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钰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250002)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下紧跟国际形势,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获得快速发展,国家利益也突破了传统地域的限制,更多向海外延伸。而利益全球化分布,是中国全球角色和身份的明显特征,这要求中国调整海外利益保护战略。因此,中国必须强化负责任大国的身份,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等方式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这成为21世纪以来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1]因此,中国要实现自身发展,就必须同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有机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共同应对新挑战,发掘新发展机遇,共创新未来。
一国的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战略,而海外利益从属于国家利益,全球治理能力以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则属于一国外交战略。以这个角度看,前者决定着后者。从宏观上讲,全球治理战略影响着国家调配既有物质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且应该严格计算,明确国家的根本利益、海外利益以及维护和拓展这些利益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而公共产品的输出,必然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海外利益的保护,恰恰是通过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来实现的收益。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内外战略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而海外利益,顾名思义,是指一国国家利益超出本国国界而存在于其他主权国家的一种利益形式。简单来说,它包含着海外经济、政治、安全、文化和资源五方面的利益[2]。究其根本,海外利益属于国家利益的海外延伸,因此对国家的战略利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海外利益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中国的海外利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首先,在性质和范围上,海外利益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政治、安全、能源、文化等领域也有更多涉猎,“海外中国”迅速成长。其次,海外利益逐步扩展到国际制度层面,中国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并推进相关领域的建章立制、规则订立,并在此基础上主导构建新型国际秩序。最后,中国在拓展海外利益过程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无论是为构建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依托,还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3]
由此可见,海外利益对于国家发展全局而言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我国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背景下,海外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必须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4]其维护和拓展,已经成为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战略性内容。
众所周知,平衡的公共产品供给是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重要渠道,但公共产品的提供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公共产品”的概念是由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提出,指“可以平等消费或使用并可以平等受益的产品。”[5]“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是“公共产品”在国际领域内的延伸,英吉·考尔(Inge Kaul)将其定义为“成本和收益超越一国范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世代的公共产品”,是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过程的衍生物[6]。它有三大属性:一是非排他性,所有主权国家都可以消费并供给公共产品;二是非竞争性,所有主权国家都可以享受公共产品的收益;三是可持续性,主权国家能否稳定供给国际公共产品,关系公共产品消费和生产的可持续性[7]。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国际公共产品包括四大综合体系: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可靠的国际安全体系和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8]。近年来随着各国海外利益的多样化发展,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体系也成为国际公共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国际社会出现了大批国际公共产品,包括区域合作、自由贸易、环境保护、传染病防治等诸多方面,可见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乎到世界各国的发展、稳定与安全,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的防治,就需要各国同舟共济。但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国际公共产品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稳定供给需要付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巨大成本,尤其是在供给基础设施型的国际公共产品时,更是难以维持投入与收益的平衡。国家在提供产品时必然理性计算,付出之后必然要考虑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意愿更加强烈,反之则衰减,二者的协调统一构成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动力。因此,一个国家承担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意愿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其供给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需要结合内外多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承担国际公共产品的平衡供给对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和实现全球治理具有双重效能,它既是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重要途径,又是实现全球治理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会产生诸多全球性问题,例如贸易冲突、运输安全等,同时也会导致国内问题蔓延至全球,例如瘟疫、恐怖活动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必然会对一国的海外利益造成威胁。而问题的解决,也并非一国独立完成,需要各国都为全球治理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不同的国家实力不同、地位不同、理念不同,尤其是海外利益存量的不同,使得每个国家解决全球性问题进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差异很大。这其中,大国必然占据主动。英国学派的伊恩·克拉克(Ian Clark)认为,一个大国只有承担国际责任才能够获得国际社会对其地位的认可,而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展现国际责任的最主要的方式。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的时候,维护本国利益必然是其出发点。但是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共产品的提供,而国际公共产品具有外溢效应,致使国际消费者通常可免费享用,即“搭便车”。
值得注意的是,能力和意愿的平衡,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的实现及国家的发展,反之则会造成危害。如果大国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不足,而消费者又过多,小国的“搭便车”行为削弱了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则会打破公共产品供给和消费之间的平衡,进而导致全球治理失灵,致使以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为核心的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出现。金德尔伯格在《国际经济中的主宰和领导》一文中说:“国际经济的稳定依赖一种‘稳定器(stabilizer)’,即某个国家要能为亏本产品提供市场,让资本稳定地(不是逆循环地)流动,并且能够在货币制度呆滞不灵陷入困境时,提供清偿能力以建立某种再贴现的机制。”[9]由此可知,各国必须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向全球提供平衡的公共产品,以达到维护本国海外利益的目的。
