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湖黄册库看明代档案库房建筑特点

2021-11-24 15:29
办公室业务 2021年6期
关键词:防潮库房屋顶

后湖黄册库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南京后湖修建的档案库房。黄册是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编制的天下百姓赋役的档案,对于稳定明朝统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后湖黄册库是为了储存天下黄册而建造的专用库房,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个档案库房。由于黄册库的重要政治作用,它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无不体现着统治者的良苦用心,可以说是明代档案库房建筑的一个代表之作。后湖黄册库的建筑有利于档案完好保管,可以有效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篡改与破坏。在后湖黄册库存在的数百年间,很少发生档案的丢失、损毁等现象。因此,研究后湖黄册库的建筑特点,对于研究明朝档案库房的建筑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后湖黄册库的建筑特点

后湖黄册库在建筑方面有效发挥了保存档案的功能,从防火、防潮、防盗等方面考虑,无不体现出了黄册库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据说朱元璋曾经亲自参与黄册库的设计工作。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库房选址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档案库房因为其特殊的建筑功用,不得不在选址之初就进行慎重的考虑。如果选址不当,会使得档案库房的建筑功用无法有效发挥。后湖黄册库在建设之初,就对选址进行缜密的考虑。档案库房选址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档案的安全问题。一是因为档案多为棉纸等易燃物体,需要进行一定的防火考虑。二是事关国本,需防止有人进行偷盗或篡改。因此,明朝的统治者将黄册库的库址选在了南京后湖的小岛上。首先,在小岛上建立的库房由于湖面潮湿的环境,水汽较多,可以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即使发生火灾,周遭湖水可以就近取用,十分方便。其次,“后湖之广周遭四十里,中突数洲,断岸千尺……”,可以从地理上形成一定的优势,防止有人窃取。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来说是最合理而巧妙的。所以,明代档案库房的档案保护思想,至今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受到启迪。

(二)后湖黄册库的建筑走向。后湖档案库房在建设之初,刻意使用了东西朝向的建筑走向。是我国古代档案库房的一个创新之举。在洪武年间,有州县老人与官员朝觐的制度。朱元璋曾问及后湖黄册库的建筑朝向,而老人对曰“……当东西相向,庶朝夕皆日色所晒,……无浥烂之虞也。”可见,后湖黄册库的东西朝向有利于避免日光直接暴晒,防止了档案的损害。而且建筑中前后有窗户,便于通风,也是针对湖上空气特点而设立的。在岛上除了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居室和日常生活建筑外,黄册库的建筑一律东西相向,“日朝出,册暴东影;日夕入,册暴西影”,有力地运用日光照射防止岛上潮湿空气对黄册的侵袭。后湖黄册库的建筑走向形成了与我国传统的南北朝向的建筑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表现了明代建筑设计者因地制宜独具匠心的建筑构思。

(三)库房屋顶最好采用坡形结构。对档案库房的屋顶进行观察可知,其屋顶结构主要有坡形结构以及平顶结构两种。由于当前的大部分建筑为直筒式结构,所以其屋顶大多采用平顶结构。而后湖黄册库则主要使用坡形结构(即起脊式),该种结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档案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坡形的屋顶结构更有利于隔热。建筑的室内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在平顶的建筑机构中,受到太阳辐射的面积较大,几乎一整天都处在太阳的直接照射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库外的高温会从屋顶进入库内,导致库内产生较大的温差。而坡形的建筑结构决定了太阳在照射过程中只能照射其中一侧。从传热的特点以及传热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相较于平顶屋顶,这样的结构有效减少了太阳的辐射热量,具有太阳辐射强度小、时间短等优点,对档案馆内部起到了很好的隔热效果。其次,坡形结构有利于档案馆的防水。后湖黄册库位于南京,属于南方地区,该地区较为多雨,尤其是我国的南方,而防水防潮就成为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工作。采用坡形结构对库房屋顶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利用其一定的倾斜度使雨水直接排放,避免了雨水在屋顶的堆积造成屋顶的渗漏;另一方面,在坡形结构屋顶的搭接过程中,小青瓦和槽瓦等构件搭接严密,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最后,采用坡形结构的屋顶可以使古香古色的工艺美得到完美的呈现。当前建筑的设计过于单一,大多采用盒子式,缺乏传统、古典美。后湖黄册库的坡形结构,可以使档案的历史和文化韵味得以体现,即具有独特的美,又有较深的意义,有效缓解了“档案”一词给人带来的沉闷感,使其更加灵动。

