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保
众所周知,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第一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至关重要的枪声背后,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秘密往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密战。
1927年4月,汪精卫打着反蒋旗号,迅速取得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领导权,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史称“宁汉分裂”。尽管两派反动势力水火不容,但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却是“有志一同”。随着新生的共产党影响力不断扩大,四一二政变、七一五事变发生,南京和武汉国民党政府先后发难,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并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改组,随后决定集合我党影响和掌握中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与当地的革命力量会合,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并再次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当时贺龙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正以“东征讨蒋”的名义驻扎在九江)。
但我党的行动还未开始,便发现张发奎已经站在汪精卫一边。李立三等组织者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独立发动反对南京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即南昌起义。
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组织领导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第十师,第二十军全部,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两万余人。
这两万余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的珍贵“火种”,从他们中走出了六位共和国的元帅: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聂荣臻、林彪。南昌起义中的绝大数人用生命点燃了革命的红色火焰。
还有一位元帅,他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和领导南昌起义,但历史同样铭记着他的功绩。如果没有他,也许我们就不会迎来南昌起义的胜利;如果没有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征程中,也许要付出更多血与火的代价。
他就是叶剑英元帅。
那一年的叶剑英,刚到而立之年,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的照片,雄姿英发、意气飞扬,被认为是国民革命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因为老乡的关系,他深得张发奎的信任。而事实上,早在三年前,叶剑英已经在黄埔军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并积极要求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在这一年,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华夏大地、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但当时他的党员身份是极为秘密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位未来的元帅,在横刀跃马、征战沙场之前,已为我党在秘密战场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秘密战争从来都是双向的。无论何时,回顾我党的秘密战线历史,我们都不应轻视国民党反动派间谍情报工作的力度和强度,这也更加凸显了秘密战线上的前辈和先烈的智慧、勇气与忠诚。
7月下旬,起义工作正在紧张地筹备中,张发奎接到密报,贺龙、叶挺部队“不稳定”。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他决定以开会的名义,召贺龙、叶挺到庐山,随后将二人扣留,再把他们的部队调至九江与南昌之间的德安,出动三个军的兵力將其包围,并进行缴械。
当时,叶剑英也是参会者之一,他意识到必须尽快将这一情报告知贺龙、叶挺和中共中央。时局紧张、事态紧急,情报又是如此重要而隐秘,叶剑英不放心让任何人代为传递,经过慎重思索,他决定以身涉险,由自己秘密下山向贺龙、叶挺传递消息。
此行的风险不言而喻,一旦他的行踪暴露,不仅他本人在国民党内部“身败名裂”,或许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起义的情况也有可能随之暴露。
而此刻,叶剑英展现出了一位卓越军事家的大将风度。尽管心急如焚,但他没有表现出一点异常,完全是一副既不知情、也不关心的模样,到庐山“享受”一边开会一边度假的悠闲,并以消夏度假为名,与几位不知情的与会代表,商量着忙里偷闲,背着几位“大老板”偷偷去九江游甘棠湖。
