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党员本色 弘扬奉献精神

2021-11-24 09:08许立国
兵团工运 2021年4期
关键词:黄国团场通讯员

□许立国

1963年,25岁的湖南青年黄国双,在党的号召之下,满怀一腔热血,从长沙来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

黄国双先后在兵团六师猛进水库、南山牧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十二师一0四团二连从事农业生产。

在工作之中,黄国双尽职尽责,踏实肯干。每天忙完工作以后,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文化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看到黄国双刻苦钻研的精神,连队领导让他做统计兼出纳和文教工作,并派他参加了兵团通讯员培训班。这一切使他更加坚定了“为党、为人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做统计工作期间,黄国双年年被评为团场先进统计工作者,多次荣获兵团、乌鲁木齐市、师局“统计工作奖”。198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1年8月,黄国双在团场冬小麦研究会上,对团场冬小麦种植区的五个冬小麦品种的单产水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比。并以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当时单产水平居先的7713冬小麦品种的优良特性,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认可。使7713冬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由1991年的170亩,扩大到了1992年的2437亩,平均亩产386.33公斤,比其它四个冬小麦品种,平均亩产高63.83公斤,共增产170176公斤。

为此,1993年兵团乌管局(现十二师)在统计工作会上,给黄国双颁发了全局唯一一个统计工作先进个人奖,团场、连队同时都对他进行了奖励。

在1997年的全国农业普查中,黄国双工作尽心尽力,成绩突出,他所在单位被评为兵团级先进单位,他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个人。

在黄国双的家里,有一处专属他的写作天地。这里整齐地摆放着他“誊抄、剪贴”的自己在各个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黄国双幽默地给这些厚厚的笔记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国双文集》。

在黄国双51岁那年,参加了十二师首届通讯员培训班,他可是全班里面,一个岁数最大的学员。

黄国双说:“我上学只上了六年级,但是学无止境,哪怕再辛苦,我也要坚持下去,学习这件事情,什么时候也不晚。”

黄国双热爱新闻写作,他就像一头“永不疲倦、笔耕不迭”的“老黄牛”。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的处女作《心里乐》发表在《广西文学》1983年第三期的“红水河畔新歌会”栏目上时,当他的第一篇新闻作品——《寻找“雷锋”商店》1984年在《新疆日报》上刊登时,他非常开心地笑了。

黄国双写的新闻通讯,还起到了为群众办好事的作用。1998年,西山片区居民去汇款,需要坐公交车到市区的红山邮局,来回花费半天时间,极不方便。

黄国双向《新疆日报》写了读者来信,反映西山群众取款难的问题,报社把来信转到乌市邮局,市邮局领导深入西山实地调查后决定,西山居民可直接到西山四道岔邮局领取汇款。

后来,黄国双成为多家报刊的特约通讯员,以及乌鲁木齐广播电台的特约记者。连续九年被评为师优秀通讯员,1999年被评为兵团百名优秀通讯员之一。

961篇、61万余字的新闻稿件,近百份“兵团、师市、团连”的荣誉证书和奖状,四本厚厚的自制的《国双文集》,案头摆放的一本已经快要翻烂的《新华字典》,还有那一摞摞学习用的书籍……这一些,就是黄国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黄国双的家中,一幅巨大的书法作品,悬挂在电视背景墙的一侧,上面赫然写着十个大字“天山青松志,湘江红梅心”。这是一位白发老人一生的志向,这是一位共产党员一生的追求。

黄国双说:“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我这颗来自湘江之滨的‘红梅心’,始终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

用好手中的笔,这是黄国双向党和国家,奉献赤诚“红梅心”的方式。他采访了兵团劳动模范吴德寿以后,撰写的《中国西部的“牛仔”》在2002年4月26日《工人时报太阳周刊》头版,以整版篇幅刊发,这篇报道讲述了吴德寿在上世纪50年代,带领三名牧工,仅凭四件军大衣,一支步枪,100发子弹,远赴青海向疆内引进牦牛的故事。

后来,多家报刊转载了这篇新闻作品,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党委党史办公室,还将这则故事,收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中,为弘扬兵团精神留下了珍贵的文史资料。

猜你喜欢
黄国团场通讯员
巴氏钝绥螨对普通大蓟马的功能反应及田间防效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不会说话的人回来了(小说)
走红的博士论文致谢里,闪烁着两束不灭的光
通讯员专栏
全媒体时代培养通讯员的有效途径
完善团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
大埔县老促会召开老区通讯员座谈会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