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侵,刘 维,陈达灿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广东 广州 440100)
陈达灿教授,现任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职位:院长),并身兼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职位: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职位:副主任委员)等多项职位,目前从事中医皮肤科学的工作,临床、科研及临床教学工作年限合计30多年,师从中医禤国维、朱良春。陈教授在临床中治疗疑难性皮肤病善用补脾法,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疗效显著,令笔者受益颇丰,现介绍如下: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属于皮炎一类,主要特征为手指、手掌皮肤角化紊乱,1924年日本学者土肥等初次提出该病症并进行命名,此后经年,各国学者深入研究后又以不同的名称予以报道,如指尖湿疹、角化不良性湿疹、干燥性掌部皮炎、皲裂性湿疹等。成年女性是本病好发对象,发病部位为指屈面、掌前部1/3,而且表现为对称分布,并缓慢向近心端扩展而达掌跖,以皮肤干燥起皱为突出症状,病程呈慢性进行性而少有自愈倾向,学者普遍认为,进行性指掌角皮症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自身皮肤出汗量减少因素、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角质层功能出现障碍、性激素变化因素、物理化学刺激因素等存在密切关系[1],也有人认为它是变异性接触性皮炎的一种,与接触性致病存在关系[2]。
中医角度而言,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属“鹅掌风”范畴,属于难治性皮肤病之一,陈教授中在临证中有以下特点:
陈教授认为,本病多由后天因素诱发,亦有部分患者有阳性家庭史,常合并毛周角化病、鱼鳞病等先天性皮肤病,而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经》:“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伤气血”。脾虚水液敷布失司,则湿邪随之内生,久郁生热,酿为湿热内蕴之象。脾胃虚则精气不能“上归于肺”,四肢最终不能受之濡养,气血不足,进而生化无源,无精微濡养肝肺则枯涸化燥,肺所主之皮肤则干裂,肝无所藏,则生风化燥。若有先天肾阴不足者,兼后天调摄不慎,更易诱发该病。故陈教授根据以上病理机制及多年临床观察,将进行性指掌角化症分为以下几型:
湿热内蕴型:症见疾病初起不久,手掌指腹皮肤皲裂,肤色潮红,内有小丘疱疹,或有少许黏液渗出,边缘不清,触之皮损灼热,痒感剧烈,口苦口渴而不欲饮,口中黏腻,小便黄色,大便黏滞,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纳食不香。治法:健脾清热,除湿止痒。处方:白术15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滑石15克,丹皮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
阴虚内热型:症见手指掌干燥,手足心发热,以午后及晚间尤甚,肤色潮红,触之灼热,痒剧或微痒。口咽干,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治法:清热凉血滋阴。处方:生地20克、玄参15克、丹皮15克、知母10克、炒黄柏10克、地骨皮10克、青蒿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菟丝子15克、淮山15克、鳖甲15克、珍珠末3克(冲服)、地肤子15克。水煎服,日1剂,第三煎待温,浸泡患处,日2次。
血虚血瘀型:症见指掌皮肤干燥皲裂,硬壳状,手足欠温,面色萎黄苍白,疲倦,口干不欲饮,舌暗淡苔白脉涩或细。治法:养血活血润燥,处方:白术5克、莪术10克、鸡血藤30克、忍冬藤30克、生地15g、当归10g、北芪15克、白七厘10克、防风10克、大枣15克、北沙参15g、白芨10克、炙甘草5g,7剂,水煎饭后服,日1剂。以上证型无绝对,有时几种证型杂合,视具体辨证而定。
陈教授在辨证用药中习惯用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珍珠母、南沙参等,女贞子、旱莲草滋阴、补益肝肾,女贞子甘苦清凉,滋肾养肝;旱莲草甘酸微寒,养阴凉血,两药补肝肾之阴又凉血清热,滋而不腻。据药理研究表明女贞子、旱莲草有机溶剂具有睾丸酮及雌二醇双相调节[3],菟丝子的主要成分黄酮,具有雌性样活性及抗氧化作用[4],珍珠母能够起到安神定惊功效、清肝明目功效、解毒生肌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5]。北沙参可起养阴清肺、止咳化痰益气之功,主治肺系疾病,具有平补五脏气血功效、补而兼调功效、补而不燥功效、补而不腻功效,结合“肺主皮毛”,皮肤疾患可使用,有关研究[6]表明北沙参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保肝等方面的活性。陈教授在临床中灵活地将中医理论与现代中药研究成果相结合,辨证使用中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陈教授指出,进行性指掌角化症患者病程多反复,西医治疗困难,缠绵难愈。