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龙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四川宜宾 644000
锅炉压力容器主要的功能是把可发热物质进行利用,从而产生水蒸汽推动仪器运作,在我国,压力容器几乎都是利用燃烧法进行水加热从而产生动能,例如:玉米秆、煤炭、垃圾等可燃烧物品进行热能产生。但是锅炉压力容器内气压一般很高,而且是高温气压,这也使锅炉一旦破裂水蒸汽便会飞速扩散周围形成热浪,而这种热浪会导致附近人员造成大面积烫伤,同时锅炉压力容器破裂也容易导致容器爆炸从而形成碎片,使得附近人员受到伤害。而且锅炉压力容器爆炸往往会造成大面积事故对人员、单位、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爆炸导致化学液体泄漏或者火灾更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我国,对于锅炉压力容器的检测一直是重点关注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才是对企业和设备人员安全最好的保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管生产还是检验中无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在所有压力容器的检测方法中,无损检测技术应该属于最为常见的方法,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是针对压力容器的材质检测,利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压力容器的制造工艺、内部质量情况、构造情况、使用介质情况等方面进行对应的无损检测。通过有效应用无损检测,可以及时的发现缺陷,及时处理排除隐患。当然,针对不同构件之间的焊接情况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分析,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就能为后续的设备检修工作、设备维修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工作环节,通过有效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其主要包含了超声波检测技术、渗透检测技术等,能针对压力容器的不同区域位置进行检测,选择有效的检测方法进行对应的操作,确保整个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检测中,有些细小问题做不到及时发现,但是很多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不能及时发现从而造成事故的酿成。但是在无损检测中,对于这些细小的问题可以做到更好的检测,这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容器安全问题。例如:锅炉压力容器在进行焊接处理时,依照传统检测方法无法对焊点下的情况进行分析,但是无损检测可以有效的对焊点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保证锅炉压力容器正常运行的同时,还可以对焊接员工提出施工缺陷,使焊接人员更好进行接下来的工作,从而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这种检测技术主要用于磁性材料的检测,因为这种检测方式对于磁性锅炉有着较高的准确性,而这种方法一般被人称为“磁粉探伤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磁粉在物体表面呈现的状态进行判断锅炉表面是否存在裂纹,因为缝隙之间存在孔洞,所以磁粉在表面运作时会受到孔洞的阻碍,无法进行平整的传播,而磁阻力便会增加,使缝隙表面呈现漏磁场。因为漏磁场的大小决定因素有很多,所以充分利用磁粉进行操作便是最佳的方法。但是由于成本高等问题,几乎无损检测中它出现的频率逐渐变少。通常情况下,磁粉会用纯铁进行研磨用于使用,有些磁粉会添加荧光剂等其它化学药剂进行荧光化处理,这种制作方法的好处便是可以提升检测精确度。但是磁粉检测法需要检测人员有着熟练的操作手法,因为不熟练的操作方法可能会造成漏检,从而带来隐患。因此,磁粉探伤法需要检测人员掌握锅炉压力容器材料与使用情况,同时要对检测位置保持干净、干燥的环境。并且对于操作手法也要准确无误,要做到容器表面与磁极之间留有缝隙,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容器产生漏磁,同时可以防止缝隙之间漏磁过大。
在目前已有的检测技术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便是超声波检测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利用超声波在被检测物件中通过纵横波的传播从而进行快捷有效的检测,例如:在检测锅炉压力容器时,利用特定角度把超声波发射进管壁内部,随后依照声波反射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是否有裂纹或熔点破损等问题。由于超声波穿透强这种检查技术更加适用金属类型的锅炉进行检测,这种方式的优点便是操作简单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与容器稳定性也没有影响,而且这种检测方法可靠性高,成本低,所以几乎大多数检测都用此方法进行检测。而且超声波传播速度均匀、角度稳定,在遇到障碍时会发生反射的原理,所以检测员工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幅度以及波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知道容器内部的情况,同时根据反射幅度方向可以得到容器内部缺陷具体情况,而且对于焊点内部的情况也可以作出深入的了解,从而决定能否加强焊点。
涡流无损检测技术作为无损检测的主要技术之一,其主要是通过交变磁场,进而针对检测设备的内部电磁感应产生的封闭电磁涡流进行数据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到设备的缺陷以及检测结论。一般而言,涡流检测主要是在金属材料检测之中使用,不需要与锅炉压力容器的本体相互接触,就可以利用速度快、自动化的设备进行缺陷方面的检测。但是由于只适合在金属材料检测之中使用,所以对于锅炉本身形状、材质以及尺寸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压力容器的使用量随着工业增长也随之增加,因此无损检测的应用也将在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在未来的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升无损检测技术水平,让其更好地运用在锅炉压力容器检验之中,促进相关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