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讲党史要坚持“三个导向”

2021-11-24 07:01严国民
活力 2021年16期
关键词:领导

严国民

(中共宿松县委党校,安庆 246501)

党校开展党史教育是党校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校教师要在学习、研究和宣讲党史中守正出彩,做到立场正确、价值有益、效果良好,做好学习研究的“先锋队”、宣讲的“主力军”。

一、立场导向: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学研党史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至1949年),后来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和发展时期(1956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1978年至今)这几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其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实现中国由“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这里关注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领导”,另一个是“中国人民”,需要从深处理解。

先看“领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权,掌握了国家机器,因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及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要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去认识这段历史,才能得到这个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造就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五个由低到高的社会形态;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需要指出的是,在民族和国家阶级社会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但特定的时间段内可能是其他的矛盾充当了主要矛盾。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主要社会矛盾有两对,分别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后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特别是在日本侵华时期,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一民族矛盾就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主要矛盾规定了主要的革命(工作)任务,因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对象就是帝国主义和依附于帝国主义的中国封建主义,而革命(工作)的任务和对象决定了革命(工作)的性质,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按理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必须依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才能生存,因而它无法充分地、彻底地领导中国革命。而中国的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最严重,因而革命性最强,它与中国同样深受压迫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并且拥有先进的革命组织——中国共产党,这就使得领导革命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膀上。因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彻底的革命,并且引向社会主义革命。

再看“中国人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团结依靠和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任弼时同志曾说:“毛泽东学说中的基本一点,就在于懂得搞力量。”中国共产党“搞力量”的方法是具体的,归集到一点就是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并用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各阶级、各方面人民的拥护,而对于这样形成的领导和团结,已固定成为五星红旗,并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二、价值导向:从党史中提炼理性认识须关照现实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能总结归纳和获取的认识可以有无数的结论,党校教师在学习研究党史时也会有这种“幸福的烦恼”,因此必须学会取舍。要根据现实需要总结提炼理性认识甚至是理论性认识,而提炼出的这些理性认识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其是否合乎正确的历史观,具体的判断标准就是中共党史上的两个历史决议和中央有关精神。两个历史决议,即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其价值的大小则体现在合时代性、合对象性、合功能性三个需要的多少上。

其一,合时代性需要。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更新的。对于同一事物、同一事件,人们在不同时期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面向新时代,从党史中提炼的内容只有贴近时代、呼应时代需求,才能得到认同和共鸣。

其二,合对象性需要。党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各级党员干部;从事理论研究,服务的对象是理论界、学术界同行;进行政策咨询,服务的对象是党政群团等机关单位;开展基层宣讲,服务的对象是基层党员干部、企业干部职工、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的对象,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从党史中提炼理性认识只有与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相匹配才能“深入人心”。

其三,合功能性需要。党校教师的主业、主责就是做好教学、科研、咨政。一个党校教师针对同一个课题,往往可以以不同方式呈现结果。比如,既可以形成理论论文,也可以形成咨政报告,还可以形成教学专题。党校教师从党史中提炼理性认识要区分“教、研、咨”这几个类型,一般而言,做理论文章侧重于形成学理性和理论性认识,做咨政报告侧重于形成符合客观规律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认识,而做教学专题则侧重于形成政治引领下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具有启发性的认识。

三、效果导向: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把党史讲好

作为党校教师,不能仅把上党史课和开展党史宣讲当作一项任务来对待,而要讲好讲出彩。要想把党史讲好,除了要对党史内容精研细学,做到如数家珍外,还要根据实际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提升讲课和宣讲的效果。

其一,对多媒体的运用。相对而言,上党史课和开展党史宣讲时配合展示幻灯片内容的效果比单纯口述效果要好,因而制作和使用幻灯片是现在绝大多数老师的做法。现在幻灯片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除了展示文字图片外,还可以插入并播放音视频,这些都为提高讲授效果增色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幻灯片是辅助手段,不能过度依赖幻灯片,要以讲为主,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变成了音视频教学或幻灯片展示课。

其二,语言渲染。党史课能不能讲得生动,在很大程度上与授课人和演讲人讲得是否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关。枯燥乏味的语言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必要而不多余的肢体语言能让讲授双方都沉浸于情境之中。语速平均,因内容需要适当波动,一直快速容易让人疲劳,一直慢速则显拖沓。言语或采用方言俚语,或使用普通话,主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受众能听懂和使用习惯;第二,讲授人使用习惯;第三,要考虑场所场合和其他因素。

其三,故事形式表达。讲党史不能等同于讲故事。讲故事和影视剧一样可以根据需要杜撰、虚构、裁减内容和情节,哪怕是“历史正剧”,我们也不能将其当作历史。但讲党史必然就会讲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件,这个时候讲授人必须要向受众讲明白大家听到的是历史史实,而不是一般的故事,讲授人更要本着对历史的尊重不能擅自取舍或添油加醋,但是在表述方法上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表达。讲一个故事无外乎是把事情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果讲清楚,把“什么人”“为什么”“干了什么事”“后果怎么样”这些内容讲清楚,讲党史采用故事表达的这些形式要素,就可以把具体的党史事件和具体的人讲清楚。

其四,党校教师个人要做好党史讲课的工作筹备。一是做好宣讲课件和宣讲提纲的准备。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工作要求,以党史教育为主体的“四史”教育专题备课,并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烈士陵园、党史陈列馆等本地红色教育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教学课程开发,确保宣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初心宗旨、伟大精神、理论成果、宝贵经验,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成就,采用“通稿+专题”的方式,开发红色教学专题和精品课堂,为深入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工作进行充分准备。二是制作宣讲提纲和课件。按照省委党史学习教育下发的宣讲课件和提纲,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制作宣讲提纲和课件,明确宣讲目的、对象、内容和要求,确保宣讲走深走实,形式内容不走样。三是做到先学先悟,积极参加相关宣讲培训工作。例如,分批次参加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教研、管理骨干网络培训班、“中共党史”专题师资培训班等,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打下深厚党史理论基础。

结 语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是党校的重要政治任务,党校第一时间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纳入党校课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至关重要。党校教师学党史、悟党史、讲党史是党校和教师个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教师学悟讲党史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把内化为个人知识的党史内容外化为具有高价值的理性认识,根据不同的培训主题,精心设计干部教育培训方案,采取渗透式、嵌入式、融合式等方式,将党史学习融入教学专题,贯穿教学环节。坚持“三个导向”,采取“理论+现场”“历史+现实”“讲授+体验”等教学模式呈现出一堂堂精彩的党史课程,把党史讲好讲出彩,从而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领导
领导干部当有“度”
市领导会见
领导不能“空喊”——必须从实讲政治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今天送温暖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称职”办公室主任
“称职”办公室主任
七千人大会上的领导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