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睿哲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们班的几名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一条小巷。小巷虽小,却很热闹,来往的人很多。空气中,弥漫着灶火的味道。冬天虽然寒冷,但我们的内心感到十分温暖。是的,我们来到的小巷,正是江西省肿瘤医院旁万佐成、熊庚香二位老人的“爱心厨房”所在地。
我们班曾多次组织学生去“爱心厨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到“爱心厨房”,同学们就自发找活干了:有的帮着择菜、洗菜,有的搬米、酱油等物品,有的帮着洗锅、砧板和铲子等,还有一些能干的帮着那些不会炒菜的病人家属炒菜。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彭楚桓和曾心怡。她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从菜市場买来西红柿、鸡蛋和包菜,亲自下厨做菜,然后送给病人家属。我虽不会做饭,却也在一旁择菜、洗菜、刷盘子、刷碗,帮病人家属和其他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一边择菜,一边从记者和其他人的口中听着万佐成夫妇的感人故事,感触很深。
二老已经打理这个厨房18年了,从未间断过。人生能有几个18年呢?可二老却18年如一日,默默地做这一件事,不从中谋取任何利益,只是为了帮助他人。付出终有回报,他们用这18年的时间,帮助着几十万人,感动了亿万人,最终获得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二老的颁奖词。因为这个称号,他们火遍全国,但他们不慕名利,默默地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爱心厨房的运营中。“我们不能走,因为病人在这里。”为了帮病人家属看着做菜的炉子,他们连“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都没有去。
在厨房里,我听到记者问万佐成爷爷:“这将近20年的时间,您有考虑过放弃吗?您有觉得自己生活艰难而不愿接着管理厨房吗?您有想过放几天假,不一直投身于管理厨房的工作吗?”爷爷用朴实的语言回答道:“快20年了,中间肯定会想给自己放几天假,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一想到那些病人家属的不易,我就不忍心。”
获得荣誉后,二老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依然每天早上4点多钟起床备好炉火,从不离开。这是何等的大爱、何等的胸怀!他们才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我们该追的,不是那些穿着花里胡哨的明星,也不是福布斯富豪榜上面的富豪,而是这些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善良帮助别人的人!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作者从踏入“爱心厨房”的感受起笔,书写自己在万佐成、熊庚香夫妇高尚人格感染下的心灵震撼。文章着重叙述了一名中学生的真实感受,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的同时,表达了对“爱心厨房”的无限赞美。(谢丽芳)
(指导老师:谢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