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安福
(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广东 广州 510515)
当前,在国家政策顶层设计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此契机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业正在面临重大转型,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一个是政策的新战略,另一个是市场的新常态。前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后者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供给必须做出合理化的调整。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构建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1]。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将其建设为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这对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大湾区区域内体育运动类型丰富,香港足球会始建于1886年,由英国人传入香港,同时举办特别银牌赛事,分别为全亚洲历史最悠久的职业足球联赛及锦标赛,此外香港木球会、香港游艇会及域多利游乐会、香港赛马会等相继成立且发展成熟。澳门定期举办众多国际赛事,如国际龙舟赛、国际马拉松、国际排联世界女子排球联赛、格兰披治大赛车等众多体育赛事吸引游客慕名前往。广州南粤古驿道定向比赛、户外运动节让众多游客仔细品味羊城秀美山水。深圳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举办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飞速崛起,已形成了“每周有赛事,每月有高潮,每年有突破”的体育赛事格局。珠海文体局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促进珠澳双方将开展更多项目的民间体育交流,签署《珠澳体育合作框架协议》,“珠海市斗门民间艺术大巡游”,历经14届的不断完善、升级,该项活动已成为珠海的节庆文化品牌。佛山不仅仅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方面是走国内前列,更将体育赛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佛山印记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中山市小榄镇是中山首个提出制定长期文化发展规划的镇区,而具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毽球运动,是小榄镇乃至中山文化体育发展的一张名片。东莞素有“龙狮运动之乡”“举重之乡”等美名,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与政府重视和推动体育运动是不可分割,近年来又被誉为“游泳之乡”。肇庆通过传统龙舟争霸赛、国际半程马拉松、青少年公路自行车锦标赛等赛事向世人传达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江门是武术之乡,闻名海内外的蔡李佛拳、咏春拳发源江门,群众习武之风盛行;江门还是排球之乡、明星之乡和中国舞蹈之城,各类体育运动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惠州通过冠军课堂分享的方式提升当地国民对体育精神的重视与传承,激发全民赛场拼搏的体育人文情怀。粤港澳大湾地区丰富的体育资源,为区域内“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国民生活愈发注重质量,传统的旅游现难以满足国民的需求,人们愈发青睐于体验感强的旅游。粤港澳大湾区以其丰富的体育资源愈发受到国内外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关注。然而,从宏观层面上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还需要对其面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索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以找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PEST是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通过对企业的宏观外部因素分析,来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即政治环境P(politics)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方针政策、制度法规等,它对企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经济环境E(Economy)是指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产业结构和分配调控等;社会环境S(Society)是指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社会人口结构等能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技术环境T(Technology)是产业创新或顺应时代变化的趋势对企业发展影响,PEST是在某一行业或行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现状,即企业的外部环境[2]。旅游业是高度融合其他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在纵观体育旅游产业宏观环发展时也常用PEST分析法进行分析。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表示推动“体育+”理念的发展融合,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及“体育+相关产业”的深度结合推进[3]。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中明确指出把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形态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方向标[4]。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粤港澳“旅游业+”的理念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国家政策的相应出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扶持,也指引粤港澳的发展重点。
2017年广东省在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丰富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扩大体育赛事办赛规模实现与国际接轨,打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5]。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举办各类项目的体育比赛,其中包括对办赛模式、规模、形式的改革等。2015《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习意见》中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指明方向。
国家、地区的相关政策的出台给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进程还有待提升、体育旅游品牌口碑欠缺、体育赛事旅游、传统体育旅游等产品不响亮。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粤港澳11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国内生产总值为1.24万亿美元,人口为6765万,粤港澳地区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群。同时,广东已在绿色道路、社区体育公园以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8年,广东在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参与下,举办了1930项各级群众性体育活动[6]。如,深圳是在粤港澳大湾区11城中发展较突出的城市,深圳市体育产业每产出1元,将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6.02元。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但是如何形成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如何形成区域内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这个是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规划中仍可提升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强身健体”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深切支持。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各体育局均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坚持体育发展以贴近民心为主,大众体育获得蓬勃发展,此外,独具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保护与传承方面获得一致认可。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充分将“体育+”的理念贯穿融入在整体赛事中,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在开展定向比赛的同时,让广大参赛者既能体验历史文化,又能感受风土人情,最为关键的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成功举办促使相关乡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该项赛事已成为民众反响强烈的全民健身经典品牌赛事。龙吟粤港澳,狮舞大湾区。以南粤醒狮的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打造的“黄连胜杯”醒狮邀请赛,凝聚起粤港澳三地,践行十九大精神,共谋发展合作的重大意义。江门市体育人文方面有江门潮莲纱龙,新会的龙舟等均定期有相关赛事举办,为其传统特色的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顶层战略的规划加快了该地区建设的步伐,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全民参与体育活动热情高涨,各类体育赛事也越来越贴近民心。而在各类体育赛事中,那些独具地方鲜明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何传承发扬,如何使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融合,如何促进传统体育项目在国际舞台上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列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重要的思考方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政策的落实,大湾区的一体化优势开始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将蓬勃发展,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别。香港更是欢迎内地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发展香港的智慧城市和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并希望以此加强粤港两地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智慧城市的建设。全区域旅游创建步入正轨后,大湾区将重点构建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可进入性和通达性,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标识体系及景观环境提升。