他想清楚了,如果此行能够瞒住上面最好,万一被张发奎发现了行踪,他也大可咬定自己只是难得和同僚们相聚,一时松懈,利用会议间歇游山玩水去了。
甘棠湖是九江有名的景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是三国时期周瑜训练东吴水师之处。那些不明真相、被叶剑英拉来游山玩水的与会代表们,约着泛舟游湖,谁也没有注意到,叶剑英悄悄地落在了最后。
等到同行的人散开,叶剑英这才独自登上一条小船,向烟水亭划去。
烟水亭中,有四个人正在闲聊,看到叶剑英划着小船过来了,他们不动声色地看看左右,宽广的湖面上,游船都远远的,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亭子,于是他们迅速地上了小船。
如果这时有人能认出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他们就是张发奎设计想在庐山一网打尽的贺龙和叶挺,以及第二方面军指挥部秘书长高语罕、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五。
这样的会面,不可谓不胆大,也不可谓不细心。叶剑英此时的想法是,没有人看见最好,万一被同行的人看见了,就说自己与他们是偶遇。虽然这样说未必经得起推敲,但不管怎样,他已经把秘密情报传递给了贺龙和叶挺。
万幸的是,叶剑英此次甘棠湖之行,以及与贺龙、叶挺的会面,张发奎一无所知。
在起义前夕,危急的局势下,五位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在那条小船上具体谈了些什么,没有详细的记载。但这次被称作“甘棠湖密议”的会面,载入了我党我军的历史。经过秘密磋商,叶剑英和贺龙、叶挺决定:贺龙、叶挺二人拒不上庐山;二人的队伍拒不赴德安;二人迅速带部队开赴南昌。
在革命形势间不容发的危急关头,因为叶剑英的这一秘密情报,以及“甘棠湖密议”的三项决议,保住了南昌起义中两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以及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
“甘棠湖密议”之后,叶剑英悄悄返回,没露一点破绽。尽管贺龙、叶挺拒不受召,但张发奎一点也没有怀疑自己这位老乡,仍然把他当作心腹。
南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军按照原定计划分批撤出南昌,向广东南下。蒋介石和汪精卫同时电令张发奎、朱培德调集各路兵马“进剿”起义军,张发奎亲自追击到马回岭,被聂荣臻、周士第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被迫撤回。
恼羞成怒的张发奎立即召集第四军军长黄琪翔、第十一军军长朱晖日和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等人开会,商讨继续追杀起义军。这时,叶剑英“赤胆忠心”地为他点明了另一种思路。
葉剑英知道,张发奎与广东军阀李济深矛盾很深。张发奎一直将广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心想找机会回到广东壮大势力,视盘踞在广东的李济深为眼中钉。
因此,叶剑英为张发奎献上了一条“驱虎吞狼”之计。
他说:“我们现在追着‘反贼打,自己也难免损伤惨重。反正他们的目标是南下广东,我们不如佯装追赶,而不真正与他们的主力交火。等到他们进入广东,李济深必要驱兵来战,我们坐等李济深与他们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打着‘讨逆旗号,发兵广州,把两股力量一起收拾了,到那时名正言顺地驻军广州,岂不是一举两得。”
此计一出,张发奎高声称妙。果然,之后张发奎部对起义军的追讨只是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而起义军在没有追兵的情况下,放心大胆地集中主力,顺利打开了南下的道路,以最小的代价保存了最大的战斗力。
之后,这支军队几经血战,终于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为中国革命军队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叶剑英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南昌起义后为我军保存的军事力量,还不止这一支部队。原计划参加南昌起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两千多名学员,因途中受阻,8月4日才乘船到达南昌。船一到达九江,就被张发奎部缴械扣留,叶剑英大吃一惊,以为张发奎发现了这两千多人计划参加起义的秘密,赶紧赶往张发奎身边,决心不管怎样,也要设法保住这两千多名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心向革命的热血青年。
好在张发奎只是想把这支队伍收归己用,并未怀疑他们的身份。
此时叶剑英灵机一动,主动请缨:“您要是信得过我,这支队伍,我帮您先带起来,免得落到和您不对付的人手里。”
张发奎对叶剑英信任有加,当即同意,将这两千多人整编为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由叶剑英任团长。就这样,叶剑英“虎口拔牙”,硬是把这两千多人给保了下来,并收入囊中。
时局瞬息万变,南昌起义后,张发奎果然打着“讨逆”的旗号,进军广东。而在这样的动荡局势下,叶剑英带着他拼死保下的教导团,千里跋涉,进驻广州——这支队伍,成为后来广州起义的主力。
就这样,在南昌起义的过程中,叶剑英虽从未出现在战场一线,但他的身影却无处不在。日后戎马倥偬、出生入死的叶剑英元帅,此时扮演着潜伏在敌人核心地带的秘密工作者的角色,在秘密战线上,向敌人的心脏刺入了一把隐秘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