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丽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始终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引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需要对知识与技术进行创新,打造以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引擎的新型国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国企遇到的竞争压力更大,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更好地结合实际,在创新力量的推动下落实改革发展,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国企纷纷提高了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国企在资金和人才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在发展期间遵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内部资源与市场环境有效配合,实现对所有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同时,不断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积极与国际接轨,正快速成长为以创新为引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的支持下,国内一大批以“专精特新”发展思想为主导的中小企业正致力于行业市场的精细化发展,聚焦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整体创新发展水平。经济全球化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在引入高水平管理理念和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增长。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力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相继启动了“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在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以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的跃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但结合国企改革实际可以看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国企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企业风险防范机制与管理机制不完善、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及激励不到位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企的改革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在于技术上的瓶颈突破与进步,而对于国企来说,考虑到业务的广泛性,要想实现有效的改革,需要在多个业务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国有企业主营业务偏重于传统业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努力探索业务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由于国企普遍是重资产行业,业务结构调整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国企新兴业务整体占比不高,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并不理想。尽管国家出台了诸多支持研发创新的政策,给予创新企业及创新经济活动一系列政策支持,国企也不断加大了研发费用投入,但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技术研发方面仍然以应用为主,技术转让合作、产学研联合开发水平比较有限,在创新上缺乏及时的共享沟通机制,对创新驱动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企多数成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历史原因,虽然在几十年间经历了放权让利、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探索和试验,但多数国企尚未完全建立起全面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一是风险意识不够强,对内控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部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内控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二是风险控制体系内容不够完善,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法律论证和科学的工作程序,有的企业甚至并没有经过论证,就盲目跟风,进行多元化经营,进入陌生领域,致使经营失败,导致国有资产损失。三是风险应变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应对预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未进行全面覆盖,部分企业使用了不科学的措施方法应对各种风险,导致事与愿违,危机恶化。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可能导致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过程中决策错误,不正确的风险应对措施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国企的竞争成为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推动国企改革的关键和主体,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国企拥有的优秀人才越多,就越能发挥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进而提升国企效益;反之,创新人才储备不足,或人才流失严重,则会大大降低国企的竞争力,影响国企的长远发展。事实上,当前多数国企都面临技术人员储备不足及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人才流失特别是核心人才的流失,不仅会导致之前招录培养离职人才所消耗的资源被浪费,还会因培养或寻找接替者增加新的成本,在短期内影响现有团队的工作效率,若人才流失严重,还会削弱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国企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奖励不多或者额度较低,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创新驱动战略下,目标的确定是引导改革发展的关键,国企也需要明确目标,掌握创新驱动战略的价值取向,找准创新驱动的切入点。国企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研发部门,负责对国企发展各个业务领域的技术难点进行突破,根据需要引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并建立科学的创新奖励机制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建立积极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共享等,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国企要关注整合人才队伍优势资源,建立起创新技术队伍,让资源向创新研发方面倾斜。
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保证国企改革后的利益,但在这个过程中会面对很多的风险问题,因此需要针对各种风险和危机建立科学合理、高效可行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增强风险意识,强化与创新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与分析,学习相关领域的业务知识,明确自身经营发展中存在的漏洞,为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其次,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及内控管理制度,保障国企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合法利益。对于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要结合自身实际,分析改进后再借鉴实施,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国企顺利改革,增强创新驱动战略的信心。最后,国有企业要注意全面分析和总结改革路上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因素,积极听取各位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参考其他企业的改革经验,制定完备的风险应对策略。
国企改革的源动力来自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依赖人才队伍的打造,所以国企要积极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组建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引进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内部打造长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全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很多,国企对此的需求也比较多样,职工个体的能力及目标也有所不同,所以培训前要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企业要尊重职工的发展,尊重创新力的发挥,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工作环境。要重视人才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人员的职业发展,还要丰富职位设置,构建宽幅的薪酬结构,改变以往只能通过行政职位晋升才能提高收入的单一途径,对当前的职位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挖掘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同时,要完善薪酬福利分配制度,将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纳入薪酬分配管理制度中,如津贴、补贴等。另外,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探索适合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增加针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内容,确保国企留得住人。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坚持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国企也是如此,要想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创新驱动战略下科学改革,选择合适的改革路径,发挥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保证改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