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国
(安徽汇信金融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6800)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完善,这为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租赁业务风险。想要实现对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规避,租赁双方必须精准识别融资租赁业务风险,通过社会各方合力科学合理地解决一应风险,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长此以往,才能够构建且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和解决机制[1]。
由于融资租赁业务具有运行周期较长、涉及金额较大、资金流动性较差等特点,整体风险远远高于其他业务,大部分风险由承租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未知因素引起,这会对出租方的经济状况造成一定损失。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融资租赁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指的是违约风险,指承租方或出租方没有按照既定合同条款完成各项工作、履行各项职责,从而使对方或自身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例如,如果出租方缺少足够的运营发展资金、供货商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完成交货等,都会对承租方的运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令承租方承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承租方如果拒绝支付租金或因为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没有能力支付租金等,都会给出租方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发生融资租赁业务风险事故。
税务总局会不断调整纳税条款及标准,这无疑会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进行造成一定的风险[2]。例如,出租方在与承租方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会选择按照企业现阶段应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置租金额度,但在实际融资租赁过程中,如果税务总局收回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租方的经济效益。此外,承租方的租金支付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也会受到国家税率变化和税收优惠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果双方均未能充分考虑税务风险,便会造成比较严重的风险事故。
在融资租赁业务中,出租方能够获得的租金需要随着银行利率和汇率标准的变化而变化,但总体来讲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如果承租方的运营发展成本被提高,那么相关业务经济效益便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其支付租金的能力自然会降低,此时便会出现金融风险。汇率风险也是融资租赁业务金融风险的一种,因为国际上的汇率是不断变化的,这可能提高承租方的外汇资金偿付成本,此时便可能出现无法支付租金、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关职责的情况,从而发生风险事件。
融资租赁业务与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市场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在整体经济环境的驱动下,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水平也会持续提高;如果市场经济发展效率较低,受到生产和需求管理的影响,企业对融资租赁业务的需求也会下降,致使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在各项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例如,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很多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呈现出下滑趋势,部分甚至面临着破产风险,在此基础上,想要维持融资租赁业务的正常进行,便可能出现违约问题。
企业需要构建基于COSO 的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框架,此管理框架侧重从公司整体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通过信息技术、实际业务特点,制定全面的风险战略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企业需要明确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确保每项管理工作都能够在既定框架体系内完成,主要有风险识别、风险来源分析、风险损失评估、风险发生概率评估,从而按照实际业务需求对各项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优先排序及选择。第二,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直接向董事会提交年度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报告,从而科学处理全面风险管理相关事项[3]。
我国税收征管部门需要基于融资租赁业务企业的纳税情况及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纳税方面的优惠力度,以推动承租方与出租方同时实现有效发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税收征管部门需要积极评估现阶段融资租赁业务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在充分结合我国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满足我国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需求的法律法规,通过既定法律条例实现对一应业务操作及管理行为的约束,同时强调融资租赁业务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税收征管部门需要及时解释融资租赁业务法律法规中的不完善之处,这样才能充分避免承租方与出租方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纠纷,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明确承租方与出租方的权责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企业都十分看重经济效益,能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运营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巩固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合理规避融资租赁业务风险,企业有必要增强员工的融资租赁意识和社会服务理念。第一,企业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认真履行相应的义务,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企业的持续建设和融资租赁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承租方与出租方需要建立相互信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才能做到稳定合作和持续合作。例如,出租方在推销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帮助承租方科学解决信用贷款问题,从而使其获得较为充足的资金。
只有确保融资租赁业务安全稳定进行,才能够科学防范一应风险,同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第一,企业需要从各个方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每项业务资金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为防范和管理风险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企业需要做好相关产权制度的完善工作,这样既能确保融资租赁业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确保每项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都能够满足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要不断审视现阶段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不足,开展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针对性教育,从而提升工作人员防范各项风险、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切实推动融资租赁行业稳定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下,想要科学解决融资租赁业务转换带来的风险,企业需要对承租方的发展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业务开展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客观分析,这样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科学解决常见风险。第一,企业需要在不考虑融资租赁业务转换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对业务转换涉及的技术要求、所在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实现综合剖析和判断,避免业务转换之后产生更多的风险及问题。第二,企业需要从承租方的角度展开对融资租赁业务转换的分析,这是因为出租人并没有把握住足够的股份,这会削弱融资租赁业务转换的专业性,使出租方不能深度参与到承租方经营管理中,当然不能避免临时融资租赁业务转换的情况。这需要出租人及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确保每项工作都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从而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
我国融资租赁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因此,企业及税收征管部门需要通过构建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框架、完善融资租赁业务法律法规、增强员工融资租赁意识、提高融资租赁安全稳定程度等策略,实现对经济新常态下信用风险、税务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等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科学管理,从而降低融资租赁业务风险,实现对问题的针对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