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的特色发展之路
——以《体育科学研究》为例

2021-11-24 02:10江国平练光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术期刊稿件

江国平,练光祥

(1.集美大学学报《体育科学研究》编辑部,福建 厦门 361021;2.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学术期刊是指遵循一定的办刊宗旨,连续、定期刊登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并对这一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连续出版物,它有固定的刊名称,用卷、期或年、月等顺序编号出版,每期形式基本相同。[1]而体育学术期刊指的是专门刊登体育学术论文的期刊,高校体育学术期刊是指主管、主办单位为高等学校的体育学术期刊。近些年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无论从印刷装帧到稿件内容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促进了体育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据调查,我国有56种体育学术期刊,2019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八版)收录了16种体育学术期刊,在核心期刊评选体系中,算得上是评选数量最多的,但也只占不到总量的30%,其他的70%左右的体育学术期刊都属于非核心期刊。《体育科学研究》创刊于1984年10月,原名《福建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更为现名。《体育科学研究》是由集美大学主办主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属于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因为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作用,为了职称评审和科研评奖等,作者大都把优质稿件投向核心期刊,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如何在这种不利局面下,走出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是值得办刊人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面对的困境

1.1 “以刊评文”,优质稿件大多流向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评选原本具有良好的初衷和动机,它是图书情报部门用来征订图书的参考和依据。刊物被遴选为“核心期刊”,顺理成章地成为作者心目中学术水平最高的期刊。不仅是刊物的办刊质量得到认可,核心期刊目录也成了机构和部门“以刊评文”“以刊评奖”的重要依据。不少学校的职称评聘规定要求教师要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评奖的时候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有很大的优势。在这种“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作者的优质稿件大多投向了核心期刊。学校主办的刊物宗旨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也就是说期刊发表的文章要反映校内的教学科研成果,但是校内老师往往把它当作是“备选项”,即把稿件优先投给核心期刊,等到被拒绝后或者是质量比较一般的文章才投到自家刊物上,这种被刊发出来的校内文章往往被下载和被引用率也不高。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约稿、组稿上往往会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与核心期刊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为要约稿的专家知名度一般比较大、要约的稿件一般质量也比较高,他们自己写出来的高质量文章在可以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前提下,肯定不会选择发表在一本非核心期刊上。即使编辑通过各种渠道好不容易约来了几篇高质量的稿件,但是也不能持久。[2]

1.2 编辑部办刊经费较少,编辑专业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在高等学校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编辑部是刊登学术成果的阵地,虽说作用不可取代,但一般属于教辅部门,有的学校编辑部甚至被挂靠在科研部门。学校在经费预算、职称评聘、定岗定编等各种政策的制定上肯定都是向教学机构倾斜,学报编辑部的办刊经费只够维持日常的支出,没有充足的经费去组织相关的学术论坛和会议,在优稿优酬的经费方面也捉襟见肘。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也有文件规定编辑作用等同于教学科研人员,各方面待遇要与教师一样,但实际中执行的较少,编辑人员属于教师以外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编制少、职称晋升困难。体育学术期刊也不例外,在这种状况下,大多数一个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只有两三个人,期刊大多是双月刊甚至是月刊,编辑的工作量很大。编辑除了要完成日常的稿件初审和送审,还要与作者和专家进行沟通,完成稿件的编修和校对。另外,编辑还要完成统计报表和评比申报工作,有的甚至还要完成发行和编务等工作。在这样繁杂的工作环境下,编辑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栏目策划、提升自己的业务和科研水平。大多数编辑都是“编辑匠”,为他人做嫁衣,很难成为“编辑家”。缺少学科背景深厚、学术敏锐性强的专家编辑,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3]受限于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编辑很难在学术上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更不用说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引领刊物的学术发展方向了。

