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茗惠
(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北京 100000)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是国家经济水平及社会发展能力的体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合理规划相关资产和财务支出,做好预算编制、审批等工作。要使预算管理与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相适应,企业必须合理调整预算。因此,对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预算调整控制进行分析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进行预算调整时,企业需要坚持三大原则。
首先要保障调整后的预算管理事项和指标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周期内的生产经营目标相符。同时,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明确预算调整的导向,对公司和企业现有的各类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与安排,明确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想达到的经营管理目标并合理规划企业资源。
其次,要坚持制度的指导性原则。企业在进行预算调整时,需要完善相关体系,健全相关机制,实现业财融合。开展预算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对企业各项经营要素进行统一规划和模拟,并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审批之后的预算编制情况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例如,企业各类经营预算和专项预算都会直接体现在预算编制体系中,进行预算调整时,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思维能力,优化各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合作效果,真正提高以财务为协同的预算管理水平。同时,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局面,企业应当在预算编制环节全面考虑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预算调整体系,从而有效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率与实际管理水平。
最后,预算调整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的、非日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指标上。如果国家或政府就企业经营领域出台重大决策,或行业内部发生较大变化,可以进行预算调整;如果公司在年度投资中对原有的产业结构投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或原有预算编制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企业所经营或生产的产品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趋势,利润大幅度下降,超出了原有预算管理的合理预测范围,可以对企业的预算进行适当调整和控制;如果企业所处地区遭遇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或管理层出现人员变动,沿用以往的预算标准体系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这时也可以对预算进行调整和控制,充分发挥企业预算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预算管理中预算调整不规范的问题,将导致预算松弛或僵化,增加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使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预算目标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容易忽视制度层面的预算调整规范,从而引发诸多问题。
很多企业的预算制度未对预算调整的范围与频次进行明确规定,制度建设尚不健全,责任难以追究。面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预算责任单位出于安全考虑,倾向于频繁调整预算。一方面,预算责任单位为了获得更好的业绩评价和执行率,屡次进行预算调整,提高预算执行率,从而影响预算管理单位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预算责任单位不希望企业经营与管理受到过多约束,为了使自身更具有影响力,争取更多的资源,会提高权力运用的自由度,随意调整预算,使预算松弛等问题愈发严峻。
预算调整的范围与频次要注意坚持合理化原则和积极调整原则,如有些企业为了减少预算调整的工作压力,在面临影响企业未来经营运转的情况变化、国家政策变更等重大问题时,迟迟不提出预算调整申请,或现有预算调整频率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符,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应有作用和价值。
一些企业没有严格规范预算调整的权限与流程,企业管理层开展预算调整存在失控的风险,未根据当前的生产经营情况对预算调整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讨论,也未对原有的预算管理标准进行合理调整,进而随意调整预算,削弱了预算管理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约束性作用,使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影响。
部分全面预算管理起步较晚的企业,尚未建立完整的预算基础数据库,缺乏预算管控的定额标准,无法对预算编制与调整的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价,导致所有的预算调整受到影响。例如,每年年中的企业人员招聘,由于工作人员增加引起的预算内部调整需要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审批,增加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
预算管理单位与预算责任单位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因此预算责任单位比预算管理单位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在预算调整中加入个别因素也不易被发现。尤其在一些机构庞大的组织体系里,由于人员有限,预算管理单位很难对所有的业务进行全面了解和有效控制,无法及时发现预算调整存在的问题。
另外,预算管理单位与预算责任单位缺少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领导口头汇报及年终总结这些片面的、间接的信息,无法准确掌握各预算责任单位预算管理的具体情况,不具有信息优势,也就不能进行合理的预算调整,从而影响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
在预算调整的审核分析层面,未定期进行预算差异分析。很多企业忽视了对预算调整后执行效果的监督与管理,对预算指标进行初步调整之后,直接对照执行,并没有对预算执行的结果和预算调整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无法充分保障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预算差异分析不到位,预算责任单位虽然完成了预算差异分析,但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没有从自身出发找到出现差异的具体原因,往往笼统地归结于外部条件的变化。预算执行分析如同走过场,分析的结果既没有业务层面的剖析,也难以追究到个人,没有发挥预算结果反馈的实际作用。
企业在进行预算调整时,要严格界定预算调整的范围。预算调整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预算方案通过了决策机构的审批,则应避免主观随意地对预算内容进行调整。
预算调整可以划分为预算指标调整和预算内部调整。对于预算指标调整,由于预算指标影响预算目标的实现,除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外,一般不予调整。不过,关于“重大”的定义,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理解,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具体界定。对于预算内部调整,由于其不影响预算目标的实现,只是内部资源的重新整合,可以考虑定期调整。
预算调整的频率和次数可以进行固化设置,避免频繁调整影响预算的严肃性和实用性。当企业面临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时,可以及时对现有的预算进行调整,但除此之外,企业预算调整的频率要控制在每个季度或每半年一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产品的生产周期、企业整体发展速度等安排预算调整频率。
因为对预算指标的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战略目标,而预算内部调整对战略目标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制定预算调整的权限和流程时,须对二者进行区别对待。
预算指标调整属于非正常的特殊事项,牵涉面广,预算调整的批准权限应该高度集中,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批准。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会是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议批准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所以企业预算的重大调整应向股东会报告并得到批准。预算内部调整时,可以建立预算调整授权机制,某一层次的管理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预算调整权,如股东会可以授权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预算内部的调整。
如果确定需要对预算指标进行调整,则需要相关部门提交申请,随后逐一落实审批、下达等流程,该流程与预算编制的流程基本相同。确认进行预算调整之后,需要由相关责任单位提出具体的调整方案及预算调整的实际理由,对比预算调整前后的指标并明确预算指标调整的负责人及执行人等相关具体信息。责任部门提出预算调整的申请之后,需要直接提交预算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审议,对预算调整事项进行全面的论证与调查,同时对预算调整的审议意见负主要责任;审议之后的预算调整申请可以交由企业权力机构进行批准,并出具是否同意进行预算调整的书面意见,然后下发给申请预算调整的责任单位。
企业应建立预算信息反馈系统,以预算责任单位为对象,对其经营活动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日常记录和反映。由于预算信息反馈是全方位的,涉及各部门、各环节、全体人员,因此有效的预算信息反馈是预算责任单位自我监控和预算管理单位监督约束的结合。预算责任单位在执行预算管理指标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该项目的内外环境变化,特别是当前国家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对预算项目及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监督,向本企业的预算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汇报,帮助管理部门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为预算管理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预算管理部门可以与其他业务部门保持顺畅的沟通与联系,特别是企业下辖的生产、销售、采购等部门,要对各部门预算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化的跟踪与监控,及时发现重大偏差问题。
企业在对现有预算管理指标进行调整后,也需要配合必要的事后审核与分析,进一步增强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对预算调整的整体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在审核与评估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预算调整的具体事项进行目标战略方面的探讨,确保预算调整事项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相符,如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暴露出问题,要重新判断预算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其次要对预算调整的具体内容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符合预算调整的规定程序,预算调整的范围频率是否与企业原有的规定相符,已调整项目的具体数额以及相关措施是否合理科学。最后要加强对预算责任单位的监督,辅以奖惩措施,通过恰当的监督、分析与控制,及时发现预算调整存在的问题,追究预算责任人的责任,迫使预算责任单位有效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实施预算调整控制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预算调整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预算管理中预算调整控制相关对策,分别论述了严格界定预算调整范围与频次、规范预算调整权限与流程、构建预算信息反馈系统、重视预算调整执行分析的预算调整控制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实现预算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