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涛 周远 吴维满
“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走进“红一连”连史馆,毛主席的重要论断在迎面“支部建在连上”主题雕塑上熠熠生辉。
94年风雨兼程,94年风采依旧。走进新时代,“红一连”坚持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建连育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追随党旗方向,圆满完成国际维和、抢险救灾、沙场阅兵等重大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被表彰为全军首届“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成为强军兴军征程上的一个时代标杆。
起义为什么失利?革命的前途又在哪里?1927年9月,罗霄山脉雾气沉沉,秋收起义部队经过几次惨烈战斗后,这个问题在毛泽东的心头挥之不去。这时,整个队伍中唯一一个没有逃兵的连队,吸引了他的目光。
昏暗的煤油灯下,毛泽东与这个连队的党代表何挺颖彻夜长谈,思想的火花喷涌而出:连一级如果没有党的组织,党的影响力就不能渗透到队伍中去,党的声音就不能及时直达士兵。党支部不能只建在团一级,而是要建到连队去。
10月的一个夜晚,叶家祠的小小阁楼上,毛泽东在“红一连”亲自发展了6名新党员,建立了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人民军队从此有了信仰,有了灵魂。
时隔数十载,沐浴着习近平强军思想成长起来的新时代“红一连”官兵,更加注重赓续“军魂发源地”红色血脉,坚定“听党指挥”信仰信念。走遍“红一连”营房各个角落,班排书柜上摆满理论书籍,信息视窗内滚动播放理论要点,理论学习本上记满官兵的体会心得。官兵们说:“学习科学理论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成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
一个人走得远了,不能忘记來时的道路;一支军队走得久了,不能忘记信念的源头。指导员郑纪文对此感触颇深,“如果要问,在‘红一连身上,什么东西最宝贵、最需要坚守?那就是我们的红色传统。能不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事关军队性质、宗旨和本色,事关部队是否能打仗、打胜仗。”
大家都说,“红一连”的兵个个立场坚定,谁拥护党他们就和谁亲,谁反对党他们就和谁拼。
今年以来,西方媒体频频抹黑新疆棉花,污蔑我民族政策,新疆喀什维吾尔族战士艾麦提江在网上看到后义愤填膺。连队组织教育时,他邀请远在新疆的父母视频连线,用镜头讲述这些年党领导新疆人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用铁的事实揭穿了敌对势力的险恶用心和丑恶嘴脸。
作为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红一连”党支部对支委的要求以“严”著称:基础课目,全部优秀才算过关;险难课目,训到极限才算过关;指挥技能,实战管用才算过关;比武竞赛,拿到名次才算过关。
去年10月,王檩以旅新排长集训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来到“红一连”。听闻自己即将成为荣誉连队一员,王檩心情激动。他摩拳擦掌,想要凭借过硬素质在广阔平台大展身手。然而,下连不久,王檩就遭遇了“滑铁卢”。
“一连的门不好入,一连的支委更不好当。”党支部副书记、连长胡贯蕾告诉他,来到“红一连”先要“过三关”——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闯不过这三关,就没资格成为连队支委。经过几天努力,王檩顺利通过理论关,但由于没有回答上来多个连史问题,以及抽考的11项课目中有5项没有达到优秀,最终没能通过传统关、军事关。
“红一连”前身部队作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一部,有幸见证了古田会议“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威力,一代代官兵自觉拿起批评的武器,逐渐形成了“党员问题群众敢讲,支委问题党员敢点,书记问题支委敢批”的“三敢”做法。
2016年除夕夜,不知谁不小心,把连部一块玻璃打碎了,却没有及时报告。时任指导员王玉光马上集合全连要挖出“肇事者”。然而,直到别的连队开饭回来,也没人站出来。官兵们走进食堂,发现饭菜已经冰凉了。饭后,士官支委、四班班长李晓亮找到了王玉光,开诚布公地说:“书记同志,你这是典型的‘一人得病,大家吃药!喜庆的日子让全连官兵站在冰天雪地里受冻,这种管理方法太简单、太偏颇!”一番直面批评,让王玉光认识到了错误。晚上,他向全连官兵公开道歉,“肇事”战士也主动找到王玉光承认了错误。
“红一连”党支部在处理入党立功、考学提干、选送学兵等事务上,把组织原则摆在前,始终把能力素质作为硬杠杠,绝不凑数、从不迁就,树立了公正、公平、公开的鲜明导向。
“红一连”党支部不仅在敏感事务上公平公正,而且在危难时刻总能冲锋在前,是当之无愧的“领头雁”:党员先锋岗支委先站、险难训练课目支委先训、岗位练兵比武支委先考、急难险重任务支委先上、棘手问题破解支委先攻、切身利益面前支委先让。
有一次,驻地水库山洪暴涨,随时有决堤危险,严重威胁下游10多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接到上级命令后,“红一连”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官兵火速奔赴救援现场,32名党员组成突击队始终冲在前面,在最危险的地段跳进水里组成人墙。官兵在党员的感召下,背着百十斤重的沙袋呼着号子不停奔跑,不少战士磨破了肩、划伤了腿也全然不顾,连续奋战10余小时排除险情。一位老大爷看到后感动地说:“这还是当年的那支队伍!”
