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娇
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地,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如今,这座迷人的“枫林草原·英雄马镇”正经历一场铸魂聚力、以文化人的文明洗礼。
作为中央宣传部定点帮扶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系单位,科右中旗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于2018年年底全面开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农牧结合地区落地落实的有效模式,形成了服务群众、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生动局面。
紧紧围绕“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战略定位,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主动融入到“禁牧、禁垦、禁伐”和肉牛养殖、刺绣扶贫、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中,有效提振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为“吃生态饭”护航。科右中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志愿服务队走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通过提供生态扶贫岗位,让哈斯巴根等十个贫困户都当起了护林员,积极主动管护起嘎查3.5万亩林地。代钦塔拉苏木还成立了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巡查工作。在巴彦茫哈苏木哈图布其嘎查,一排排鱼鳞坑鳞次栉比,一片片沙棘、锦鸡儿迎风挺立,当地“一夜之间,沙堆齐梁,牛犊上房”的过去成为回忆,换来的是百姓粮食满仓和羊肥牛壮的满满幸福感。
为“做牛文章”赋能。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让群众多养致富牛,如何做到两全?科右中旗没有采取“一禁了之”的简单方式,而是大力推广舍饲圈养、秸秆转化、生物发酵等技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本地“土专家”等力量为养殖户送技术、传经验,引导农牧民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增收致富。做强“牛产业”,做大“牛经济”,代钦塔拉嘎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带动群众致富,成立了由嘎查书记郭海玉为法人的集体经济组织,并投入资金200万元,逐步形成养殖1000头以上基础母牛的养殖规模,还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周边两个贫困嘎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为“念文旅经”助力。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科右中旗组织“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蒙古族刺绣、拉弦乐器、皮艺、银器、马具、奶制品等手工制作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批本土优秀民族手工艺人才。依托图什业图亲王府、五角枫等景点景区,结合丰收节、文化艺术节、非遗进景区等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宣传、文明旅游宣传、文创产品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科右中旗深入挖掘蒙古族刺绣产业,通过多部门搭台支持,党员志愿者牵头引领,协会志愿者、专业绣工导师志愿者全程参与,全旗2.1万多名“绣娘”用一根绣花针,绣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天地。
在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村民葡萄家中,欢声笑语不断,绣工们正在进行刺绣作业。其中既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也有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一旁还有指导老师不时指导。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五颜六色的丝线、深蓝色绣布,刺绣出鲜艳的花朵、栩栩如生的花鸟,一张张精巧的刺绣作品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独特的产业模式,科右中旗的农牧民绣工在家中就可以接收订单,他们大多村连村、户挨户,经常聚在一起学习刺绣技艺、交流刺绣经验。
从田间地头的理论讲解和技术赋能,到开设在群众家门口的蒙古族刺绣培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已然助力乡村振兴,融入百姓生活。
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广泛组织发动全旗干部群众和各类志愿服务力量,面向农村牧区积极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忧心事。
立足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科右中旗在全旗推出“8+N”志愿服务模式,在13个苏木镇级实践所、195个嘎查级实践站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理论政策宣讲、环境卫生、文化文艺、科技科普、移风易俗、健康生活、矛盾纠纷化解8个常备志愿服务队,以及“牛博士”“巧绣娘”“生态员”等多个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不间断,就近就便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科右中旗农牧和科技局驻村工作队员滕云启,作为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专家开展各项技术服务,在驻村的同时滕云启也驻扎在农牧民群众的心坎里。滕云启经常走进群众家中讲解科学养殖知识,近几年来,他为农牧民治疗大小牲畜疫病400余例,实施牛羊剖腹产手术80余例,为农牧民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同时还为贫困户亲自上门指导,免费送医送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牛博士”。
王金莲是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巧绣娘”刺绣志愿服务队队长,在她的带领下,通过定期举办村级刺绣培训,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旗、镇两级刺绣培训班,已培养绣娘120人,订单累计达到8000多件,累计收入达42万元。
在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由护林员白吉林白乙拉和嘎查保洁员组成的“生态员”志愿服务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嘎查沙棘经济示范林进行巡护,从农牧民到生态员,他们内心深处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自豪感。
“助农带货”志愿服务队是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缩影。为帮助农牧民群众销售农副产品,增加农牧民家庭收入,巴彦呼舒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立了集干部职工、各嘎查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助农带货志愿服务群”,通过“带货”“代送”,把农牧民手中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镇区出售,从而增加农牧民家庭收入。自“助农带货”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带货300余单,销售总额9万余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全旗各实践所、站迅速响应,成立志愿服务队,5000余名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一线,开展防控宣传、疫情排查、卫生整治、物资捐赠、便民服务、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主动作为、团结协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群众健康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美好生活,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是科右中旗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目标之一。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将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文明实践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内容,推动志愿服务向更宽广方向发展。
理论宣传接地气。针对学习上的“政策不清、理解不透”等突出问题,科右中旗创新宣讲方式,以“理论学习轻骑兵”“家门口”唠嗑队等宣讲队伍为主力,采取“讲在家门口”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宣讲转化成一个个有灵气、冒热气、接地气、得人气的故事分享,编排成乌力格尔、好来宝等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让理论宣讲接地气有温度,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形式,推动党的理论“传”入千家万户、“播”进田间地头。
“家门口”唠嗑队,是科右中旗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选拔政治素质高、表达能力强、宣讲接地气的“百姓名嘴”宣讲员,采取“讲在家门口”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宣讲转化成一个个有灵气、冒热气、接地气、得人气的故事分享,让基层党员和群众“听得懂、有感悟”。截至目前,“家门口唠嗑队”共吸纳驻村第一书记以及旗直機关党员干部、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个人、退伍军人、硕士研究生等宣讲员487人,开展“唠嗑队”活动1250余次,参与群众25000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宝音达莱老人今年72岁,退休后积极参与文艺活动,既丰富着自己的生活,又发挥着老党员的余热。听说旗里组建“唠嗑队”,他主动报名,用好来宝的艺术形式将对党的热情、对家乡的浓情、对群众的深情,唱进了时而悠扬、时而嘹亮的歌声中。
“2011年,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成立了青年发展协会。多年来我们投资建设小区义工服务站、捐资助学、出资创办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我们能够延续至今,离不开日益变好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作为中国人,我十分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该协会副会长杜雪莲分享着她与青年发展协会走过的10年奋斗历程,抒发着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的赞美与感激。
铁道兵出身的老党员董佐儒,讲述了他从穷山沟吃不饱饭的孩子,参军十三载,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学习文化成为单位文书的故事;讲述了离家返回部队“从不回头”的故事;讲述了投身成昆铁路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修建的故事。用他自己话说就是“身为军人,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为民族的富强不懈努力拼搏”。
一个个让群众“听得懂、坐得住、有感悟”的党员故事,既道出广大党员干部对生活和未来无限的希望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说进了群众们的心坎里,激起了群众心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更高热情。大家纷纷表达对“家门口”唠嗑队的肯定和欢迎,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开展、经常地开展、长久地开展。
未来,科右中旗将继续高举思想旗帜,压实政治责任,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在盘活阵地资源、统筹队伍力量、实施活动项目、强化组织保障上再下功夫、再添措施、再花心思,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做到群众家门口,聚集人气、激发活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