(四)立体的木架使得查阅资料更加方便。后湖黄册库对于黄册档案是利用架阁来进行保存的。这种保存方法是立体的,可以有效利用建筑的空间,便于查阅档案。比前朝的柜子和筐盛放文件方法有一定的优势。库房的册架由四座大木架构成,每个大木架又分成三层,用来储藏档案黄册。这种册架严禁用竹子来制作,因为竹子容易爆裂生虫,不利于册架的安全保存。木架需选用优质的木材,坚固耐用,可以很好地承重负压。从后湖黄册库可以看出,明代的档案保存方法在当时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现代档案保存的雏形。

(五)库房内部地面沙土的铺垫可有效预防鼠患。在古代的库房设计中,通常会在库房内部地面铺垫一定量的砂土,并将木板覆盖在其上方,古人认为采用这种措施对地面进行处理,不但可以起到预防鼠患的作用,还可以避免潮气上升,对档案造成破坏,后湖黄册库地面的施工也采用了该种方式。但是,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采用铺垫沙土和覆盖木板的方式,并不能有效防止鼠患和潮气上升。

(六)后湖黄册库建筑的维修以及施工过程均为责任制。在对后湖黄册库进行建筑的过程中,所有参与修建库房的工匠,都要在其所负责的库房柱子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并对其保修10年。一旦出现因施工工匠疏忽所导致的库房损坏事件,便会对负责工匠进行惩处,通过责任制的实施,可以使后湖黄册库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在对后湖黄册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明朝还推出了严苛的管理制度,比如,最高统治者对其进行严密控制;管理人员不可查抄和外泄黄册库中的档案;由内库负责掌管钥匙,不可由个人掌控;档案的出入库时间都应按规定规范;库内应严禁烟火等措施。通过以上措施,使黄册库中的档案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270多年的历史中,黄册库中的档案一直完好无缺,清军入侵导致库中档案毁于战火中。

(七)库房地面的防潮建构设计使档案防潮性增加。为了使黄册库中的档案保存更加完好,明代工匠采用了高台基的施工方式对其进行处理。通过高台基的搭建,可以使库内更加气宇轩昂,使建筑的阶级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与此同时,将图案各异的雕刻、栏板以及栏杆等结构安装在台基上,可以使建筑内容更加丰富,在防潮的前提下,起到了工艺性和装饰性。直到今天,档案库为了更好地防潮,仍然会使用高台基对建筑进行处理,以达到增加地面防潮性的目的。档案库房地面出现潮湿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库外空气湿度较大,进入库房后,出现潮湿问题。第二,地下水位较高,从库房地面渗入库内。所以在对库房进行处理过程中,工匠应该采用升高地基和设置防潮层的方式对地基进行处理,减少库房中的潮湿问题。通过分析可知,通过架空库房的地面,可以使库房地基和地面预留一定的空间,减少与地下水的接触,使空气能够在该空间中对流,与实心台基相比,该种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潮湿问题。在当代建筑中,为了使架空层的防潮作用进一步提高,还会将沥青油毡等防水材料铺设在地基上,彻底隔断地面与地下水的接触,减少地下水的渗入,保障档案的安全。由于明代没有沥青等物质,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潮性,工匠主要采用铺设石英石、生石灰或者沙土的方式对库房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库房管理者还会采用简便的、原始的人工处理方式对库房地面进行处理,以达到降低库房湿度的目的,这些方法在当前的档案管理中仍会被采用。

(八)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相统一的效果。档案库房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档案库房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具有保护档案的功能,还应该提高其艺术形式美,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和谐与统一,使建筑设计理念更加完善。后湖黄册库的建筑美,不但体现在环境布置、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还包含它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通过设计,达到净化人心灵的目的,使人们能够享受建筑带来的美感。后湖黄册库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藻井、雕饰彩画、雕刻斗拱、飞橼以及额枋等古典手段对建筑进行了处理,使建筑的美感进一步升级,体现了建筑的典朴风韵。后湖黄册库所承载的是文化和历史,因此其不但要成为历史的凭证,还应该作为文化的交接和留承,指引现代建筑设计。后湖黄册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应该是沉闷、乏味的,它的设计应该体现穿越历史的回廊感,使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书香的气息。后湖黄册库在建设的过程中,融入明代的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以及统治者的思想,诸多元素构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使其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因此,在现代档案库的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应该融入地方特色、经济特色以及档案特色,使档案库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结语

明代的后湖黄册库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最大规模的档案馆。对后湖黄册库建筑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总结明代档案库房的建筑特色,对于借鉴和发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防潮库房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船舶甲板机械用电动机基本结构和防潮措施解析
回南天
屋顶的雪(外四首)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Read for fun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库房与车间(讽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