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音
(大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大连艺术咨询中心],大连 116000)
事业单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视程度,需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借助多元化的指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开展情况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估,才可以基于事业单位发展的现状及实际需要,达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问题加强管控,最终实现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繁荣和进步的目的。
在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内部控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目标及意义进行清晰的了解,具体来说,大致包括这样几部分内容。
从理论角度来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指权力机构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内容产生最终的结论,以报告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呈现,达成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性的充分把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有着清晰的说明,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要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充分的认知、把握及评价。
第二,加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强对事业单位资产及财产有效性的把握,以免出现资产流失的情况。
第三,通过评价,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通过评价,发现目前内部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侧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五,通过评价,引导相关部门重视内部管理问题,避免贪污腐败等问题。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其意味着对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执行两部分内容的充分把握和认知。
首先,单纯从构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合法性、适应性及重要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结合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及具体面临的外部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内容。
其次,如果从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来展开评价,需要分析其持续性、有效性、合规性,以及工作人员的自身控制能力。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其不仅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查,也可以对内部控制的绩效评价进行推动,可以被称之为事业单位发展和前行的重要基础。而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能够对单位内部潜藏的风险和隐患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控制,能够辅助完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推进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本质上是依靠国家来实现发展的,其存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营利,而是要以服务社会为主。因此,要想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水平,关键在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规避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情况的发生,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内部评价体系的建构,如此才能尽可能减少问题的出现。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内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构起步较晚,在建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今,一些事业单位在追求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会借助国内企业或者来自海外的先进经验与措施,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同事业单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的差异之处,因此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事业单位本身的目标、流程及理论,需要针对有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和危机进行特殊的预判和处理,如此才能让体系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释放与发挥。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要想优化内部管理和控制,构建完备的指标评价体系,具体需要从这样几个角度来予以贯彻和执行。
构建良好的内部运营环境,是帮助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这也意味着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够提高广大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的设立和内部管理制度的生成。
一方面,因为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本质上是借助组织机构来实现的,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需要优化和明确内部管理制度。在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之间往往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不同工作间需要彼此制约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规定来进行工作内容的区分,要通过构建良好的内部运营环境的办法,来促进其发展。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内容、要求,以及执行方案、相关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措施生成严格的制度,并予以下发执行。制度所营造的环境,往往对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广大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会产生更为直接的约束效力。当然,在此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制度的生成并非一劳永逸,也需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对其做出优化和调整,以便其能够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工作服务。
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包括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两个方面。当然,能够促使事业单位遭遇风险事故的原因本身比较多,必须从源头进行分析,然后在后续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予以控制及优化。
首先,事业单位必须持续强化内部领导人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并建立内部风险管控机构来应对相关事宜。
其次,要加强对事业单位风险的语境分析,通过建立进一步的风险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实现对内部关联业务活动的管理与控制。
再次,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审计工作来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构建评价管理委员会,及时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必要的审计与评价,主导相关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有助于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控制的主要对象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程序制定及控制方式的选择。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实践,需要通过预算执行和编制来强化对内部款项支出的管理和控制,进而提高编制程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让预算支出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事业单位也必须不断加强内部信息沟通的效率及有效性,如此才能够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事业单位可以效仿其他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就内部信息进行社会公示,更要在此基础上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促使其能够在帮助事业单位进行重大事项制度执行分析的过程中生成最为有效的建议。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确保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独立性和全面性,确保内部控制指标的选择能够对内部控制展开全面和综合的分析。其中,科学性是指所有指标的选择必须能够反映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工作的真实情况;全面性是指在进行评价指标建构的过程中,指标的选择涵盖维度之广、信息之全面;独立性意味着指标在评价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效果方面具有独立性,不会被其他因素牵连与影响。指标选择之余,还必须加强对流程的管理和优化,具体包括这样几部分内容。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且完备的评价计划,确保其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确的反馈。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把握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关键所在,确保能够完全了解内部控制的风险项目,并积极评价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形式及业务开展情况。
最后,要在事业单位内部成立一支高质量的评价小组,确保其能够从工作能力、专业性及道德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就相关指标的选择及体系的建构进行必要的完善。广大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指标体系的认知,还要采取有效的手段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并就指标体系的后续发展提出一定的观点和建议。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也需要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有助于相关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完成建设之后,还需要完成相应的总结工作,如此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而且还能及时总结单位当下的发展情况。当然,部门不同,其具体所要进行总结的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差别,需要各个部门针对内部的工作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生成相应的总结报告,交由上级领导进行审核。领导在完成审核之后,需要召开相应的主题会议,进行进一步的总结,通过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来不断提高总结报告的规范性及实用性。
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布局,还要从微观角度进行思索,不断优化内容、丰富细节、深化系统,如此可以更好地帮助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当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还需要匹配相应的制度、绩效管理及奖惩措施,才能得到功能的最大化释放,这也是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