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 (江苏南通市北城小学)
建立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够促进学生融入集体,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仍然会产生情绪波动,影响其学习效果。生活教育理论核心内容在于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意味着不断接受教育。微表情也正是源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将学生群体的微表情进行可视化,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以此满足学生群体的需要。
教师与家长研究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不良情绪,并且将这种不良情绪进行情绪化展示,使得家长以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良情绪的外在表现,发掘学生的内心,从而更加有助于家庭和谐,推动儿童健康成长。
焦虑与抑郁是当代学生所面临的两种不良情绪。焦虑是指当学生遇到一些挑战或者较为困难的时候极易滋生的情绪。这类不良情绪会导致学生群体精神上出现严重的问题。由于内心不安定以及无根据的恐惧,会击垮学生群体的内心,由此转入亚健康状态。在情况严重的时候还会产生精神分裂等诸多病情。抑郁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不愿与他人交流的想法,思维消极喜欢独处并且极易胡思乱想对事物缺乏兴趣。当学生群体存在这些可视化的微表情之后,即可初步断定该学生处于不良情绪——焦虑或者抑郁当中。
敌对与恐惧在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学生处于青春期,在思想观念上会与家长产生冲突,由此产生对抗。学生时代由于所见所闻甚少,既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同时也存在对新事物的一种敬畏心理。鉴于此,教师应将敌对与恐惧进行情绪可视化特征分析。敌对在学生时代主要表现为:与家长或者老师产生相悖的观点、莫名其妙对朋友的行为产生厌恶。恐惧则是学生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自卑与厌学在部分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时代分数是衡量学习的一个标准,有对比标准则意味着少数学生在分数较低、能力不如他人的前提下产生自卑的现象。厌学则是多种原因导致,包括学习能力、压力、对比等多重因素。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卑与厌学的情绪特征,可以解释为:自卑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对比,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由于自卑的现象会引发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不良情绪。厌学是指学生群体消极对待学习的不良行为。
通过揭示学生不良情绪可视化现状,教师能够清晰地识别学生情绪可视化的微表情,进而断定学生是否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当中,然后制定指向性明确的对策,疏解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活。
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做细化分析,为日后探索学生不良情绪的治理策略奠定基础。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过较长时间的细致调查与分析,当前引发学生不良情绪的主要诱因有几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理解与帮助,甚至可能受到责怪,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一种自我压抑的性格,甚至问题都不会向家长反馈。家长和教师在关注学生情绪方面也仅仅是注重学生的言语表述,而并非注重学生的表情情绪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或者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就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学生在上学阶段承担着较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无疑构成学生的负担。在学习压力较大,好胜心强大的基础之上,学生往往会患得患失,害怕自己在学习中不再优秀。在这种条件之下,部分学生在上学过程中会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崩溃,甚至患上严重的抑郁症。从攀比的角度来看,学生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学生在饮食、穿着以及配饰等方面会有所差异。在差异对比过程中,总会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由此产生自卑等诸多不良情绪。
部分学生面对种种不良情绪,可能会存在抗打击能力弱,自我调整能力不足等现象。针对学生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一方面源自外界对于学生的施压、评价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束手无策,难以自我调整。由此可见,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我调整能力有待加强。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自我调整能力强的学生要比自我调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不良情绪发生率上明显较低。由此可见,学生针对不良情绪的自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结合对当前引发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因分析,在实际日常工作中,笔者尝试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分析情绪可视化的微表情,着重探索培养学生良好情绪的具体实施路径。
学生在情绪变化波动时往往不会直接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其原因。因此,家长或者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的不良情绪来源于生活,也需要通过生活的方式去解决。家长或者老师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望”“闻”“问”“切”。通过“望”观察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是否疲惫等多重因素,从而有效地规避一些不利影响。通过“问”来展现对待学生的耐心,让学生放下戒备和敌意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详细地问清楚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挽救情绪,克服不良情绪。通过“闻”,即发挥耳朵的作用,针对某些存在不良情绪的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人的有关观点,借此判定学生的情绪波动原因。通过“切”旨在采用肢体语言向学生表达出关怀,进而引导学生消除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情绪。
如在一次课堂上,学生张某情绪低落,眼神迷离,参与小组合作及回答问题明显不积极。下课后,经过了解才知道孩子的外婆不幸离世。教师及时抚慰:外婆去世确实极为可惜,可已无可挽回,活着的人一定要努力向前看,课堂上要投入学习,成就最好的自己方才是对已逝外婆的最大告慰。孩子默默地点头,经过观察,下一堂课投入多了。
学生的不良情绪源于生活,正是由于学习生活的丰富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因此,作为家长或者老师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从生活当中找到解决不良问题的方法。比如针对学生在学习中胆小怕事、经验少的特点。作为家长或者老师需要从孩子长远发展规划出发,挖掘学生本身固有的优势和闪光点,而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做一个完人。针对这类胆子特别小的学生,应该多给予其“出头露面”的机会。通过不断地捶打锻造,从而将学生胆小的性格加以改变。通过胆小特点的被克服,学生肯定会感觉到自我成就,也就是自我的荣誉。在这个时候,往往该学生会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如当家长意识到孩子某次考试成绩较为理想而极为自得并开始放松时,教师可及时提醒:阶段性的胜利诚然可喜可贺,但若不能理性看待学业上所取得的成果,就容易总是停留在过往的记忆中,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逐渐会迷失自我,终会被其他同学超越。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对于学习的需求,结合孩子微表情所呈现的情绪状况,及时介入进而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绪。
针对学生注重思维形象、爱攀比的特点,引导其明 事理。例如,学习 《周总理的睡衣》一文时,要从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发,从而教育学生从小立志做一 个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
通过情绪可视化的六类微表情,能够迅速识别学生情绪的波动,进而采用相应的措施影响学生情绪,帮助其摆脱不良情绪,建立起良好的情绪促进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