当然,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效益的产出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因此,从国家的长远目标来看,产品提供需要以利益共赢为着力点。一方面,全球问题的扩张要求每个国家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坚决反对唯本国利益至上的民族国家自利观,要把全球利益置于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本国海外利益的维护和拓展应当以维护全球利益为重要依托,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之路难以维继。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10]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利益海外化是必然的趋势。而利益全球化分布,正是中国全球角色和身份的明显特征,更要求中国调整海外利益保护的战略。当前,中国正在积极塑造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这个负责任的属性和内涵,促使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加丰富。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供给和收益间的平衡。因此提供平衡的公共产品,不仅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长期以来,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来自于西方强国,从而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特别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欧洲复兴计划”的形成,更是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当前全球治理的部分领域出现了低效甚至失序的问题,究其根本源于不同国家的利益博弈,尤其是大国之间利益诉求的矛盾之争,这表现在生态保护、核安全、地区安全、贸易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冲突又严重影响了国家对于本国海外利益的维护,甚至出现螺旋式恶性循环,加剧了国际秩序的混沌状态。
其中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失衡,主要在于传统的“中心-边缘”圈层结构的失序,在于全球治理的失灵。长期以来,全球治理的中心和收益基本都集中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借助历史上形成的“中心-边缘”优势,一边饱食全球化带来的海外利益,一边挥舞诸如关税保护等利己主义大棒,阻碍他国合法利益的实现。
然而,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全球权力格局随着西方国家实力的相对下降发生重大变化,但全球治理体系却仍保留着原有模式,加之公共产品所付出的成本逐年提高,导致西方国家无力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反而依靠既有的制度优势、权力优势等继续享受产品,维护本国海外利益,甚至不断出现“以邻为壑”的情况,加剧了全球治理领域的“责任赤字”“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排他主义、极端民粹主义等,从而直接导致全球治理严重失衡。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以既有国际规则为借口,制定并主导着国际社会中的“游戏法则”。一方面,大力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通过“规则”剥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例如自由贸易方面,西方国家在积极倡导“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却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角色,无视公平公正,只为利己。再例如,中国在缅甸等地方推进港口、水电站、公路等建设,这对于中国和东道主国家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事情,但部分西方国家却打着所谓的“生态保护”“民主自由”等旗号,煽动当地民众激起对华敌对情绪,导致部分项目夭折。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公平的国际规则,却折射出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以自我为中心的全球治理理念,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平等参与国际事务,进而造成全球治理民主性赤字。而这却严重戕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的合法海外利益,长此以往必然缺乏可持续性。
公共产品供应的严重不足,供给和消费的失衡以及国际秩序的混乱,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将是一场灾难,这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安全热点持续发酵、贫富差距拉大、人道主义危机蔓延、恐怖主义扩张猖獗、极端民粹主义激发、生态保护难以协调等,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自身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利益诉求也更加丰富,不仅集中于国内利益,还体现在海外利益的多元化发展。同时,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程度的提高,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从公共产品的消费者,逐渐转变为消费者和供给者,而后者的转变更为显著。因此,中国实力的增长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提供物质基础,而中国海外利益的增长则需要中国更积极的参与国际治理,强化了参与意愿。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大力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及时调整对外战略及政策,成立了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使中国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战略及其实施能够行稳致远。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使其朝着合理化、有序化方向发展。此时的中国比以往更有能力为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且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架构下贡献、责任与权利维度的内在统一,这一点在与全球治理相关的国际制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当前全球治理的失衡以及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要求对国际规则进行变革,而中国作为一股正在崛起的强大力量,势必对相关领域的建章立制、规则订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海上丝绸之路基金等机构的创立都展现出中国制度倡议和创设能力的显著提升。当中国的这种制度性权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将会向更多领域扩展,进而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理资源和治理经验。这些都说明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日益增多,而且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此外,从收益的角度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则更好地维护了中国的海外利益。在国际贸易方面,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全球贸易额增长迟缓,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在稳定全球贸易增长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4%,连续2年超过30万亿元,蝉联世界第一。由此可见,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呈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态势。对外投资方面,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19年,我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1171.2亿美元,对外投资合作事业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且稳步向投资强国迈进。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为310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52亿美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
