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曦晨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随着我国失能老人数量的增加,与失能老人相关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学者预测,到202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200万。[1]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疾病诊治、精神慰藉等。
1.失能老人
“失能”指身体功能由于年龄增长、身患疾病、躯体残疾、心理失衡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而受到损伤,并进一步导致个人日常身体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根据我国相关政策规定,年满60周岁属于老年人。中国关于老年人失能程度的判定标准为:在进食、如厕、穿衣、沐浴、上下床和室内走动这六项指标中,根据不能自理的数量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2]
2.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在我国新时代发展形势下产生的一种集“医、养、护”三位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它将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照料服务相结合,在满足老年人吃饭、穿衣、出行等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还提供了专业的疾病治疗、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医疗服务。
3.长期照护体系
现阶段,学术界还没有关于“长期照护”的准确统一的定义。台湾学者认为失能老人主要是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或依赖型老年人,长期指在照料老人的时间上至少不少于六个月。[3]长期照护体系的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照顾,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助行等;二是医疗照顾,包括疾病诊治、健康保健、大病康复等;三是心理精神慰藉,包括情感支持、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服务的提供者包括子女、配偶、其他亲属、保姆等,服务场所包括家庭、社区、机构,服务的提供方式多元且灵活。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新形势下为应对我国现存的养老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养老方式。张永梅认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医疗资源有限、老年护理负担重等因素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必要性,而我国基层卫生医疗资源发展潜力大、养老服务市场化趋势显著为其提供了可行性。[4]杨景亮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将残疾老人、处于大病恢复期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5]李硕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内嵌型、合作型和辐射型。[6]关于医养结合模式下老人的需求,翟宁认为,由于失能老人在躯体、心理、经济等方面与一般老人不同,其需求具有特殊性。[7]陈娜和王长青认为,对失能老人而言,医疗照护需求居于首位,生活照料是基础,精神慰藉至关重要。[8]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佘瑞芳认为,我国养老床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失能老人的照护人员有较大缺口,长期筹资机制没有建立,管理体系和监督评估体系不完善。[9]
上述文献梳理表明,目前学术界关于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体系的研究虽然丰富,但将失能老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且大多从宏观层面单独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本研究创造性地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长期照护体系相结合,将失能老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法,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地方政府官方网站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政策文件,并阅读、整理相关的期刊和论文,分析现存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完善医养结合模式下,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路径。
Y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第3位,现阶段重度失能人员约为25300人。随着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逐渐增加,建立和完善失能老人养老照料和医疗诊治体系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Y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
Y市出台了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社区将服务券发放给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负责提供上门服务,部分失能老人是服务的对象。Y市社区建有中央厨房和老年人助餐点等设施,以满足老年人少油低糖低盐的膳食需要,还建有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在社区就能享受更加便捷的养老和基本看护服务。2019年11月,Y市首家老年人无障碍助浴点在X社区投入使用,为居住在该社区的年满六十周岁的失能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等老年群体提供助浴服务。
Y市建立了家庭病床制度,为生活无法自理且外出接受住院治疗有一定困难的服务对象在其家里设立病床,由定点医疗机构在其家里提供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为健康问题突出的重点人群安排家庭医生团队,每月到其家里访视一次,为其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电话问诊和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长期护理保险为参保人员提供所需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解决其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康护的问题。2019年度,Y市大力新建街道级护理室和老年人康复场所,老年人在社区便可享受量血压、针灸、器械锻炼等疾病预防、康复服务。
为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要和精神需要,Y市新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和老年大学,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此外,政府通过公益创投购买老年人精神关爱项目,由社区负责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Y市政府自2017年开始购买老年人精神关爱类服务,至2019年度共购买110个项目,投入资金超过300万元,项目内容涵盖老年人健康锻炼、休闲文娱、心理健康、精神支持等方面。
