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让“阿拉”生活真开心

2021-11-23 13:01陈运军
雷锋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阿拉雷锋志愿者

陈运军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着眼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百姓“零距离”目标要求,上海市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都是建在最方便百姓的街区、园区、商区、景区、校区等公共空间,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着力完善各级阵地功能,坚持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用文明之光照得百姓心里亮堂堂、暖洋洋。

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创建上海首个“AI+社区”,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办好193项社区事务;针对居住在高层楼房的居民上下楼不方便困难,为民生电梯安装按下“快进键”。宝山区着眼学生“双减”,创新推出“社区小先生制”,让社区成为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浦东区陆家嘴“雷锋驿站”,作为陆家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45个文明实践示范点之一,周到、贴心的服务,被市民和游客誉为东方国际大都市里的“暖心苑”、徐汇区康健街道丁香园邻里汇广场上的“雷锋亭”等都成为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都市文明的网红打卡点……

各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探索深深根植于人民,因此也拥有了生机活力,成为东方大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百花园”的特色亮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提供了生生不竭的力量源泉。

(点评员:上海新四军沙家浜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

服务群众“零距离”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上海市自2019年文明實践工作开展以来,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要求,始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坚持让群众长受益、广受益、多受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走心。

东方明珠下的“暖心苑”——

走累了,这里可以歇歇脚;口渴了,这里有免费饮用水;衣破了,这里有全套针线包;饭凉了,这里有多功能微波炉;蚊咬了,这里有风油精、花露水;头晕了,这里有电子测压仪;手机没电了,这里有充电器;甚至还为突发心率失常的人准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位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下的陆家嘴雷锋驿站,周到、贴心的服务,被市民和游客誉为东方国际大都市里的“暖心苑”。

陆家嘴作为魔都地标,是不少外地游客到上海必打卡景点。但陆家嘴的道路纵横、景点众多,很多初到上海的游客很容易“迷失在陆家嘴”。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地铁2号线1号出入口的地面广场上,就有了一处便民志愿服务站,2016年“升级”为陆家嘴雷锋驿站。这些年来一直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365天全年无休,每天上午九点至晚上六点,为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周边白领和户外工作者提供无偿服务。

这间面积不到7平方米的亭子,是陆家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45个文明实践示范点之一,作为上海浦东陆家嘴服务全球的文化、文明窗口,吸引了周边楼宇和社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爱心冰柜”“亲子岗”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都诞生于此……在这里时刻都演绎着新时代雷锋故事,引领着都市文明风尚。

“姑娘,我们可以到里面坐一下吗?”两位自称来自河南的老年游客,正在等家人一起游览东方明珠。“没问题,请进。”轮值的志愿者小钱还为老人递上热水,感动得老人连连道谢。

一天,有位奶奶来“溜娃”,忘带了冲奶粉的保温杯。娃饿得哭闹不止,她也情绪激动地自责。站里“小男子汉”少年志愿者主动询问情况,在奶奶噙着泪花的注视下,仔细地给小孩冲泡奶粉……每逢节假日,雷锋驿站17组“亲子岗”志愿者照常上班,成为他们社会实践展示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和市民,今年年初,陆家嘴雷锋驿站内、外硬件进行了现代化提升的同时,还从实现驿站功能智能化入手,逐步增添了智能互动多功能展示屏、志愿服务“物联网、大数据”建设等。陆家嘴雷锋驿站站长徐爱芳表示,他们将依托“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平台”“五单”运行机制,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使陆家嘴雷锋驿站成为体现社区文化特色、引领城市文明的新风标,成为上海一道温暖亮丽的新景观。

老旧小区里的“雷锋亭”——

“师傅,我的裤子被铁丝刮破了,您能给缝一下吗?”“没问题。”这是9月8日上午,一位环卫工乔师傅来到徐汇区康健街道丁香园邻里汇广场上的“雷锋亭”,与志愿者朱建菁阿姨的对话。

只见朱建菁接过裤子,踏动缝纫机不到2分钟就给缝好了,“太感谢了,家门口有个这样的‘雷锋亭太方便了!”