此外在提供原有的旅游咨询、投诉和其他配套服务之外。同时要注重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旅游服务,积极开展网上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络支付等相关功能,促进旅游企业有效发展和合理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创办旅游信息资讯网站,应用旅游网站、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及时、广泛、准确发布旅游信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互联网+”的发展进程。粤港澳大湾区将探索建设“云上湾区”,智慧城市、“云上湾区”的打造不仅能建立体育旅游数据库,延续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更会为旅游者带来全新体验,更为体育旅游产业带来来巨大的机遇。而不远的将来,一小时交通圈的概念随着港珠澳大桥的落成和大湾区区域内高铁的全线贯通即将成为现实,这也加快了区域内体育赛事交流融合的前进步伐。
3.1.1 强化区域空间的发展定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
为体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就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粤港澳通过合作将中国内部的边境区域转化为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核心区域,不断提升该区域体育资源的空间环境辐射力和影响力,深化该地区空间环境的发展定位:广东以其丰富的地域特有资源,与港澳短缺旅游资源形成完美互补,是提升粤港澳旅游资源整体吸引力的中坚力量,所以将广东省定位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重点区域,使其成为以民俗体育为主打的旅游胜地;澳门可以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娱乐中心”,作为世界四大赌城之一,一个国际自由港,是吸引世界旅客的魅力都市,使该地区成为主打体育休闲博彩的旅游胜地;香港可打造为“中西文化交流区”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地区优势,如人文优势、服务业专业化优势等,积极举办并承办国际相关赛事,努力营造体育旅游的现代化氛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3.1.2 深度挖掘岭南体育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在市场消费氛围需求的推动下,体育旅游资源显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借鉴国内大量开发实践,可以通过因地制宜和资源融合技术提升等手段,更深层次的挖掘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文化内涵,充分应用地域的差异性,开发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和纪念品等。龙舟和武术通过“求实、开拓、和包容”的真实体现,将岭南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具体呈现,这也是粤港澳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因此将带有民俗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与自然旅游资源相融合,例如香港的赛马博物馆和阳江风筝节海岛游等;通过将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相互融合渗透,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例如端午节珠江龙舟竞渡等,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将体育产业和旅游业进行相互的技术渗透,提高体育旅游的质量。
3.1.3 科学规划体育旅游,保持民族特色文化的原真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弯区人文活动体育旅游资源深深扎根于岭南文化之中,然而城镇化建设必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加之在对当地进行旅游开发与规划时,一些不合理的规划造成了民族体育原真性的缺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土壤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这就要求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在开发体育旅游景点时,要找到平衡适宜的方式和方法,在确保古迹、遗迹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的基础上,通过不破坏生态行为的保护和规划方式,使体育旅游景点仍然能体现出完整的地域文化。
粤港澳大弯区的体育旅游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所以更要严格遵守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旅游规划。
3.1.4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形成全域一体化旅游新格局
粤港澳大弯区各当地政府应树立全域旅游发展共识,全面参与到粤港澳区域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形成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形象代言人。首先,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结合,提升体育旅游品牌口碑,将粤港澳大弯区的特色旅游景区,不断完善其体育旅游线路,以点带面,形成全域一体化旅游格局。其次,加强粤港澳大弯区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打造大湾区区域内经典体育旅游品牌,共享体育旅游市场。最后,促进区域内外的旅游合作,共拓旅游市场,凭借珠江、西江经济带同粤港澳进行旅游合作,促进区际经济合作,从而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弯区域一体化旅游的新格局。
广州市花都区素有“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之称,作为交通交汇之地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花都区在新常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思路成功抢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制高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建设,将“文化型城市群”作为落实花都区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框架,探索中走出一条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目前花都区正在加快建设文化、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如建设一条150km的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区、建设一条50km山地车赛道、建设高端游艇码头、建设一处彩色样板古村、建设一处湿地小镇、建设5万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0万亩茶园及培训基地、50万亩彩色花海林业观光休闲镇,规划建设大型博物馆、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体育培训中心,以及设立花都区影视产业发展基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确立首批示范传承基地。此外为促使旅游者在景点之外也能从中体验到优质文化特色的产品,花都区将根据消费者需求适当调整传统特色饮食的口味、工艺、包装、环境营造等方面。上述规划将把花都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育旅游目的地,融合多元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做好大湾区文化基地的落户,全新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全面建设独具特色的体育中心。首先,体育赛事活动中心方面计划建设一批可以承接区域性、行业性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以及能够吸引专业团体和体育俱乐部进行高标准训练的体育场地,重点建设网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场馆,逐步形成可承办专业体育比赛、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中心。利用多山资源发展登山、攀岩等比赛项目,使山上运动成为特色体育符号。其次,体育医疗康体中心方面将支持区内的医科学校、民办医院发展体育医疗康复专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理疗康复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从化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露天浴场,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水疗康复等服务性产业,延伸体育产业链。再次,体育用品制售中心方面,吸引国内外品牌体育用品制造商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争取体育器材、器具、服装、体育功能食品等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企业入驻,建设大湾区有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展销市场,逐步形成体育用品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基地。此外,成立体育后备人才中心,支持区内民办院校转型发展体育专业培训机构,争取吸引高水平的体育专业团队在花都区设立培训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多功能、综合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体育训练基地。
由此可见,花都区的发展思路对于全面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育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