1.3 刊物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特色

在56家体育学术期刊中,除了16家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八版))还有40家左右为非核心期刊,这其中大部分期刊为地方高校和体育科研所主办。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的主办高校多数体育科研实力不强,基本上以体育教学为主。由于师资等方面因素所限,主办高校设置的体育专业也不全。在此条件下,期刊为了依托主办学校办刊,栏目设置只能“全而散”,首先考虑的是把刊物办下去而无法考虑特色。刊物的作者群体多为本校教师和一些办学水平比较低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甚至研究生群体也占了一部分;发表的文章课题特别是高级别课题支撑的比较少;教学类文章比较多、学术性、层次性高的文章偏少。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它主办期刊的办刊水平是息息相关的,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的主办高校基本上以教学为主,设置的专业也大体相同,因为资金有限在学报的投入上也较少。在这种外面约不来优质稿件、校内的稿件又支撑不了刊物发展的情况下,期刊编辑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在稿件的取舍还是在栏目的设置上,首要考虑的是正常出刊。使得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出现“千刊一面”“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4]

2 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的应对措施

2.1 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留住校内优质稿件,对外加大约稿力度

为了留住校内优质稿件,编辑要积极掌握校内的体育学科发展动态,了解校内重点学科带头人和近年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学术研究和课题申请状态,可以从科研处的网站上了解校内的哪些老师申请课题已经立项,尽快和课题负责人联系,可以采用刊发系列文章并提供特约稿酬的方式向作者约稿,因为核心期刊一般只能给他们发一两篇而不太可能刊发系列文章。在此便利条件下,已经有好几个校内老师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在《体育科学研究》发了系列文章。另外,也可以重点了解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发表了哪些高水平学术论文,向他们介绍刊物的特色栏目情况,邀请他们就相关研究的选题撰写稿件。[5]为了解决校内优质稿件外流的情况。编辑部积极向学校申请,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商量,规定省部级以上的课题至少要在学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才能结题。在科研奖申报和教师续聘时,在学报上刊发的课题文章等同于在相应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并给予奖励。积极向学校建议制定岗位聘任和编委聘任相关文件时增加一条:教授和编委在一个聘期内,至少在学报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篇论文;研究生导师以及科研特聘岗遴选、科研奖的评选等方面,都有一些向学报倾斜的政策。同时,利用编委在本专业的学术影响力,通过他们向“圈内”的学术名家约稿,并尽量给予优稿优酬。期刊编辑平时要多与专家学者进行联络,同时扶持在学术圈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这样在向专家约稿和向作者组稿的时候就会相对容易些。

此外,期刊在留住校内优质稿件的同时也要严把稿件关。《体育科学研究》对所有的来稿都要进行重复率的检测,重复率超过20%的直接退稿或者退修。规定所有的稿件都要在投稿系统上进行处理,采取双盲的审稿制度,校内稿要校外专家才能审稿。审稿没有通过的文章坚决不能发表,校内稿件的发表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

2.2 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打造“学者型”的编辑

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编辑在办刊的过程中要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本特色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的后面必然有一个或者几个目标明确、善于策划、专业精通的编辑。编辑不能仅是忙于编辑部的日常工作,要对期刊的发展方向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品牌意识。编辑不仅要在稿件录用后提出修改意见,而且还应在作者创作之前,对文章的选题、框架结构、层次等根本性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要能和作者有“共同语言”、对得上话。编辑要对本专业领域有清楚的了解,对哪些是热点选题要有前瞻性,善于和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朋友,能组织好的稿件、创办起特色栏目。从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转变。[5-6]

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的编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编辑要抓住出版专业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机会,除了参加编辑出版专业的培训,还要多参加行业内学术会议,与一线专家及作者交流,了解学科最新动态、熟悉各专家团队,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约稿、组稿工作明确方向。在工作之余,如果有时间和精力,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更高的学位,在专业知识上进行提升,从而有利于做一名学者型编辑。另外,编辑还应积极申请和参与编辑出版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课题,通过参与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7-8]

