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青
(江苏省农村经济产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一个较为基础的因素就是农业人力资源。同时,农业人力资源也能够增强其他诸多发展因素的活力,进而实现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人力资源也是一种能够发挥长效作用的永恒资源。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是数量大、素质低、就业结构单一、流动盲目、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不高,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至关重要。
农业人力资源不仅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已经从劳动力数量、土地规模以及资本存量的增加转变为人力资源的知识量、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尽管城镇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人口也不断从农村涌入城市,但农村地区依旧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就实际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现有的农业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高水平开发,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农业人力资本基础不坚实,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整体素质不够高的现状,对农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与开发尤显紧迫。
农业经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随着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机械化转型,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加强对农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可以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能量提供具体的载体,农村劳动力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后就能够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长久且健康的发展[1]。同时,农村劳动力只有拥有民主意识、掌握市场经济以及法律知识等,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质量。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了解相关的科学技术,消除落后思想,实现经营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化,确保各项农业资源统筹发展。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中,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的存在导致农业发展潜力无法得到充分激发;在确立相关管理机制和体系制度时,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程度还不够,农业人力资源队伍呈现出相对落后的局面。在现有农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缺乏先进的模式理念,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出人才资源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2]。
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数量庞大,其中包含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但是这些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些专业人才也没能被分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导致其才能无法完全显现。二是人力资源的流通性差。多种不同的农业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却没有实现很好的沟通,导致人才难以流通。三是人力资源的能力不足。受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人力资源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欠缺培养人才以及选拔人才的相关机制,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劳动力的潜能。
与城镇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闭塞,因为其本身的交通不够发达,而且受一些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尤为匮乏[3]。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很可能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性、前瞻性、长远性思维,并不重视子女受教育的程度,使其过早辍学,甚至还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地区并未建立足够数量与质量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人力资源所接受的教育培训与现阶段发展农业现代化所提出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农村居民普遍认为务农前途不够光明,不会主动深入探寻新的市场行情,不愿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的体系结构,缺乏基本的产业自信心。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存在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低、得不到充分利用等特点,难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生产建设需求。另外,农村的教育体系不够合理,在很多情况下,农村地区开展教育活动的结果是人才离开农村,走向城镇,没能真正做到留住人才,没能让人才在农村扎根发热,出现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的现象。
各种发展资源基本都是由市场进行配置的,并且这种配置严格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现阶段,我国农业人力资源与市场发展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与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培养农业人力资源所投入的资金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需求不匹配,开发农业人力资源的手段与市场发展需求不匹配,没有意识到开发农业资源的重要性。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掌握不充分,且由于存有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的欲望不够强烈,这导致其难以融入市场,与市场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因此,在进入城镇市场就业时,农业人力资源的择业面较为狭窄,找寻就业岗位时只能选择一些费时费力、收入较低的工作。即使选择回到乡村,其自身也没有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农业生产活动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升开发与管理农业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建立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优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制度、流动制度、使用制度以及保障制度等,最终形成最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形式。要从最基层的乡村着手,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服务网站,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体系中应当包括农业人力资源的使用与管理、农业人力资源的流动以及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与之相关的、全方位的内容。注重各项奖励措施与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借助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等,不断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要在政府财政预算的范畴内合理纳入管理工作所产生的经费,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有效投入管理与开发人力资源的活动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4]。
要优化农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丰富衡量竞争实力的标准,转变以往单一的将人才数量作为竞争标准的理念,将怎样完全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作为衡量竞争实力的标准。要注重现有人力资源的内部培养,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现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养,激发其参与农业发展建设的积极主动性,着力挖掘人才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与此同时,对一些已经成功应用或者专业性较强的生产经验及农业技术,要在现有的农民群体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让农村地区的青年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要积极引进外界专业人才,通过政策扶持与措施激励,鼓励和引导经营管理的人才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建设,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
尽管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显著,但一些社会保障服务行业岗位还存在严重的人才不足问题。例如,医疗教育行业人才缺失,在偏远贫困地区,医疗教育水平低下,这与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均密不可分。与其让高质量农村人才盲目流向城市,加剧城市的就业压力,不如由地方人力资源部门合理配置调剂,靠内需带动人力资源活性流动。可以以推荐就业的方式,向农村稀缺人才的社会服务保障岗位输送优质人才,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
第一,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化基础教育十分必要,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并从多种途径获取教育基金帮助推广基础教育。要优待农村教师,逐渐优化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转变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6]。
第二,推进农村教育模式改革。改革农村教育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通过不同途径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这是一种开发农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方法。在实际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时,要以时代发展需要为建设的基础,在设置专业与开设课程时,要有机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办学模式也要与实际生产需求相匹配,促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农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7]。
第三,构建农村成人培训与终身教育体系。为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建立层次较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成人培训与终身教育体系。首先,要将提升农村优秀中青年的技术水平与普及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其次,要将扫除青壮年文盲与强化学历教育有机结合;最后,要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转移到异地就业与在当地创业和发展农业有机结合。
第四,加大农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农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在某种程度上能助推教育扶贫,在农村地区投入更多的教育资金能够为农业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丰富筹集教育扶贫基金的途径,并将切实落实教育扶贫资金放在首位。其次,要大力推进零费用就学的实现。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实施零费用就学,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进入学校,避免出现学生因贫困失学的情况。最后,加大向农村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财力和物力投入的力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还要给予乡村教师一系列的津贴和工作补贴,使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出更多有文化的农业人力资源。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依靠手工的传统化零散式生产向大规模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改造阶段,农业经济生产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城乡二元制度藩篱打破战略的实现与否。而反观农村人口迁移与人才流失给城市带来的安置压力问题,要思考将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对焦改造传统农业,通过提高地区农业生产经济水平,促进农村实现城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培养人才的方针政策,由政府和农业科研部门主导和统筹,将农业科技型人才建设当作一种公益类事业来完成,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鼓励传统手工业劳动型人才向科技复合型人才转型。在人才规模扩张上,既要一手抓效率,又要充分尊重地方实际,为地方出台相关政策预留出足够的体制空间。要紧盯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以内需带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使传统体力劳动者通过教育学习,朝着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方向转化。具体包括三个方向。
第一,农业工业化人才。其要以现代化工业机械理论为知识基础,熟练掌握各类大型现代化农用生产器械的操作规程、使用技巧以及技术原理、养护维修方法,同时应具备一定的设备发明与改造能力,使农村农业种植朝着机械化、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生产技术型人才。其要以系统科学的现代化农业学知识为基础,了解当地各类农业作物的生长性状规律,熟知一系列常规精细化田间管理模式的高产种植和养殖技术,了解当地各类农业作物的生长性状规律,并且能够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完成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任务。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型扩大规模向精细化科学管理转型[8]。
第三,产业化经营人才。为使农业产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需要懂得经营的人才帮助农业产业打造产品优势,创造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向产业链条转化,是农业经济实现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要以现代企业运营为基础,对各种生产资料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实现农业集中化种养生产、产销一体化、内外贸易结合的新经济形式。
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深刻认识到管理与开发农业人力资源的必要性,以问题为导向,从体系完善、资源配置、教育培训、人才转型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与开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