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坤
【摘要】土地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中国幅员辽阔,但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在中国,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一方面,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导致土地资源稀缺;另一方面,土地资源被广泛用于资源严重浪费和管理不当的过程中。因此,只有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各种特点,才能释放土地生产的潜力,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和高效利用,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保护土地。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概况和地域分析,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调整政策,以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政策的途径。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政策【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中国幅员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同时,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发展不平衡。城乡土地结构不合理,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因此,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
1、中国的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中国土地资源丰富,位居世界第三。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地反差突出,耕地比重小。耕地、林地和牧场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0%,以土地利用面积为主。林地占农业用地的比重较大,其次是耕地。此外,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但山地和高原占很大比例。此外,在未利用土地中,沙漠、戈壁、荒漠等困难土地占比较高。国土面积广泛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光、温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水土严重失衡。此外,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问题也较为突出。我国耕地生产力普遍偏低,农田底比例低。在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平衡,不同省份的资源状况也有很大差异。总体而言,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较好,耕地集中在该地区;西北地区相对较差。在中国,一半以上的森林和水域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人口承载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东南地区的面积远大于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因地区而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特征之一。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农业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和牧场;建设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和矿山用地、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私人用地和交通用地等;未利用土地分为草地、水域等。可利用地和不可利用地,如冰川和盐碱地。未利用土地上的可利用和未利用土地属于后备土地资源,代表现阶段土地开发潜力。可供开发的土地质量通常是有偏差的,有合适的农牧区。未开发土地应当根据适宜的土地和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利用。目前,我国土地开发利用规模很小。这部分未利用的土地应该像耕地一样得到重视和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依据土地资源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自然环境条件、场地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现状和发展前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必须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
2、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城市化進程中,需要利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开发商无证开发土地、大兴房地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区,以牟取暴利。这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对比日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除了行政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外,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仍是现阶段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效率,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水平,保障土地资源合法合理利用和利用。开发我国国土资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区进一步发展。同时,土地资源管理相当于一种法律监督管理,既可以依法对我国土地资源进行管理,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使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顺利实施。土地资源政策中的“法治”土地。此外,国家制定的土地管理法也是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必须考虑的法律。它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有效缓解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1]。
3、中国土地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保护压力大。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非农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土地资源严重退化。中国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世界上最突出的人地矛盾和耕地资源稀缺性。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发展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巨大,主要体现在耕地大幅减少、土地污染、水资源短缺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此时,土地管理应兼顾数量管理、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改变目前对量化管理技术的重视,忽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理论、方法和方法的研究,推进土地管理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长效机制和市场机制研究。完善土地管理和监督体系,继续从分散、分散、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加强土地管理部门对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有效约束和监督,加强土地管理研究,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2]。
4、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相关调整
(1)提升国民人口素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土地利用矛盾更加突出,人口过剩和土地减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国家首先要合理控制全国人口总量,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特别是一些落后偏远的农村地区。人口素质低。对这些人才进行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可以有效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矛盾。
(2)合理规划和开发土地资源。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合理规划和开发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采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模式,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把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适当扩大城市用地面积比重。同时,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执法,避免滥用土地资源。同时,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定与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相适应的相关政策法规。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兼顾农村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土地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法律武器,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深化土地改革,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并借鉴相关实例和方法。以国外土地管理理论为支撑,推动土地资源空间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管理政策调控能力,使土地管理适应基本需求,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中国对土地资源进行了以下政策调整:①加快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建设,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经济运行机制;②建议建立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体系建设的控制作用;③继续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依法加强土地管理行政法制建设;④加大生态环境补偿投入,全面推进土地整体生态建设[3]。
要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妥善管理好我国剩余土地资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管理方针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改善土地基本配置,尊重和认识中国特色土地的基本条件,改革过去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提高改造能力和利用率。具体目标如下:耕地面积要小,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对于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保证部分土地资源的长期利用,保证粮食、棉花、石油等基本商品的生产,满足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发展的需要。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土地是一种数量有限且高度稀缺的自然资源。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不断提高土地质量,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确保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的土地。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非农产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用地需求逐年增加。在保证耕地生产能力不恶化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保障公共建设和资本主义建设用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土地资源的不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会导致原生态环境退化,但如果合理利用土地,退化的环境将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控制。由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现有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越来越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建立良好的结构和布局。根据剩余土地面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资源类型、分布范围和水平,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不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4]。
结语: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幅员辽阔,但人均土地面积小,各种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可用。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总体形势十分严峻,但一方面,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粗放使用和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管理不善,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因此,在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在实际管理中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采取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开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宝栋.试论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J].科技與创新,2019(12):110-111.
[2]凯赛尔·卡地尔.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J].中国农业信息,2016(19):23.
[3]刘百军.探究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0):293.
[4]王海卉,张倩.苏南乡村空间集约化政策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0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