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神舟十二号“出差3人组”返航不过一个月,天和核心舱又迎来了新“太空出差3人组”。至此,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2021年度5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倘若一切顺利,在轨工作6个月后,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升空的3名航天员将返回我国东风着陆场。
中国空间站“上新”速度为何这么快?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乘组身负着哪些任务?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火箭成功点火后,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为什么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时间与神舟十二号的返回时间相隔如此之近?
中国空间站在离开地面400千米左右的地球轨道上运行,它面临着空间辐射、失重和温度剧烈变化等环境带来的挑战,并且中国空间站目前正处在调试阶段,此时有一系列空间站的技术需要试验。所以,空间站出现无人值守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会超过一两个月。虽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有人提出过为了减少空间站的运行成本,可以采取短期有人、长期无人的运行模式。但是实践证明,在当前的水平下,这些技术尚不能保证空间站能够长期无人运行。
本次任务更加考验航天员,航天员需要在空间站工作和生活6个月,相比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在空间站停留的时间要长一倍。更长的任务周期意味着航天员需要更加注意身体健康问题。例如,在失重条件下,最常见的问题是产生肌肉萎缩和骨质流失,另外,还可能会产生血液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处于比较枯燥的状态,航天员在空间站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航天员需要在空间站上通过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方法来预防这些不良变化的发生。随着航天医学的进步,航天员通过前期的地面训练和返回地面以后的恢复调整,可以减少太空长期生活所产生的健康问题。
未来的航天员,除了一部分人从事空间站的维护、操作和试验以外,还会有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参加。在术语里,这一类科学家与工程师被称为“载荷专家”,他们是负责各类重要综合航天试验的专家,并不要求具有飞行员背景,但须在科学、医学、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主要负责相关实验载荷的操作。
神舟十二号乘组在轨工作了3个月,神舟十三号则需6个月。进入正常运营阶段后,每个乘组在轨工作时间都是半年,每年实施两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
位于“承上启下”的阶段,神舟十三号乘组身负重任。首先,他们需要進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确保航天员能够在轨长时间工作。其次,航天员还要开展出舱活动,进一步验证出舱活动的相关技术。最后,航天员要在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此外,神舟十号任务期间,女航天员王亚平曾在天宫一号上进行首次太空授课。除了既定的科研任务外,神舟十三号也将对青少年发布一系列趣味性研究项目。
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通过6次飞行任务,包括两个实验舱、两艘神舟载人飞船、两艘货运飞船的发射,全面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转入运营阶段。届时中国空间站将为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飞行乘组踏雪出征,实现了“多人多天”。
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乘组增加到了3人,翟志刚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2012年,神舟九号发射,刘洋成为我国首个飞天的女航天员,本次任务突破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开展了首次实时“太空授课”。
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驻留生活30天。
2021年,神舟十二号发射,中国人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飞行乘组驻留3个月,还实现了两次太空行走。
2021年,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新“太空出差3人组”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这次,中国人还将第一次在太空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