中医角度认为,顽固性皮肤病属于“久病生瘀”,“久病入络”,且病邪久祛不去,损及气血,血虚不能滋养肌肤,体肤失养,血虚生风,可见肌肤干燥脱屑无泽瘙痒,可依照李中梓《医宗必读·痹》中以治血来治风,血行风自灭中原则进行治疗,故治疗进行性指掌角化症时可选用鸡血藤合首乌藤,活血养血止痒;由于患者久治不愈,易烦躁焦虑,热邪侵及,肝郁易生风动血,因此可取钩藤的清热平肝药效。鸡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可归心脾二经,具有活血调经、养血舒筋,运行气血之功效。据《饮片新参》中记载:鸡血藤可祛瘀血,生新血,可治风血痹症。首乌藤又称“夜交藤”,性平味甘,可归肝、脾、心、肾四经,具有养心安神养血、祛风通络止痒之功。据《本草从新》记载:首乌藤可行经络,通血脉,补中气。钩藤,性凉,味甘,归入肝及心包经,具有祛风止痒、清透泄热、定惊平肝之效。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鸡血藤对于造血系统具有较强作用,可以补血活血,增加血细胞,激活造血功能;并且对于噬菌体、微生物、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及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7];首乌藤中的大黄素活性成份具有对症的药理作用,包括镇静催眠、抗炎、抗病毒、抑菌等[8];钩藤中主要有效成分异钩藤碱,相关实验显示该活性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作用,降低血小板粘稠度等功效[9],总之,将“三藤”凉温联合并用,可通经入络,携诸药直达病源,并起到有效调节顽固性皮肤病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
临床案例分享:
患者苏*玲,女性,57岁,于2018年12月11日因“手指掌干裂变硬脱屑伴瘙痒2年”来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病,初右手指掌干燥脱屑瘙痒,接触洗涤用品后手指掌瘙痒明显,指腹渐变硬,外院诊为湿疹,外用润肤剂、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开瑞坦、西替利嗪、维生素A、E等口服,得宝松局部注射,病情稍有改善,但易反复,左手指掌渐出现相似皮疹,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既往体健,已绝经。来诊时患者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无华,双手指掌干燥皲裂,指腹如硬壳样,微痒,手背皮肤甲错,眠差多梦烦躁,手心发热,偶有腰酸不适,口干不欲饮,舌暗淡,苔薄白,二便调,脉涩弦细。中医辨证:鹅掌风(血虚血瘀风燥症),西医诊断:进行性指掌角皮症。治疗原则:润燥熄风,养血活血,处方:白术5克、莪术10克、鸡血藤30克、首乌藤30克、生熟地各15g、当归10g、炙北芪15克、白七厘10克、防风10克、大枣15克、北沙参15g、钩藤10克、炙甘草5g,14剂,水煎饭后服,日1剂。配合外用复方尿素乳膏,并嘱避免接触洗涤用品。2018年12月25日二诊,患者面色淡黄,精神可,指掌干燥无皲裂,指腹变软,无明显瘙痒,仍觉腰酸,无手心发热、烦躁,睡眠好转,口干,二便调,舌暗红,苔淡黄,脉细。上方去钩藤、鸡血藤、生地、白七厘、防风,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14剂水煎服,日1剂。2019年1月8日三诊,手指掌干燥,无皲裂,指腹柔软,皮疹明显改善,患者精神尚可,睡眠尚可,面色红润,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细。继服前方7剂。两个月后电话随访,病情趋平稳,无复发。
按此患者表现年过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加之病程已久,气血皆虚,久病生瘀,故酿为血虚血瘀,血燥生风,方中生熟地、当归养血,炙北芪、白术益气健脾养血,莪术、鸡血藤、首乌藤活血化瘀,钩藤、沙参、七厘、防风润燥熄风止痒,女贞子、旱莲草滋肾阴,滋而不腻,顾及真阴,大枣补中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围绕补血养血活血,润燥止痒而设。陈教授指出,在养血中加白术、大枣、北芪等健脾,不仅补而不滋腻,且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有生化之源,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证中健脾胃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全方组方简练,意义深刻。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是一种慢性皮肤病,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难以达到长期不复发。陈教授认为大多数疑难皮肤病的治疗务必审证求因,抓住发病的特点,特别要注重脾胃作用,采用辨证的思维方法,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方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此临床思维方法为治疗疑难皮肤病提供一种参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