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巍,张劲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到全民健身方面,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的体育需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2019年7月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颁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了15个重点行动领域,“全民健身行动”作为排在第三位的重要行动内容,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科学健身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普及,社区体育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愈加凸显,已发展成为全民健身体系中的核心架构。但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在组织体系、资源供给以及政策保障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因资源匮乏而导致的发展基础薄弱最具代表性,是影响与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拥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在推进“全民健身行动”背景下高校要广泛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体育资源优势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高校要将体育物质资源、体育人力资源、体育文化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作为服务社区居民全民健身的供给内容,实现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共享,建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可行性途径。
广义高校体育资源泛指高校内与体育相关的人、财、物资源,具体而言既包括体育场馆资源、体育教师资源、体育器材、图书资料等有形资源,也包括高校内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师生健身习惯、以及信息化、科技化在全民健身中的运用等无形资源。高校体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一种,其本质属性具有公共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必将为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共享。
相关文献研究可知,目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种类、维护满意度较低,社区周边学校体育设施难以共享,[2]2013年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学校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面积的53.01%,[3]虽然今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率,但占我国体育场地绝大多数的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开放率普遍不高,开放率仅为29.2%,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仅为14.9%,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不高,是制约我国体育场地开放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4]社区群众对健身场地满意度较低的同时,对获得科学、专业的指导表现强烈,而目前社区体育指导员存在配备率不高,高校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接触较少,高校体育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单一,这些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并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出现体育专业人才“相对过剩”,而社会却急需体育专业人才的局面。[5]同时,相关学者结合高校体育文化资源的优势特点提出合理利用高校体育文化资源促进市区体育休闲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信息和资源的交流与共享。[6]由此可见,在全民健身行动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开发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挖掘潜力,建立高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服务显得尤为必要。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和师生仍然存在高校体育资源只为校内师生服务的思想,对于开放办学和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存在着片面和保守思想,将服务社会工作仅仅局限于科技服务,对于体育资源服务社会认识不高,导致校园场馆开放不彻底,往往是室外体育场地开放,场馆开放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理念因素的影响作用在体育教师身上表现为高校体育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差,奉献精神缺失,即便是服务社会也是集中在有偿收费的体育服务中,正是因为高校目前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导致实际中缺乏社会服务的相关管理制度和专门的管理人员,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和由谁负责,长此以往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高校体育资源很难落实国家精神和满足群众健身需要。
当前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与场馆短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全民健身中的最大短板。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是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首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现实中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又带来一系列不和谐的现实问题。首先是校内外使用矛盾问题,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体育场馆的使用首先要保障校内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群体活动,而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大学生健身意识的普遍增强,课余时间校内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加之体育场馆的对社会开放,这就使原本不富裕的体育场馆在使用上造成压力,带来体育场馆校内使用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冲突。其次,是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带来的有偿收费问题高校与社会存在分歧,高校认为体育场馆开放势必带来场馆管理与维护问题,这将带来一定费用支出,现行多数高校对社会人员来校锻炼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场馆维护,而对于社会人员来说他们认为对高校有偿收费的态度并不否定,但是,他们认为有偿收费要带来高质量的服务,对于高校目前只收费不服务的现状持不认可态度。第三,是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管理问题,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场馆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管理、维护以及相关的健身指导,以此来保障体育场馆有效利用率和协调校内外使用。而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管理人员多数是外聘临时工,缺少场馆管理的专业知识,更不用提对入馆健身人员的指导,管理人员的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关门、开门、保障卫生、器材不丢的要求而已,因此,提高体育场馆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高校体育教师均是毕业于相关体育专业院校,在他们身上集健身知识、技能指导、竞赛组织、裁判于一身,是全民健身中的主力军。然而,现实中体育教师服务社会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受传统思想、教学与科研任务、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民健身指导当中,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具体表现在,从参与内容来看,高校体育教师主要参与社区的体育赛事组织裁判和健身辅导为主,服务内容多为临时性的,少有健身知识讲座、深层次的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运动处方制订等内容,从内容上看服务内容很肤浅,与百姓全民健身深层次的关系没能建立。其次,从参与形式上看,体育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以单位选派和独自联系为主,参与途经较为单一,缺少相应的组织形成团队,有的教师有参与社会服务的意愿,但是缺少相应的参与渠道。