2.3 依托高校体育学科优势办出特色

一本优秀的期刊,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栏目,让作者和读者一想到要投稿或阅读某方面专业的文章就会马上想到自己的刊物。[9]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是高校,必然依托高校进行办刊,这是基础。期刊要想办出特色,首先需要借助学校的特色重点学科,吸收优质稿源,为学校体育科研服务。[10-11]集美大学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专业,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体育科学研究》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办刊的特色栏目之一。但是,单凭本学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力量,想要维持一个栏目的稿件量往往是不够的。所以,《体育科学研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栏目还接收厦门乃至福建省有关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文章。福建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四个文化区,厦门地处闽南,迎神赛会,“莫盛于闽南”,一年中各种各样的节日,闽南人都要组织阵头“演戏酬神”,这奠定了良好的闽南民俗体育发展基础。闽南庙会阵头分为文阵和武阵,文阵有前锣、蜈蚣阵、家将、大鼓凉伞、抬阁抬神轿等;武阵有八家将、狮阵、宋江阵、耍刀轿、龙阵、摆棕轿等。闽西、闽东、闽北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12]这些都为《体育科学研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栏目带来了大量的特色文章。《体育科学研究》定期组织刊发了一些福建省民俗体育方面的文章,慢慢形成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栏目特色。除此之外,《体育科学研究》还借助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福建省体育社会发展研究会”多年在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召开的契机,将学术会议召开期间评审出来的获奖论文作为专题进行发表,既进一步凝聚了特色,又提升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受关注度。

2.4促进地方体育优势项目发展,反应地方体育学术成果

集美大学地处厦门,理应为厦门的体育学科发展服务。鉴于此,《体育科学研究》编辑部积极主动与厦门市教科院、厦门市体育局体卫处联系,关注厦门市中小学校的体育科研情况,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织相应的专题甚至专刊来专门反应厦门市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和科研情况。这样,读者如果想了解厦门的体育教育情况,自然就会关注《体育科学研究》。

厦门地处福建。每个省市、地区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体育项目,在创建特色栏目时可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将其作为重要资源和素材,在选题上多往优势项目倾斜。[14]经过调研发现,福建省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有:水上项目(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羽毛球、举重、武术(套路)、蹦床、田径 ( 跨跳)、射击、射箭、排球 ( 含沙排)。《体育科学研究》在刊发运动训练和竞赛栏目文章的时候,优先刊发福建省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方面的文章。对福建省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 “体教”结合之路、运动员保障体系的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运动训练条件的优化、竞训体制的改革、教练员队伍工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内容文章多进行刊登。[15]

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体育科学研究》是福建省甚至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数不多的体育专业学术期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体育热点和优势资源是打造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的“名片”。鉴于此,《体育科学研究》积极组织相关高校(如福建的福建师范大学、广东的韩山师范学院、江西的江西师范大学)形成学术共同体,利用平时交流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发现和培育了一些高学历、有潜力的青年作者,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体育学术界的栋梁之才。随着优秀作者群的不断壮大,刊物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竞争力也越来越强。条件成熟的还可以考虑建立主持人制度,让一些知名度高、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担任主持人,依托主持人所在的高校和地方,不定期地针对某一个热点话题进行组约稿,既促进了地方体育学术的发展,又办出《体育科学研究》的特色,实现了高校体育学术期刊与区域体育共生发展、互动共赢。

2.5 依托厦门马拉松开展研究

近些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马拉松热潮,厦门也不例外。厦门马拉松由厦门市政府与中国田径协会共同主办,创办于2003年,在业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名气仅次于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从2008年起连续12年荣获“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认证,并连续获中国田协“金牌赛事”认证。[16]这样一个高知名度的赛事理应成为《体育科学研究》办出特色的重要素材。厦门马拉松每年也都要举行,在比赛的赛前、赛中、赛后的各个环节,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师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涉及比赛的组织、裁判、志愿者、赛事保障等各个方面。《体育科学研究》抓住厦门马拉松举办的契机,组织刊登了几个关于马拉松的赛事专题。接下来,准备在教师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便利条件下,在马拉松举办期间,与校内参赛老师沟通,围绕马拉松赛的某个专题进行组稿、约稿,力争把马拉松赛事办成一个特色栏目。

3 结束语

《体育科学研究》属于高校非核心体育学术期刊,紧紧依托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科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吸收优质稿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曾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和“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体育科学研究》在提升自己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集美大学的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人才的培养,为集美大学以及地方的体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国的体育学术期刊是由不同层次期刊构成的一个群体,体育学术期刊既需要权威、核心期刊,也需要一些富有鲜明特色的期刊,以满足不同层次作者和读者的需求。体育学术期刊只有办出特色,才能避免同质性,避免被淘汰。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学术期刊稿件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音乐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以音乐形态学研究中的四个重大发现为例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 征集优秀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