2015—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2015—2019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因此,上述种种事实表明,伴随着中国自身硬实力的增长和海外利益规模的扩大,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更有意愿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内外因素的结合,促使中国身份的转变、利益外向拓展以及维护路径的转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11],明确表达出中国在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立场,不仅为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塑造良好环境,也为世界的美好前景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形势下,中国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有心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治理。况且,中国海外利益日益增长,需要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制度,以及安定、开放的国际环境。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的把持,导致中国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无法深度有效参与全球治理,时常被西方国家“无理诟病”。
危机中孕育着机遇。当前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以及全球治理失灵的现状,尽管不利于世界的发展,却为中国提供了机遇。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中国也应以此为契机,不断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展现出一个崛起大国在这样一个全球治理失灵的国际大背景下的独特作用。
中国海外利益是指中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全球联系产生的、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以外存在的、主要以国际合约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国家利益[12]。在明确海外利益之后,需要统筹兼顾地制定全球治理方案。事实证明,国家对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解决当代诸多全球性问题的关键所在。但鉴于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实力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既不能逃避治理责任,又不能操之过急,陷入战略冒进,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客观分析国际支出和收益之后平衡供给公共产品。
同时中国还需要做好公共产品的合理分类,统筹兼顾,系统协调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依照其形态可分为物质型公共产品和制度、理念型公共产品[13]。相比较而言,前者门槛较低,且其收益也相对好计算,而后者则花费的时间较为久远,其收益模糊。因此,中国应优先供给物质型公共产品。对于制度和理念型公共产品而言,中国要将融入和创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消费国际公共产品,维护自己的合法海外权益;另一方面,必须要承担大国责任,积极主动提供制度产品,从而达到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进而维护自身海外利益的目的。
长期以来,各国过分强调本国私利而忽视了全球秩序,使得国际关系偏离了其正常发展轨道,现实主义导向和权力争斗日益盛行。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培育新的国际政治文明刻不容缓,亟需赋予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新的价值理念,以取代包括对抗强权思维在内的陈旧的外交理念。进入21世纪,中国身份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是过去单纯的公共产品消费者,而开始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国际公共产品。与此同时中国倡导的互利共赢、险责共担的新型合作理念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的历史方位更加需要中国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力所能及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积极主动地承担大国责任,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具体来说,安全方面,中国继续承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世界安全的捍卫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4]的角色,为中国海外利益的实现提供安全保障。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才能营造出公正和平的世界安全格局。经济方面,中国将扩大物质型公共产品的供给,维护经济全球化运行秩序,成为世界发展的贡献者,为中国“走出去”战略营造更多实施空间。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15]文化方面,推动文明互鉴,消除隔阂,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真正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求同存异、包容共生,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国化解矛盾、相互理解、友好往来。
中国应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规范全球治理、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致力于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不断增进全球公共利益,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本国海外利益的实现融入进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也具有明确的国家目标,即通过供给全球公共产品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以事实回应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从而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自身海外利益的实现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中国始终将应对全球问题和营造有利中国的国际环境为核心目标,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治理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有效解决了全球性问题,缓解了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了我国同各国利益汇合点,进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外利益。
针对当前世界中存在的治理不足、消费和产出失衡问题,中国应当抓住机遇,通过切实行动营造“共赢”环境。这一过程中,需要摒弃西方的“零和游戏”思维和“丛林法则”,依靠制度来发挥效能。为此,中国必须通过制度平台建设,通过国际机制维护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自身的全球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要推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16]
近年来,中国更加积极地搭建制度平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全球治理的体制机制得以丰富发展。实践证明,这一过程也是中国增强自身话语权和制度建设能力的过程,可以更好地通过公平公正的制度来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利益。
