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楠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很好地点燃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也成为大学生解决自身就业的一大途径。但纵观当前大学生创业情况,成功率极低,究其原因在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涉世不深,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其平时与社会接触较少,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对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不能有效识别这些风险并加以防范。此外对创业环境及相关政策未能深入了解以及融资渠道的有限都对其创业成功造成阻碍。创业的失败不仅打击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由此而造成的法律风险还成为其不得不背负的法律责任,对其心理造成严重创伤。因此,分析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尤为必要,针对这些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去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1]。
创业模式及创业项目的选择与大学生创业结果有着必然联系,这其中蕴藏多种法律风险。以创业模式为例,一些大学生为提高创业效率,降低市场开发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人力成本等投入,往往会选择加盟的形式来创业,但对于加盟项目的合法性以及是否取得特许经营资格等缺乏有效识别,也未通过法律咨询去加以防范,便贸然开始创业,由此产生法律纠纷。此外,创业项目的选择也隐藏一定风险,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通常会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或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行业,如软件开发、环保科技等,这其中就涉及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如若不重视这些法律知识,当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未及时到相关部门注册登记,寻求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将处于改项目或赔偿的困境之中。
大学生创业不可避免地需要租赁场地作为经营场所,但在租赁经营场所的过程中,对于出租场地的归属权即出租者是否具有对场地法律意义上的归属权,未能有效辨别,以致带来一定的纠葛。此外,出租场地手续是否齐全,租赁性质与实际用途是否相符,租赁期限未到或超期,以及签订租赁协议时未明确承租人是否有对租赁场所进行改、扩等权利,均可造成法律风险。
大学生创业走上正轨取得一定成效后,随着创业规模的扩大,会涉及人员招聘的问题。此时大学生应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已由创业者转换成用人单位老板,应与应聘录取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并按劳动合同法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按劳动法规定与员工进行劳动合同后期的续签、解除以及辞退员工等相关事宜,同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因此创业者需了解与劳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免发生违法招聘、劳动合同签订不合理等纠纷,从而造成员工走上劳动仲裁维权之路,双方对簿公堂。
大学生创业之初,由于资金、人脉等有限,有些毕业生会选择合伙创业。而合伙人或合伙企业应明确标出自身的投资方式、利润分配以及亏损分担等内容[2]。这其中出资方式不同相应地需明确的细则也不同,如有的合伙人是以资金出资,有的则是以技术出资。而合伙企业性质的不同,其承担的债务责任也不同,如普通合伙企业与特殊合伙企业,二者在债务上承担的责任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创业者了解与之相关的法律规定与原则,以免因利润分配或亏损分担而陷入法律纠纷。
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同时这些政策在期限或减免等方面均有一定限制,这就需要创业者对于税收方面的法律知识有着正确认识,并按法律规定及时缴税纳税。但部分创业者出于节约资金的考虑,会在创业之初自行掌管财务,或招聘来的财务人员缺乏充足的本职工作经验,由于创业者自身对税收的不重视或者财务人员工作能力有限而带来偷税漏税的隐患。
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的防范需要集社会、学校、政府多方力量来化解,同时大学生本人也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会正确规避法律风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高校在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教育,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课程,由既拥有法律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老师,聘请相关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以组建成专业的教师队伍,面向学生进行创业法律教育,并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同时,高校还应寻求工商、司法、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邀请上述部门工作人员定期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中涉及的各方面法律知识,如公司法、商标法、专利法、劳动合同法、税收法等等,强化其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此外,高校还可组织学生前往相关行政部门或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机构观摩学习,整合和利用多种校内外资源,进行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多种教育方式,提升其法律风险辨识能力和防范能力[3]。
政府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倡导者、创业鼓励及优惠政策的制定者,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积极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成为其创业坚实的后盾。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深度与广度,以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为依托,针对创业过程中隐藏的多种法律风险,重点宣传和耐心讲解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创业优惠政策、扶持政策中涉及的税务减免、资金扶持等具体事宜。另一方面依托工商、劳动、司法、税务等多个部门设立创业指导法律咨询机构或法律援助团队,解答创业大学生提出的法律咨询问题,以及遭遇的法律困惑,引导大学生学会用法律知识规避法律风险,防止法律纠纷,合法创业。
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的防范除高校自身强化法律教育以及政府提供法律援助外,还需要得到社会上各类法律机构的支持。例如可由律师协会、法学会、专利代理机构等多个部门,与高校一同联合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让大学生踊跃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并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如何应用正确的处理流程来解决创业中遇到的涉法问题,如知识产权的申请登记与保护、合伙协议的签订等,强化其维权意识,提高抗法律风险的能力。必要时,为其提供法律服务[4]。
大学生一旦选择自主创业,首先应自觉主动地学习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学习让自己具备法律头脑和思维,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法创业者,能够以掌握的法律知识来辨别法律风险,能够采取正确的维权途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参加学校、政府或相关社会机构组织的创业教育活动,主动去当地创业指导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了解创业中的涉法问题,如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同性质的注册登记流程及所需资料等,学会处理法律纠纷的技巧[5]。
综上所述,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解决就业压力大的一大途径,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避免创业失败,既需要集社会、学校、政府等多方力量给予支持与援助,又需要创业者本人积极学习法律法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顺利度过创业中遭遇的法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