2017年连队调整移防,驻地由城市迁到乡村,不少同志家庭面临实际矛盾困难,但官兵坚决服从改革号令,打起背包就出发,放下背包就备战,一心一意谋打仗。
打开官兵的水壶,水是每天更换的纯净水;打开干部的挎包,里面放置着最新的作战地图、标图工具;走进研战室,里面有最新的军事前沿知识……很多人走进“红一连”都会强烈地感到,这是一个随时准备奔赴战场、执行任务的连队。
伴随一阵尖锐的战斗警报,一场实战化背景下全员全装战斗演练又一次打响。铁甲轰鸣,浓烟滚滚。行军途中,“红一连”官兵接连成功处置多个敌情,提前30分钟齐装满员到达预定集结地域。
“夜夜枕著敌情睡,人人心中怀忧患。”纵览“红一连”的光辉连史,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战备”二字是高频词,如同警钟一般,时刻警醒官兵,筑牢“战争今夜打响”的忧患意识。
近年来,连队常年坚持“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每天1次国内外重大时事点评雷打不动,每周1次战备演练雷打不动,每月1次形势战备教育雷打不动。
“红一连”官兵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对接未来战场,解决战备训练中的矛盾困难,助推连队战斗力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第46任连长楚科纬与大学生士兵路继承,共同研发出一款装步连山地进攻战斗模拟对抗系统;第48任连长周光魁带领大学生士兵王晨,探索连队战备库室管理系统,既能防止战备器材丢失,又能提升日常战备水平;第51任指导员王玉光与班长王雷,研制出震动头盔,解决战斗班在夜间行动使用灯光、声音易被对手发现的难题……
作为一支历史厚重、功勋卓著的荣誉连队,“红一连”始终保持强烈的实战意识,叫响“时刻准备战斗”的口号,瞄准强敌从难从严从实训练成为全连官兵的共识。
展开道路驾驶训练,他们坚持把夜间闭灯驾驶、复杂路段驾驶、恶劣天气驾驶作为必训必考项目,要求所有驾驶员都要达标;组织实弹射击,不搞操场化、程序化动作,不搞固定靶位,坚持自主侦察、自主指示等,类似的数十条贴近实战的训练方法,都在训练中展开应用……如今一切训练坚持实战化标准,已经成为一连官兵的行动自觉。
“红一连”有个传统,每月都要组织1次不少于25公里的战备拉练。去年冬天,连队计划第二天组织战备拉练,可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雨夹雪。“连长,预报明天有大雪,训练还进行吗?”连长胡贯蕾坚定地回答:“战争不会选天气,敌人不会挑时间。”次日清晨,胡贯蕾按实战要求组织了14小时的强化训练。
训练越贴近实战,打赢就越有底气。2020年7月,连队远赴塞北大漠参加军事比武,战酷暑、斗风沙,在极端恶劣天候和复杂多变地形中,官兵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多个课目冠军。比武结束,旅领导感慨道:“加钢淬火,锋刃如新。制胜未来战场,‘红一连官兵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