安全问题成为近年来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校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必定使大量的社会人员进入校园,由此引发一系列诸如,交通、治安等问题,对于校内师生来说大多数对于学校对外开放持否定态度,原因就在于此,他们认为长此下去会扰乱学校教学与生活秩序。另一安全问题就是社会人员利用校内体育资源健身过程中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也见于报端,因责任问题带来的赔偿问题,学校与社会人员也经常对峙于法庭之上,这些问题也使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服务社会的信心大打折扣。
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在高校与社区居民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缓解社区体育的资源不足和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的现状。而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可知,目前,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还是“凤毛麟角”,就连人们日常的微信群和QQ群都很少使用,一方面说明高校体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更深层次反映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主观意识还有待增强,信息化运用的低水平造成高校具有的学科优势发挥不出来,而群众对科学健身的需求又表现得非常迫切,两者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沟通手段。
全民健身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共建共享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迎来重大历史机遇,高校体育资源作为公共体育资源,其性质必将实现社会共享,为全民健身服务。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解放思想,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将体育资源服务社会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内容,要利用自身所具有人才优势、场馆优势、信息优势、科技优势服务全民国家全民健身战略,高校要成立专门组织、配备专门人才、制订专门制度来提升服务质量,以此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为高校体育教师提升业务能力服务社会创造机会,在此过程中提升高校声誉,实现高校与社会合作的双赢。
在现有社会体育场馆不能很好满足百姓健身需求的情况下,有序提升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当务之急。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必须要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是有关系,处理好收费与服务的关系,使高校体育场馆有效使用率最大化。具体措施:第一,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解决资金问题。全民健身作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政府、社区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明确各自在全民健身服务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增加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财政投入和购买体育社会服务,一方面减少百姓在使用高校体育场馆中的有偿支出,享有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因对外开放而带来的场馆维护问题,器材维修的额外开支,从而减轻对外开放成本,使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少收费,甚至不收费,从而减轻群众健身有偿支出。第二,建立体育场馆信息化平台,解决使用问题,高校体育场馆可以本着先校内、后校外的思想,实现校内师生与校外居民错峰使用校内体育资源,校内师生可以在工作日和每天的白天,校外人员可以安排在寒暑假、双休日以及每天的早晨时间,这样可以做到校内外人员的分流,减少因场地使用造成的混乱。同时,建立体育场馆预约制,通过建立体育场馆使用的小程序,将体育场馆全部进行编号,并在网上发布,公布开放时间、剩余场地数量、收费标准以及不同场馆的要求,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注册、预约的形式,预定自己想要进行锻炼的场馆,这样可使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信息更加公开,方便社区居民使用,还可以大大减少因场地使用问题造成的校内与校外不必要的麻烦。第三,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解决管理问题。管理水平决定着服务水平,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队伍的建立,首先可以从教师队伍中选择有意愿、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到场馆管理之中,同时,还可以选拔一些专项技术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通过相关的培训充斥到管理队伍中,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工作报酬提高工作积极性。另外,体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培训,掌握场馆管理的最新知识,树立服务意识,要不定期对场馆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值班情况、场馆卫生、器材使用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此不断提升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提升体育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体育教师积极服务社会,并明确服务社会的标准和要求,高校要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组织体育教师有序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在保证校内教学工作的条件下,加强健身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有计划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教师走出学校,发挥优势服务社会,实现更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高校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服务社会工作纳入聘期考核、职称评聘指标体系,以此调动体育教师服务全民健身的积极性。
首先,高校要严管出入校门的社会人员,进校健身锻炼的人员可以通过实名注册、预约、审验的程序方可进校,从源头加强进校人员的管理,坚决杜绝治安事件的发生。其次,高校体育部门要加强安全提示,要在体育场馆、器材使用上做好提示,普及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和安全知识,并做好运动器材的维护与保养,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性。再者,高校、社区要督促进校锻炼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在发生体育锻炼意外伤害时,保险公司可为学校和居民负担一部分风险,运用合理的成本转嫁高额的责任赔偿。[7]消除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后顾之忧。
加快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要以紧密跟随信息化前沿,大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并创新服务模式,创新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使服务更加智慧化、便捷化,逐步建立高校体育资源线上服务社区的新型运行机制。高校要利用自身人才和科技优势开发适合本校体育资源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社区群众体育需求、服务、监测、管理等项目科学对接,提高服务社会的效果。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发移动实时终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锻炼人群的身体机能指标并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反馈,方便了解健身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健身计划的制定。同时,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也可对高校服务质量做出监督与评价,有利于高校及时改正不足。
高校要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优势,有所担当。针对社区体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审视自身在服务全民健身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深入分析影响服务社区体育的理念因素、场馆因素、师资因素、安全因素和信息因素,以此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措施,为满足全民健身,服务国家战略贡献高校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