“这个‘雷锋亭,过去就是康健街道一个老旧居民区广场休闲凉亭,也是个便民服务站点,有二十来年了,我也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年65岁的朱建菁告诉记者,她家住静安区,每周三来“雷锋亭”值班,路上来回要4个小时,“辛苦是辛苦一点,但我习惯了,觉得能给他人帮一点忙,听到感谢的话心里真的很舒坦。”

据徐汇区总工会“退管会”负责人介绍,2019年3月,丁香园邻里汇对凉亭全面改造,打造成居民喜爱的“雷锋亭”,依托区域化党建共建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朋友圈”资源,通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社区志愿者先锋作用,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

在这座10平方米的亭内,配备了办公桌椅、理发椅、整衣镜、洗手池、缝纫机、锁边机等设备,墙上张贴着服务公约以及每个工作日的便民服务内容:从周一到周五分别是修伞、理发、测量血糖和织补、磨刀和钟表维修、家电和自行车修理等。服务时间的安排上,除测量血糖安排在早上8:30—9:30外,其余的服务项目都是下午1:30—3:30。为了让服务更为有序,服务项目限定了人数,比如测量血糖是50人、理发20人。每次服务开始前都由志愿者发放编号,不限定人数的项目也有志愿者维持秩序;测血糖消耗性材料由邻里汇统购,居民不花一分钱;修补类项目,居民只需出零部件工本费。

“雷锋亭”自2019年3月5日启用以来,便民服务人数已达5000多人(次)。

民生电梯按下“快进键”

“喔唷,下楼了下楼了!”家住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东浜小区14号楼4楼的刘老伯年过八旬,因病两年多没下过楼,日前,刘老伯作为辖区内第一部加装的电梯首位乘客下楼,心情十分激动,“乃么上上下下自由来,小区里兜兜老开心额!感谢政府做实事,让阿拉有机会享受嘎好额生活!”刘老伯的感叹,也代表了14号楼近30户居民的心声。

东浜小区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老公房,老年居民比例达到65%。“像东浜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在上海有很多,随着居民区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小区老年人对于上下无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要快办的事!”中共长宁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周薇介绍说,上海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落到实处,为老旧小区加梯被列为“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工程之一,特别是探索形成的“党建部门引领、文明实践助力、居民自治指导”工作机制,从2019年让加梯的脚步越走越快。

“再不能让居住在高层的老人望楼兴叹了!”在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该村原党总支书记尚艳华指着正在安装电梯的6层高的居民楼说,梅陇三村住宅小区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建的,现有老年人两千多人,最期盼的事就是能够尽早给装上电梯。街道和居委会两级党组织急群众之所急,依托“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及时了解居民诉求,同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成立由居民志愿者组成的加梯协调小组,挨家挨户摸实情,苦口婆心讲道理,集思广益谋良策,积极协调解难题,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密切了干群关系,拉近了邻里亲情,平缓了个人心情,尤其是通过开展“美丽楼道”“环保楼”“红色楼”“音乐楼”“文明示范户”“新时代文明实践之星”“社区之星”和加梯项目优秀带头人、志愿者等评选表彰,让居民真切体会到身边的获得感、荣誉感。

“继今年3月3日8个楼栋率先电梯加装签约后,5月9日,又举行了18台加装电梯集中开工仪式,居民们的电梯梦又更近了一步,‘悬空老人终于能够下楼了。”在校区工作三四十多年、被誉为“居民贴心人”的尚艳华动情地说。

“小先生”走进社区“大课堂”

孩子和家长们奋力吆喝、推荐自家好物,现场一片欢声笑语……这是近日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长滩社区“跳蚤市场”的热闹景象。60多个家庭在孩子们带领下来到社区“练摊”,交换闲置物品。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称号,叫“社区小先生”,“跳蚤市场”是他们社会实践的活动场景之一。“着眼学生‘双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创新推出‘社区小先生制,带领‘红领巾做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小先生”,让社区成为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共宝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懿介绍说,陶行知先生80年前在上海宝山创立了“小先生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先生”进社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在当代宝山的新实践。

今年7月,上海宝山7.8万余名少先队员每人都从学校拿到一本“社区小先生”通关护照,上面列出12个包括最美清道夫、堆物GOGOGO、社区美容师等项目的闯关清单。每完成一项任务可以获得一枚印章。从今年7月到明年3月,集满10个印章的孩子可以获得一枚“社区小先生”奖章。

