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视角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高探究

2021-11-24 23:48唐楚艺郭思雨
法制博览 2021年28期
关键词:民事法律民法民法典

唐楚艺 郭思雨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2020年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一共7编、84章、1260条、十万余字,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了我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能涉及的所有民事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民法典》教育。”因此,将《民法典》的相关内容融入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之中,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一、《民法典》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高的时代价值

(一)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保障

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民事法律纠纷明显增多,影响了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青年大学生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中坚力量,《民法典》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和相应的民事义务,并将民事责任独立成章,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后的法律后果,将其相关内容融入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之中,能够增强他们民权意识的同时,明确违背民事义务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自觉养成知民法、守民法和用民法的习惯,从而保障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

(二)培养新时代合格大学生的内在要求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加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青年人才,其中“德”在整体中发挥引领的根本作用,而法治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对《民法典》的掌握程度及“民法思维”的水平,势必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衡量要素。在高校开展《民法典》的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接受多元化、系统化的法治教育,使“德”的建设更加完备,进一步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民法典》是一部与中国古代民法体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社会历史性法典。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李俚编纂的《法经》中《杂法》涉及的民法内容,下至清代编纂独立成册的《大清民律草案》,都是中国古代民法制度的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次启动民法的编纂工作,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成果,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圆了几代人的夙愿,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民法典》系统整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将《民法典》融入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民事法律素养,还能使其感知到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二、《民法典》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高的阻碍

(一)社会法治意识氛围不够浓厚

长期以来,我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社会法治意识氛围相对淡薄,国民的法治素养整体偏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完全懂法、不学法,导致在自身法定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不会想到诉诸法律的途径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商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违背“契约精神”、平等交换、公平竞争的原则,容易为三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其在日常消费、商品交换等民事活动中,不遵守诚信原则或不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和平等地位。如此说来,《民法典》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契约精神”、自由平等价值意蕴的法律体现,大学生加强对其学习显得格外必要。

(二)高校缺乏对民事法律的教育

在高校普法方面,大多数高校更注重对大学生的刑法教育教学,忽视民法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实行刑法教育的目的是防止某些品质败坏、道德沦丧的大学生在校园之中产生杀人、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而且这些大学生本身因害怕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也相对更关注《刑法》的内容,但是《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每位大学生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将《民法典》的内容融入高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框架之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家长忽视对子女的法治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更多以学校为主力,忽视了家庭教育为大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带来的积极作用,家庭法治教育应作为学校法治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家长更注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管教和道德的培养,而忽视了法治人格和法治意识的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涉及民法教育。其次,大部分家长也缺乏法律常识,尤其是民法常识,想对孩子渗透《民法典》的相关内容也有心无力。

三、《民法典》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高的路径

(一)营造社会民事法律教育氛围

社会是青少年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良好的社会法治教育氛围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大有裨益。面对当前我国国民整体法治意识不强、社会法治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的现状,要完成将《民法典》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任务,应主要靠政府对社会公民做好宣传引导,让《民法典》走进社区、村庄和百姓家庭。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将公民《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普及情况和效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中,将各社区、村庄有无违反民法现象作为评定优秀社区党支部、文明社区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社区、街道办事处开展丰富多样的《民法典》普及活动,在活动之中评选出自觉守民法的公民、家庭,并对其进行奖励[2]。

(二)高校加强民事法律教育

学校是为大学生普及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加强对民法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可以将《民法典》彰显的自由、平等、诚信等精神原则,渗透到校风之中,通过出版《民法典》校报等方式,对大学生起到“内化于心”的民法教育效果;《民法典》因其强烈的生活性,所以在教育之中应凸显“实践性”。通过开展可以使学生切身参与进来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普法活动,如举办《民法典》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对大学生起到“外化于行”的民法教育效果。其次,在互联网的时代,高校运用新型教学媒介进行《民法典》教育是必要的,能够拓展民法知识的来源,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形成《民法典》普及教育的多元形式。一方面,高校和各级学院可以在“两微”等线上平台开设法制专栏,传送《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本校或外校的专业教师、法律人士,在线上给学生以案讲法。线下与线上紧密结合传播《民法典》的相关内容,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民法思维”水平并非难事。

(三)家庭树立法治教育观念

家庭对大学生民法意识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针对家长对子女法治教育忽视的现象,家长必须及时更正教育理念,重视起对子女法治意识的培养。首先,在家庭生活中也营造一定的学民法氛围,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观看法制节目、阅读民事法律的相关书籍、讨论身边一些民事法律案件,共同提高民法常识。其次,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家长要先认同并相信法治,以身作则学民法守民法。最后,家长应注重家风文明建设,尽力营造和谐、稳定、温暖的家庭环境,杜绝出现家庭暴力、重男轻女、草率离婚等现象,由此来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理性和文明的婚恋观,在组建自己的家庭之后,能遵守《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编的细则。

总之,《民法典》是一部内容丰富且全面的基础性民事法律规范,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展开《民法典》教育,更能使当代大学生自觉知民法、守民法及用民法,全面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民事法律民法民法典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民法典诞生
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转换与解释、补正、确认和部分无效的关系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民法总则》第171条第3款评释
论习惯作为民法法源——对《民法总则》第10条的反思
民法总则立法的若干问题
网络虚拟财产民事法律保护的可行性研究
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