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璐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在副标题中指出,本书的观点是对弗洛伊德哲学思想的探究,马尔库塞的哲学观也是对弗洛伊德的继承和修正。马尔库塞作为当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和政治的角度去映射人的本质状态,他的理论观点具有批判性浪漫主义双重色彩,但也有一定的狭隘性。
首先,马尔库塞对爱欲含义的提升。弗洛伊德的观点中把人的性欲作为人的本质,其中社会的文明和发展是因为社会文明对人的欲望压抑。弗洛伊德认为,爱欲对整个生命的作用和价值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使生命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爱欲与文明》中的副标题阐明了马尔库塞的思想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究”,这说明了马尔库塞的观点是对弗洛伊德的批判性继承。“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立论的哲学基地,是现代哲学中以意志和快乐为根据的存在观。”[1]马尔库塞的爱欲观点源于弗洛伊德,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能冲动,是人的本质。在弗洛伊德的爱欲观点中,爱欲和性欲两种概念是没有经过区分的,没有概念上的界定。弗洛伊德在描述一种感情和状态时,人类对肉体的欲望追求和感性快乐都是同一个概念。马尔库塞认为,爱欲和性欲虽然有内在的关系,但是还是存在明显的概念不同。爱欲包含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不仅仅指的是力比多,更是一种人类更高层次的追求。人从追求性的自然属性的快乐到解放人的社会压抑,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实现人真正身心健康的快乐。马尔库塞提到的快乐不是没有原则的快乐和盲目的纵欲。
其次,爱欲压抑是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爱欲本身存在一种对人的约束力,作为一种内能量并不是与文明发展相矛盾的。在弗洛伊德看来,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明社会中的进步跟人类的本能欲望是相互冲突的,社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它建立在对人的压抑之中。马尔库塞把文明社会中存在的压抑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基本压抑,另一类是额外压抑。基本压抑就是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在生产力无法满足人的需求时,物质生活产品的相对匮乏。另一类额外压抑,是从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资本家为了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利益和统治而对人的本身的一种压迫。在现代相对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对人的额外压抑越来越重,这是需要认识到的重要课题。马尔库塞分析了人的快乐原则是与兴奋感有关系,兴奋如果占人的所有比重,那么人就会失去平衡状态,跟快乐原则相关联地出现了涅槃原则。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中,人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生产的发展使人在劳动中受到的压抑越来越重,资本家压迫使人沦为了商品生产的工具。马尔库塞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论,另一方面又有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人的本能是与文明对立的。他认为如果在物质资料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人们就要通过辛苦的劳动才能得到,那么人的本能的冲动会提到一种生产性劳动上来。[2]
首先,通过人类新感性的培养,可以达到爱欲解放。新感性是一种关于艺术、审美的抽象精神状态。精神境界是不受束缚和压抑的,是自由王国的感性抽象物。爱欲的解放也是审美艺术中新感性的养成,爱欲解放的途径发生在幻想中。幻想是一种基本的、独立的心理过程。在想象中,个体与整体,欲望与现实得到了调和,幻想的目的就是爱欲的实现。当审美功能成为文化哲学的核心论题时,在这种文明中(文中所指是非压抑性文明)理性是感性的,而感性也是理性的。马尔库塞吸收了康德、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观点,因此他主要是从心理层面去研究的,过分强调了艺术审美幻想等抽象因素的重要性,使理论在实践方面具有空想的趋势。
其次,马尔库塞认为,达到爱欲的解放要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实现,劳动的解放能够达到爱欲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反而越贫穷。劳动创造出来的物品已经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产生了对立。工业越普及,工人就只有在参加强制劳动之后才能获得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资源。这种异化状态下,异化劳动引起了爱欲压抑。弗洛伊德没有区分过异化工作和非异化工作,与马尔库塞在关于爱欲压抑的理解上是不同的。马尔库塞认为,能够满足人的爱欲的是非压抑性工作,而不是那些为了生存才去被迫进行的生存性劳动。可以说,马尔库塞的观点是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出发,再批判性地赋予弗洛伊德爱欲观点新的哲学逻辑。解放爱欲的关键途径就是通过解放劳动,人如果能够摆脱异化劳动带来的压迫,那么就能在劳动生产中获得快乐。马尔库塞认为自己的观点与马克思的思想是非常符合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真正解放就要从劳动的解放中实现。他提到“劳动几乎完全异化了,工作关系变成了作为科学活动和效率专家的处理对象,成了可以互相替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72马尔库塞从这一观点出发,把爱欲和劳动联系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爱欲解放观点,人的生存变成了一种材料,生存状态也开始物化。
最后,马尔库塞认为爱欲解放的途径还可以通过总体革命来实现,“文明的进步将会使这种合理性变得荒谬了,现存的自由和满足同统治的要求紧密联系,他们本身变成了压抑的工具。”[3]65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人在那种社会环境中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背离了人类存在的本性,这种情况要通过社会革命来消除这种异化。马尔库塞提出,“在非压抑性条件下,性欲将成长为爱欲,他将在有助于加强和扩大本能满足的、持久的、扩展着的关系中走向自我升华。”[3]164马尔库塞认为性欲和爱欲不能混为一谈,弗洛伊德没有区分性欲和爱欲的区别,这也是弗洛伊德和马尔库塞爱欲观点明显不同的地方。马尔库塞认为性欲可以转变成爱欲,爱欲是一种人的感官和精神层面的综合体,当性欲转变成了爱欲的时候,生命的本能反应中也慢慢地发展成了自己的感性表现。当人的存在受到压抑的时候,文明怎么样才能自由地表现出来。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从柏拉图到后来的卢梭,这些哲学家对感性认识都有解释这个问题。马尔库塞认同的结果是教育专制可以建立出来一种客观标准。
马尔库塞设想的革命是认识到人类的爱欲和本能受到禁锢,是一场从爱欲立足点出发的革命。社会革命的形式是一种总体革命的方式来实现,总体是指革命涉及的范围广,具有一定的全面性,不仅仅是政治斗争而且是一种文化形式,意识形态的革命,是一场立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革命,注意的内容比较多。另外,革命的目标是实现一种社会形式的建立,它是企图建立一种人的健康的存在方式,建立一种爱欲社会中无压抑的状态。