闯关游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跳蚤市场,我认识了好多新朋友,我们几个小伙伴还商量要把挣到的钱捐给河南!”10岁的龚辰头一次参加社区活动,他说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

在上海宝山大场镇铂金华府小区,曹雨菲和妹妹已经4次参加“小先生”活动。“孩子除了学习,了解社会也同样重要。‘社区小先生制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曹雨菲的爸爸曹峰说,“几次活动下来,两个孩子更能理解‘社区是我家的含义了,当好文明小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

“‘社区小先生制设置的12个闯关项目,也是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我们一直希望社区青少年能够参与其中,‘社区小先生制创造了好机会。”谈起暑期里社区的新变化,铂金华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秋芬感受很深。

目前,上海宝山7.8万余名少先队员到全区487个社区参加“社区小先生制”的各项闯关活动,累计清理家门口堆物近2万处,看望孤老和独居老人3090户,带动了约11万名家长参与社区治理,其中9774名家长成为社区骨干志愿者。“做一名关爱社区的好少年”成为社会新风尚,在宝山传播开来。

“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少年、怎样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推出的‘社区小先生制,得到了社区、学校和家长的积极响应。”项目主要策划者之一的上海市宝山区团委书记魏明表示:“走进社区‘大课堂的‘小先生们,不仅提高了劳动、社交能力,丰富了生命安全、生态环保等知识,还感受到了作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

您的事情AI辦

“智能AI为你24小时诊疗、扫码就能给电瓶车充电、不出小区就能办好193项社区事务……”9月6日,记者在上海首个“AI+社区”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采访,该居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王子琦神采飞扬地介绍说,过去这些令人惊讶、赞叹的事情,如今在上海长宁越来越多的小区里成为了现实。“这都离不开近年来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有力助推了长宁区数字家园建设的加速度……”

“我不懂什么是AI,但住在这里真的太方便、太舒心了!”该村居民张阿姨兴奋地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式公房小区,而如今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智慧社区,居民们都享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时不时会头疼脑热,自己去医院很不方便,原本想搬到女儿家住的。”张阿姨说,近两年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居委新时代文明實践站就建在了新泾六村的中心位置,与便民设施“乐爱家社区服务综合体”融合在一起。站门口的智能问诊机,集在线问诊、AI诊疗、电子处方及医药智慧零售等功能于一体,还可与上海市各大医院的当值医生在线问诊,24小时为居民服务。“不用出小区,我们就能通过智能药柜买到各类非处方常用药,特别方便!” 张阿姨开心地说。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作为上海市首批数字家园示范标杆,北新泾街道以“服务群众零距离”为目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供单—点单—接单—派单—评单”信息平台,与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互通,持续推进各类数字生活标杆应用在社区的推广覆盖,实施“慧治金钟”数字街区、“AI+”系列数字社区等共10类应用场景30个项目,努力让广大居民可感可知可及,打造数字美好生活新范式;建设“城市智慧书房”,让居民坐拥上图藏书;创立健身“体魔方”,为居民提供AI私教;实施“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终端,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办好193项社区事务。

“北新泾街道的数字家园只是长宁数字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接下来,我区还将继续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着力打造‘为老服务一键通、智能出行即服务、数字社区生活圈、智慧早餐惠民心、民生保障贴心达等一系列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爱用的场景链条,让长宁社区更聪明、居民生活更舒心,老旧小区变年轻。”长宁区科委信息化应用推进科负责人郭懿说。

都市大教授乡村情

一走进上海宝山区大场镇葑村,就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村民家墙上挂满的字画,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然而,几年前在这个小村听到最多的却是麻将声。

“这个转变,得益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一群艺术家创办的志愿服务文化教育品牌项目——‘葑村讲坛。”该村支部书记徐惠忠介绍说,这个项目目前已经惠及万余村民,项目负责人苏金成点燃的“火把”,经过8年“传薪”,已成为一片志愿服务的熊熊烈火。