在未来,中国应充分发挥主场外交优势,积极引领国际议程的设置,并把中国的关切主动讲述给世界。同时,将自身关注的例如发展、安全等问题置于制度平台的核心地位,在争取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别人的发展,加强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系统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是彻底抛弃现有全球治理体系,而是基于当前制度规则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改革方案,旨在使国际制度能够更公平地体现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为各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国际舞台。除此以外,中国在全球治理众多领域中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在综合比较并借鉴融合各国方案合理之处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使其更具兼容性和广泛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展现出稳妥审慎的中国智慧,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平稳有序进行。同时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通过搭建制度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者和塑造者,增加我国在全球性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有效维护自身海外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实现本国海外利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提供诸多“一带一路”公共产品。对于世界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将改变当今国际社会中“弱肉强食”的局面,进而塑造一套全新的国际关系模式,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共享区域合作带来的机遇实现繁荣发展。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分配的非竞争性,杜绝少数国家操纵垄断行为的出现,从而规范了国际秩序,缓和全球治理的发展赤字。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大国特色外交也得以更好展现,正确的义利观、南南合作精神、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等理念的推广,向世人展现出中国“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17]
2016—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注: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主导者,在推进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共商的合作机制、共建的项目、共享的互利共赢,不断提高全球公共产品方面的有效供给能力。在此期间,还主持设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中-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机构,这些不仅能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海外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是海外文化利益、制度利益等也显著增加。这些举措表明,今天的中国正在向全世界展现自己负责任大国的身份,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有能力为世界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彰显了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的同时,使得全球治理赤字在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的推动下得到有效缓解。
(注:以上图片数据均来自中国一带一路网)
全球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一过程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供给过程中,一味索取,无人付出,必然导致治理坍塌,而一味付出没有回报,则会导致可持续性的缺乏,这就需要产品供给国的输出与收益的平衡性。因此,中国必须在供给公共产品时维持输出和收入的平衡,既要加强产品的供给,又要合理维护中国自身海外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维护我国利益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18]具体来说,中国必须秉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对自身和国际社会有一个准确研判。因为国际公共产品种类繁多,这其中基础设施型公共产品成本巨大,援助型产品需要巨额资金,而涉及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公共产品则政治敏感度高,这些势必会耗费中国大量实力。况且,客观来讲,虽然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美国3/5左右,无论是在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方面,亦或是在文化、教育等软实力领域还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时,中国要正确认识自身承受能力,做到产品供给与国家能力相匹配,坚持以我为主,保护中国海外利益,合作共赢,即成本合理分摊、利益共同分享。
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主张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辅之以具体制度加以支撑,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维护了全球贸易的公平公正。在处理全球气候问题上,中国必须统筹分析国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客观认识全球碳排放现状,实现生态治理的协调发展。作为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另一方面,则能够为中国的继续发展而提供相应收益。此外,亚投行作为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也发挥出其应有贡献,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未来中国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持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平衡,以我为主,警惕某些国家为一己私利而威胁到中国发展,既要防止所谓的“新殖民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陷阱论”,又要提防“捧杀论”,倡导互利共赢、险责共担的新型合作理念,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将本国利益同各国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稳定国际秩序的同时,有效维护自身的海外利益。
总之,进入新时代,中国立足本国国情,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在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和平安全、减贫发展、气候生态等治理领域,中国提出并推进了一系列新方案、新行动,既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和担当,也为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与维护提供良好的环境,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在当前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情况下,中国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新兴大国,更应主动作出表率,积极响应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政策,这既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中国积极拓展和维护海外利益的途径。结合自身特点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观等,实现了国际公共产品的提质增量,促使全球化和国际秩序沿着正常轨道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塑造供给和收入的平衡时,必然面临很大的结构性压力。中国从本质上反对国际社会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即“马太效应”,但是部分国家却以邻为壑,有的则不信任中国。因此,中国在塑造平衡时,应更多地加强透明化、制度化,追求合法性。此外,构建一项系统可行的制度化战略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这将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加稳健,国际形象也更具吸引力与感召力。基于此,中国必然能够提升自身实力,获得更多收益,更好地保护本国的海外利益,使其成为一个互动式良性循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公共产品种类和形态日益多样。这将标志着中国的实力结构、运用方式及效果更为丰富合理。
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定力,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会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通过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一道解决西方思维难以破解的、在全球权力转移中出现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难题,在照亮中国发展之路的同时,指引世界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