人到中年”的李花开,对生活表明了自己最为坚决的态度:要么死得更快,要么活得更好。对李花开而言,一旦下定决心去奔向自己真心想要的日子,就注定要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温亚军的《客厅》(《十月》2021年第4期)中,李可欣、苏菲儿、吕雯丽之间的摩擦,表面上是三个年轻的北漂女孩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那些对生活“用心”的人却少了最基本的“诚意”。

军旅生活同样是当下文学关注的重要话题。王凯的《荒野步枪手》(《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与杜光辉的《入伍》(《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都是关注军营生活的新作品。王凯的《荒野步枪手》讲述了一名被撤职的士官参谋庞庆喜不为人知的故事。王凯对军旅题材的独特理解,常常使得他笔下的军旅故事闪现出异常动人的人性光辉。小说以一个随军创作员的视角,将部队一线官兵的精神状态和朴素忠诚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士龐庆喜手捧kindle在野地里阅读《平凡的世界》的情节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信息杂乱、碎片化充斥的时代里,最温情的文学阅读或许正发生在简单朴素的军营里;杜光辉的《入伍》则聚焦新兵入伍的琐事,演绎出一曲动人的边防部队与中国军人的“忠义”之歌。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当下的写作中也是作家们探索日常生活审美形态的一个重要视角。冯骥才的《跛脚猫》《我是杰森》(《北京文学》2021年第7期)透过一个“夜游魂”盗取电台主持人蓝影的“美丽”生活的荒诞化书写,触及到了当下个体在处理日常时普遍面临的“我是谁”、“我要往何处去”的终极话题。虚与实之间,尽是当下的日常生活的隐秘和带给人们的困惑。朱秀海的《机器学习》(《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同样涉及到人们如何面对和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小说中人与机器之间不断磨合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后人类时代的核心命题,更关乎人类与生俱来的伦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知识分子情感状态的关注也是当下比较突出的文学表达。东君的《零号情人》(《十月》2021年第5期)和阿袁的《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北京文学》2021年第7期)所讲述的便是知识分子在爱情与婚姻面前的挣扎与虚无。在语言“空转”、思想无力的当下,这类题材的小说最终升华出的是当下人心灵深处关于“灵与肉”的终极拷问。此外,儿童文学创作也别开生面。鲍尔吉·原野的《乌兰牧奇的孩子:篝火与星空》(《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中,在宽阔的西拉木伦河畔跳安代舞的铁木耳、海兰花、江格尔们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纯真与朴素,无不令人联想到人类在童年时代的神秘与美好。赵丽宏的《白雪公主逃亡记》(《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中,郭亮亮与马戏团受伤的小羊之间的朴素情感,同样表明文学应努力守护美好“童心”。

或许一切正如日常生活所显示的那样,小说正是借由这种平凡且朴素的日常视角,才得以“重构”我们所普遍认知的关于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由此,在重申“日常性”的同时,小说存在的意义恰恰在于,它既表征着无所不在地参与当下生活的感性力量,同时也在某种有限的、较为狭小的范围内,将历史与人生、虚拟与现实、物性与人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出来。

猜你喜欢
文学生活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