2013年,身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位博士后、清华和北大的访问学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苏金成教授,偶然来到了离家不远的葑村,发现许多村民虽然从农村搬进了新房,但很多热衷于在麻将桌上打发时间。“孩子们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未来的人生很可能还是走向麻将桌。”他主动联系葑村村委会,提出将村委会一间闲置的空房改成书画室,每周免费来教村民国学、书法、画画。

一开始,村民、孩子们抱着试试的好奇心来听课,很快大家就被苏教授精彩的讲课吸引住了,小小书画室容纳不下源源不断慕名前来的村民。苏金成决定开设“葑村讲坛”,推掉其他社会活动每周固定两个半天来授课。

“葑村讲坛”给小乡村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村民婚丧嫁娶都会请苏金成写幅字,孩子们学习遇到问题也都向他咨询求助,附近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是他的常客。在他的精心辅导下,许多葑村的孩子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单靖雯考上了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朱立博考上了英国利兹大学,俞金宝的书法进了G20杭州首届书法艺术大展……葑村的文化活动越来越火,苏金成的影响传遍了宝山,乃至于整个上海滩。有人问苏金成你一个教授天天待在村里教农村孩子有意义吗?“农村孩子们也是祖国的未来,我今天每多教一个孩子,未来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他说。

苏金成的善举感染了很多人,在他的引领下,如今他文化圈的朋友、上海大学的其他老师和他的学生50余人也加入了进来,给村民们讲茶道、讲国学、讲历史、教古琴……“葑村讲坛”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影响越来越大,8年来已经有5万多人走进了“葑村讲坛”。

今年,“葑村讲坛”项目又和“微三远程教室”公益项目联手开通10个公益远程教室,向甘肃陇南、福建龙岩、云南宣威等贫困山区的学生义务授课,在给更多的农村孩子带来教育快乐和希望的同时,苏金成也将志愿服务精神和向善向上的道德火炬,点亮全国、燃向远方。

“清清”让水清民安

“静安区的每一条河道、每一个河段,我都心里有数!”每天傍晚时分,王庄妹都会到夏长浦河走走看看,这已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在向散步的居民宣传护河常识的同时,倡导大家一起保护生态环境。

王庄妹是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龙潭小区夏长浦河边的居民,自2018年3月担任“清清”护河志愿服务队工作站首任站长以来,为统筹管理全区所有护河志愿者队伍,经常可以看到她骑着电动车巡查静安区所有河道,认真记录每一条市管、区管河道基本情况的身影。

“2011年3月成立的‘清清护河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市民自愿参加、自发组建的护河群众组织,每一位志愿者都是巡查员、宣传员、示范员、联络员、监督员,至今已扩展至40支分队,注册志愿者超过500人,为静安河道管理作出了很大贡献。”静安区河道所副所长兼“清清”河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徐皓介绍说,2020年10月,随着“清清”河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成立,王庄妹以及“清清”护河志愿者服务队的工作担子更重了,除了日常河道巡查外,还围绕“世界水日”等宣传节点,开展自主宣传;组织志愿者开展“水之旅”学习参观,强化使命担当;开展以日常巡河工作要点、涉河政策法规、河道环境治理和保护科普知识等内容培训,提高志愿者业务素质……

记者来到“清清”,这里展示了静安区10条中小河道的基本情况、当日执勤志愿者和当月活动安排等信息。站内配有吧台和书报架,供城市建设和养护工作人员用餐、休息和阅读。也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查阅静安区河道文史研究资料、观看“沪水云课堂”,了解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静安区河道整治的历程,观赏静安区各条河道的美景,还成为不少小型科普讲座、精品兴趣班和党建活动的举办场所。

“实践站能满足很多社会需求。想了解河道知识,这里就是展厅;想休息,这里是小憩的驿站;想宣讲,这里是科普讲座课堂,我们提供免费课件。这些功能都在不断地往外拓展。”徐皓告诉记者,他们将通过发布爱心征集令,发挥党建联建单位、共建单位和“清清”护河志愿服务队的特长优势,把“清清”品牌做实、做优、做亮,推进水静民安,河河美美。

猜你喜欢
阿拉雷锋志愿者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志愿者
阿拉更爱雪中人
找阿拉
三个哥哥
阿拉木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