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自然资源局 四川达州 635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但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土地整理项目的效果。本文将重点分析土地整理项目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供专业人士参考和探讨。
达州市通川区北山乡立马村、双鱼村、石岗村、石嘴村、洞滩村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为14481.1亩。其中:水田7646.6亩(占建设规模的52.8%),旱地3825.5亩(占建设规模的26.42%),农村道路365.2亩(占建设规模的2.52%),坑塘水面100.9亩(占建设规模的0.7%),沟渠用地0.9亩(占建设规模的0.01%),田坎2542.0亩(占建设规模的17.55%)。项目建设规模亩均投资966.71元/亩;新增耕地亩均投资14363.99元/亩。
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我国相关部门结合各地区土地资源情况的全面分析,出台相关政策,对各地区土地资源进行约束性地管理,并正确引导各部门与人员的积极参与,使土地规划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到各项地区中,可对土地资源再组织、再优化。全面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1]。那么对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无法确保土地资源组织、分配的合理性,对此,还需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详细分析,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而从土地整理的本质角度分析,对土地资源的整理,其实也是对现代化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优化、重构。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所考虑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在开发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开发地区土地资源情况详细勘察,并把勘察到的相关信息数据详细记录,对相关信息的科学分析,可掌握各地区地貌、水文、水资源等情况,为开发方案与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利条件。土地整理,具有众多特点,其中主要包括影响范围广、覆盖面积大、内容复杂、繁琐。结合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情况分析,我国土地整理工作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还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加大对其的管理与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分析,对不完善的政策制度探究,降低各项因素对土地整理的影响性。尤其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起各领域的重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加强对有限土地资源的保护,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例如: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可加强对农业耕地的管理力度,加大对土地整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范围,使各领域对土地整理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农业发展中,逐渐提高农户安全意识,可正确使用农业耕地,全面提高农业耕作质量,从而为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依靠人力对自然土地进行整理与整治,从而有效提升土地的利用率。通常土地整理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市建设用地整理以及建设项目用地整理与耕地整理。其中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通常为农村搬迁、农村违章建筑拆除等。而城市建筑用地整理则通常为旧城规划等。建设项目用地整理往往是为了规划大型水利设施以及桥梁等交通设施而对其周遭建筑用地进行规划与搬迁。最后常见的耕地整理通常为梯田建设等。通过对土地进行整理虽然可以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也会导致土地格局出现严重的变化,进而对其周遭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例如,在进行农村住房搬迁以及城市违章建筑拆迁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其周遭的树林等,从而使其周遭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导致土地类型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而土地类型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严重影响。这是由于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其土地使用性能与其原有结构均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有可能会导致土地使用功能有所提升,但其也有可能会导致土地价值出现一定的下降,甚至还会对其周遭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例如,通过对耕地进行相应整理以及建设梯田便可以有效提升耕地的产量。而在城市住房土地整理过程中,若将曾经的绿化区域整理为住房用地,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3]。
在土地整理前,要对土地状况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土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耕地用途。但是,目前土地整理使用的评价体系标准不明确、不合理,评价人员专业度差,相关人员如果不对考察区域进行详细调查,不了解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无法得出科学的评估,导致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土地资源实际情况。
在过去的土地整理中,过度关注经济效益,采取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措施,如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而毁林造田、填海造田,为了经济效益而毁地建楼等。为了短期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长此以往,会造成物种多样性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害虫肆虐等问题[4]。
目前的土地整理多采取现代化手段,如农业耕地的沟渠建设多采用裁弯取直,非农业用地的土地整理多采用混凝土铺设。这样虽然能提高种植效率,快速收获经济效益,但长期下去,水向下渗透不均衡,会破坏土壤结构,也会影响地下水的循环。当前地下水分布不均衡,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原因就是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多数人对土地资源的思想认知是利用创造价值,同时多关注短期收益。所以,尽管国家有很多关于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落地执行并不到位。或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破坏环境,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不会发生。思想意识的落后,缺乏远见,直接影响工作中的措施,导致生态环保问题的产生。
土地整理开始前的评价、土地管理措施都需要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但是目前从事土地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稀缺,技术更新跟不上土地管理工作需求变化,这直接导致前期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还有的地区直接由政府一刀切,不能因地制宜。此外,具体落地实施的土地整理方式不科学,更是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长期发展。
土地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对土地资源的整理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过去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迅猛,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导致过度注重土地利用,忽略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当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土地资源利用也强调长期发展,不能因为利用土地而破坏生态环境。要想解决土地整理中长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只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让土地整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过去不当开发造成的生态问题,这些都导致对土地的管理必然是长期工作。所以,在土地整理中,要以可持续发展眼光看待生态环境。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设计生态环境的多方面,如土地质量、水资源、区域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对于每一项都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做好长期规划规划。
各地土地情况不同,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从而增加了土地整理评价体系建立的难度。多数评价标准流于表面,如更多地关注数量、当前土地需求,不关注生态影响。另外,关于土地质量的评价系数少且不全面,不能反映土地质量的真实情况。要改善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就要在评价体系中建立关于生态影响的评价系数,综合评估未开发土地、调整管理土地的经济价值、生态情况。土地开发利用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土地开发长期对水资源环境、土地土壤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物种多样性影响等。对每次土地整理方案形成科学、完善的评价,为决策制定提供依据。如果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土地整理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于生态环境损失,就需要对整理方案进行调整;如果影响较小,可制定适当的弥补措施,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前期下,进行土地整理,满足农业生产、城镇发展的土地需求。要保证土地资源评价质量,需要由专业人员负责。在土地评价时,需深入实地了解土地现状,按照专业角度进行综合评估。评价人员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为了短期收益制定土地整理建议,要关注土地资源的长远利用。对相关从业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时刻保持高度的生态环保意识[5]。
为了保障粮食供给,要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要保障耕地的长期利用,在对耕地整理过程中要追求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耕地持续良性使用,土地质量提升,才能提升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在耕地资源整理过程中要关注以下4点。①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根据当地土地情况制定严格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避免使用短期见效明显但是影响土地基础的农药、化肥。②推动生态环保防治措施。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浇水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方法,既节约水资源,又能防止肥料流失,提高灌溉效率。③科学选取种植作物。目前农村耕地种植正逐渐改为大规模种植,政府相关部门要合理建立承包商种植作物品种,种植有利于长期保持土地质量的作物。以种植物养地,推动耕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④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沟渠时,要降低对水资源的破坏,避免对水资源储备、地下水储量产生影响;也要平衡土地水资源含量,避免土地资源发展长期不平衡。
在非农业用地的整理过程中,要关注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以让市民生活更舒心、环境更美好为目标来建设城市。在城镇土地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不能为了短期美化要求而过度破坏现有合理土地规划,过度开发。在城市用地规划上要避免两种错误的方向:①片面追求绿化面积,而不考虑群众实际需求。如某些城镇片面追求绿化覆盖率,反而没有了群众活动的空间。在土地规划前要做好群众需求调研,了解土地资源现状,由专业的人员科学规划土地整理方案。保证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群众需求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改善城镇非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改善人们的生活。②片面重视工业产业发展,不合理地占用土地资源。对于建筑用地的规划,要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工业用地数量,不能为了发展工业挤压耕地。另外,工业企业位置布局要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工业用地要远离生活住宅区域和商业区域。
土地整理的前期调研、整理方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土地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率等。但是目前土地整理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严重。所以在土地整理各个环节要结合土地实际、土地需求、环境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政策。这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专业人员负责,科学地规划,满足经济发展的土地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