马尔库塞的非压抑性文明的理论是在他修正弗洛伊德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己的哲学思考,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结合起来,最终指出非压抑性文明建立的可能性。马尔库塞认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调和,以致必须压抑性地改造人的本能结构了。或者还应允许允许有一种非压抑的文明观,他的基础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的经验、完全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不同的生存关系。”[3]19弗洛伊德的思想中存在“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两种状态,当快乐原则被现实原则所代替的时候,表现出来人的欲望已经被社会现实所支配了。弗洛伊德认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是对立的存在,因此压抑也就是一直存在的,最终导致了非压抑性文明建立的不可能性。马尔库塞指出,弗洛伊德的思想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人的本能其实是受“必要压抑”和“额外压抑”两种形式来压迫精神层面的。必要压抑和额外压抑必须分开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压抑都是单一的,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混淆了这两个层面,最终导致弗洛伊德关于非压抑性文明建立的理解偏差。马尔库塞的思想中一直是把人受到的压抑分成两个方面,他后来提出的人所拥有的虚假需求和真实需求,也是分成了两个角度去剖析社会层面给人带来的压抑。真实需求是指人生生存状态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虚假需求是指社会层面控制人的内心而故意有所指向的需要,这种需求是为资本主义利益的服务的,使人通过异化的消费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马尔库塞通过研究弗洛伊德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爱欲观点,论证了解放爱欲是有现实性存在的。爱欲压抑解放的阶段就是非压抑性文明的形成,建立非压抑性文明在社会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是有可能的。在非压抑性文明的建立是否可以实现的问题上,弗洛伊德和马尔库塞是有很大的分歧的。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和爱欲解放是不可能共存的,马尔库塞认为建立非压抑性文明是完全可能的。马尔库塞的观点中表达爱欲不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给劳动解放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处理压抑问题创造了条件。人在非压抑性社会关系中获得一种良性的劳动生活,这使人们的劳动实现真正的快乐。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里,对爱欲的压抑没有减轻,额外压抑的消除才能达到非压抑性文明的产生。马尔库塞提出社会批判,当时西方社会表面上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繁荣景象,但其实背后是腐朽的异化现象。这一点上,马尔库塞把爱欲观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结合,也是将弗洛伊德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联系,这就是当时社会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的一部分,也是该思潮的发展形态。马尔库塞并没有通过这种异化现象去揭露资本主义内在的缺陷,仅仅停留在人们的精神层面的分析,还在心理分析的范畴,他没有认识到人痛苦的真正原因及真正的解决途径,仅仅以精神压抑的消除就能实现爱欲的解放,这种思考还是单一不全面的。
第一,爱欲解放论及爱欲压抑是马尔库塞对发达社会工业文明的批判。马尔库塞通过弗洛伊德的思想观点融合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的观点进行分析,他的思想理论中指出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弊端,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下人的生存状态中存在的压抑。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存在问题及技术发展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哲学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歪曲理解。“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只是一种歪曲和篡改”[5]马尔库塞把劳动行为看成是基本的爱欲活动,指出爱欲解放要通过劳动解放来实现,看上去是马克思的观点的延伸,分析其本质,马尔库塞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立足点并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劳动,人的解放的途径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尔库塞认为劳动是爱欲活动的一部分,劳动解放也只是人的解放过程中的一部分。马尔库塞过分夸大了爱欲的重要地位,他忽视了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人类劳动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马尔库塞存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探究人的精神层面,试图找到真正的快乐实现途径,形成了一种他个人风格的社会批判思潮。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思想家,他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把哲学和精神本质联系起来思考,在批判性继承弗洛伊德的爱欲思想观之后,又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结合起来,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批判。从人的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存在是他认为社会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的精神状态是否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他的学说也包含了一定的人本主义色彩。马尔库塞对人类感性世界的关注表现出来他对当时社会的人文关怀及对人类发展的关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模式的一种大胆质疑。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关注人的精神领域仍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歪曲的延伸并没有正确把握人存在的本质,最终使理论走向乌托邦。尽管马尔库塞的理论最终走向了乌托邦,但是仍然留给当今世界丰富的理论学说,他对人的本质的一些看法也成了西方哲学史上走过的经验探索,是一种寻找人的本质快乐的哲学本体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