2018年至2019年,Y市相继出台颐养社区建设政策文件。通过大规模建设颐养社区,Y市社区的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更加完善,老年人群体可以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更加便捷地享受送餐、助行、打扫卫生、助浴、疾病康护、文娱休闲、情感慰藉等多方面的养老服务。在社区层面,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和老年人住宅内部的适老化改造在Y市各社区有序推进。截至2019年年底,Y市已有18个小区建成并使用了24部电梯。2020年,Y市将试点加装8部电梯,多个社区进行了从防滑垫、床头报警器、智能门铃、摄像头安装到路面改造等老人住宅内部适老化改造。
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仅能使几个社区或行政区可以享有服务,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资源在服务对象之间的分配也存在不平衡现象。首先,许多制度和政策的服务对象仅限于重度失能老人,低度和中度失能老人的服务存在较大缺口。如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服务对象仅限重度失能老人;喘息服务重点关注照料重度失能老人的家属。其次,当前的服务大多针对失能老人本人,缺少与失能老人照顾者相关的服务。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失能老人大多倾向于由自己熟悉的亲属照料,对社区和机构服务人员存在排斥心理。家庭病床服务、喘息服务等在实际生活中开展困难。许多社区服务设施仅仅是为应付行政任务而设立,平时都处于闲置状态。此外,由于居民接受服务信息受阻,导致设施和机构的使用率和入住率都非常低,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失能老人大多患有慢性疾病,多系统多功能受损,虽然大多数老人都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部分医疗和护理费用并不包含在医保的报销范围内。
愉快的晚年生活离不开情感慰藉、精神依托和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的保障。现阶段,失能老人真正享有的服务大多是包括助餐、助浴、助行、康复护理等在内的日常生活照料,针对失能老人急需的夜间陪护、上门助浴等刚需性的服务和心理服务严重缺乏。政府和社区提供的服务还停留在保健和康复阶段,老年人预防性服务较少。
养老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许多养老机构和社区没有专业或持证工作者,部分工作由志愿者承担。这使失能老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机构只能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照料服务,其他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或服务的质量较低。由于失能老人的躯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与退化,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极易发生突发性医疗事件。为了规避工作的风险与麻烦,养老机构或社区在接收老人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轻度失能老人,工作人员服务的积极性较低。
为了有效避免社区资源的浪费,首先,应通过调查了解本辖区失能老人的实际状况和他们最迫切的医养需求,并对他们的需求进行评估、鉴定,合理地配置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有迫切需求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其次,政策的服务对象可以由重度失能老人扩大到中度、轻度失能老人及其家庭,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或有一位以上失能老人的家庭可以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此外,政府可以与街道或社区对接,按照社区网格管理所划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分配资源,并将其作为管理和服务的单元固定下来,实现专人负责、对口服务和对口管理。
首先,要倡导新型养老理念。喘息服务、家庭医生服务等刚刚兴起,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标语口号等形式,改变人们传统的养老理念。倡导家庭与社区结合、机构为辅的养老模式,进而减轻失能老人照料者的负担,提高失能老人的养老和医疗质量。其次,要加强政策服务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地方电视台、公交车载电视宣传相关的养老照料服务及相关政策。针对失能老人家属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最后,社区还可以在老年群体中发展社区骨干,让老年社区骨干为失能老人普及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养老政策。此外,社区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文艺汇演,实现部分养老服务现场签约。
医养服务要多元化、全面化,保障失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针对轻度失能老人,要提供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预防和延缓老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同时降低年龄增长带来的重度失能的可能性。此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需求层次也会相应提升,失能老人的心理状况、精神慰藉也要得到重视,要将人文关怀贯彻到服务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在服务内容上,除了基本的照料和医疗服务,还应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失能老人个体和群体的康复训练等,使失能老人的残存功能得到维持,延缓失能老人机体功能退化,打造更具预防性和综合性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模式。[10]
首先,充实人才队伍。医养结合服务队伍应该由多种职业构成,涵盖医养服务的所有内容,如膳食服务要配有营养师和食品安全管理员,精神慰藉服务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医疗康复服务应配有专业的护理员和医师。其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对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必要时进行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医养产业的持证上岗率。最后,提高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性,制定合理的激励体系,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益。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越来越凸显。现存的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内容单一和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为了提高社区失能老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构建一个完善的医养结合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