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历史意蕴

2021-11-24 07:01邵思思
活力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救国西南联大昆明

黄 晨 邵思思

(1.中共昆明市委党校,昆明 650500;2.中共曲靖市委党校,曲靖 655000)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侵华,抗日战争在中国全面打响,北平、天津、南京等地相继沦陷,很多学校的办学活动不得不被迫停止。经教育部批准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往长沙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影响又迁徙到了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昆明历时八年多,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北返之时把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成为西南联大留在云南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

一、学习西南联大教育救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日烽火中勇敢担负起文化传承和民族教育的使命,在艰苦的环境中精诚团结、和衷共济,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打造了救亡图存的精神高地。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前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参观调研,详细了解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期间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了解了联大师生在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延续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事迹,他指出,“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总书记的话生动概括了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历史贡献,明确指出了现代教育的目的意义,也为我们学习研究西南联大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新时代,我们要做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历史的学习,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优秀范本,也为新时代青年求学、立志、树德、立人提供了一个精神标杆。

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突出贡献

在昆明办学期间,西南联大坚持民主科学的办学思想和严格的教风学风,汇聚了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和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在抗战时期不懈努力,培养出一代知名学者和一批对新中国建设起到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总结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突出贡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西南联大继承发扬了三所学校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坚持民主治校、严谨治学,主张学术自由之讨论,鼓励教师围绕学术问题进行广泛探讨交流,支持师生们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座谈会,等等。也正是在这种教育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学校才能汇聚一批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的授业名师,才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操的进步学生和一批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有志青年。二是“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西南联大师生继承了学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加之学校对爱国教育思想的有效宣传普及,在抗战时期,联大师生积极深入群众开展抗战宣传和爱国教育活动,积极活动在爱国民主运动的前列,使联大校园成为中国重要的“民主堡垒”。抗战胜利后,很多学生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和党的优秀干部。三是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汇聚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名师,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以刚毅坚卓的精神投身教育事业,克服种种困难开展科学研究,成为延续中华教育的中坚力量。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联大师生爆发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创造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中国革命孕育了珍贵的火种。四是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西南联大把教学和抗战需要紧密相连,很多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在抗战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残酷的战争激发了联大师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立志报国的愿望,很多联大学生投笔从戎,舍弃了安宁的校园,投身火热的战场,极大地充实了抗战力量。五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据统计,从西南联大走出的教师和学生,有2位学生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2名教师、90名学生成为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这些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在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历史意蕴

联大师生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用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实际行动,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光荣历史,是联大师生把教育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在西南联大师生教育救国历史之中。回顾西南联大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危难之际,西南联大虽然地处祖国边疆地区,但联大师生始终关切国家民运,自觉把教学活动和报国活动相统一,在战争烽火中潜心做学问,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随时准备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多教师把教学非常紧密地和当时的抗战需求直接地联系在了一起,如周先庚先生开设了“战时心理学”课程,在整个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作为中国最顶尖的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抗战救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联大学生在战争环境下坚韧不拔,一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开展爱国教育活动和爱国民主运动,展现出一代青年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抗战后期,为报效祖国,许多学生选择投笔从戎,直接投身抗日活动,先后掀起过三次从军热潮,为抗战提供了一批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极大充实了抗战力量。除此之外,西南联大成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据《北京大学校史》记载,1940年云南全省共有党员247人,其中西南联大党员83人,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当时云南党员人数最多、最集中、力量最强的地下党组织”。在抗战时期,联大地下党组织团结广大师生,在抗日爱国民主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战中的一支重要的民主力量。

(二)刚毅坚卓的人文精神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对三所学校里许多有名望的专家学者进行威逼利诱,企图让他们为日军服务。例如,原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为了免于被日本人拉拢和胁迫,决定尽快离开北平,但此时他身患严重眼疾必须尽快住院进行手术,并接受长期治疗,否则将面临右眼失明的风险。两难的选择并没有让陈寅恪屈服,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放弃右眼治疗,携妻女迅速赶往清华大学内迁之校址,决心用唯一的左眼继续工作。在西南联大教书期间,陈寅恪教授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亦开始恶化,但他依然坚持准点到校上课,为中国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为了继续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甘愿放弃名利、无悔付出的优良品质。在联大教学期间,很多教授不仅在艰苦环境中专心学术,成为学生做学问的榜样,更是身体力行,以自身行动培育出联大学子刚毅坚卓的文人风骨和坚韧达观的精神风貌。联大学生也把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有效转化为做学问的根本动力,他们生活清苦却志存高远,饱经磨难却初心不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树立起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奋斗,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的坚定决心。

(三)民主自由的学术精神

在昆明办学期间,西南联大秉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优良学风和学术传统,培养了爱国、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和民主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其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风学风都给现代大学以重要启迪,为现代教育和现代大学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精神标杆。在学术研究上,联大师生广泛开展学术探讨与学术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西贯通的良好局面,展现出了西南联大独具特色的学术精神。在人才引进上,西南联大不拘泥于学历,破格录用了华罗庚、钱钟书、沈从文等人,为西南联大汇聚了一批名师大家,形成了人才济济的格局。在教育模式上,西南联大始终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据统计,联大前后共有在校学生约8 000人,但顺利毕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仅3 882人。对师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西南联大则充分展现民主自由,不干预老师和学生们的政治思想,联大学生尽情抒发爱国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精气状态,不少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

西南联大从长沙辗转搬迁到昆明,是一段极其艰苦的行程,受抗日战争的影响,西南联大从长沙辗转迁至昆明。联大师生兵分三路赶赴昆明,其中一支队伍跨越800余千米的路程步行入滇(总计步行约1 300千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永不会被忘却的壮举。迁移中,师生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广大师生经历了体力、意志力的双重考验,很多师生却把这段极其艰辛的旅途作为增长阅历、考察民情、学习风土、锻炼体魄的机会,沿途讨论学术、采集标本、收集民歌民风等,不少师生的学术方向乃至人生方向都受到这段行程的影响,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让师生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迁至昆明后,校舍成为一个摆在师生面前的突出难题。因学校建设经费紧张,一开始只能靠租用民房、会馆等地上课。后因教学需要,才开始筹备修建校舍,但因经费有限,教室为铁皮屋顶,而学生宿舍则为茅草屋,师生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非常艰苦。但广大师生对学习都保持着最充沛的元气和精神,对抗战胜利抱有充足的信心,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里始终昂扬着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和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写下了联大师生灿烂光华的精彩篇章。

(五)矢志兴邦的担当精神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代知识份子为了强国的梦想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不懈奋斗的历史。联大师生们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为己任,在危难时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展现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矢志兴邦的责任担当。联大教师有的远离家乡亲人奔赴昆明,有的不远万里从国外归来,有的放弃名利,都是为了继续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传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抗战提供支撑、为建国储备力量。联大学子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把个人的信仰和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战火硝烟之中专研学术、积累才能、积蓄力量,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勇敢肩负起抗战救国的时代使命,奏响了民族精神的最强音。他们是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振兴而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典范,也成为我们新时代广大青年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猜你喜欢
救国西南联大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
常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