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森
广州市园林房地产开发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工程施工效率,缩短工期,为施工企业带来十分可观的收益。但是,从施工企业的角度也应认识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难度更大,而且容易因温度原因产生开裂问题,引发结构垮塌,需要切实做好管理工作,严格把控生产过程,减少裂缝的产生,促进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规格体积尺寸大、单次连续浇筑混凝土数量多、柱梁交接处钢筋密度高、瞬时混凝土内部温度升温快等技术特点,浇筑混凝土后对内部温度散热技术要求高,内部中心温度与外表温度差值不应超过25℃,一旦温度散热不及时大体积混凝土极易出现贯穿裂缝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后续保养措施要求跟踪管理到位。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其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强,承载能力高,价格低等特点,而且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是建筑物整体性的重要核心之一,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利用价值颇高,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随着近些年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不断改进,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有了更高的性价比,因此在建筑施工中颇受青睐,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虽然具有性价比高,节约成本等诸多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施工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那就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对细节要求较多,需要建筑单位在施工技术上有较好的把控能力,否则一旦在某个施工环节上出现问题,将会对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带来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物的基础结构,需要很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还需要不断适应现代建筑施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加以研究,使其不断改进[1]。
一般来说,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埋深很深,施工时,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善施工计划。另外,为了有效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通常需要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采取措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释放内部热量。混凝土内外温度的差异很大。导致内部构造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会发生温度裂纹。因此,开工时需要选择适合解决内外温差问题的对应方法,有必要有效控制温差。有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按照施工计划和操作要求,特别是具体要求来实施建设。为了使报告更加科学,对混凝土结构的最大负荷能大幅度改善,要求实验室必须具备专业资格。
首先,检测混凝土质量,并保障相关配置材料的质量。配制完成后,要避免加入水分,并对配制完成的混凝土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查。在应用分层浇筑技术的过程中,要在不同层级的混凝土初凝之前,均匀覆盖上一层混凝土,并具有较强的密实程度。其次,要尽量选择晴朗天气进行作业,避免受周围环境温度以及气候方面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在配比设计环节,应严格依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若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在混凝土施工或养护环节很容易出现裂缝,而合理的配比设计能够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大体积混凝土中,各种材料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联,水泥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但是如果水泥用量过大,则容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裂缝,从抑制水化热的角度,可以通过添加粉煤灰的方式减少水泥用量。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工程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要求,做好配合比的优化调整,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合高层建筑的特点以及结构布局等,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应采用“平面分条、斜面分层、薄层浇筑、循序退打、一次到顶”的浇筑方式,在底板位置,可以采用斜面分层浇筑的方式,从底板下口开始浇筑,每一层都应依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做好找坡浇筑。为了避免混凝土自然流淌过大,或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引发的施工冷缝,必须确保混凝土具备良好地缓凝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振捣效果,在分层浇筑过程中,应将相邻2层混凝土的浇筑控制在初凝时间内,若层间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材料的初凝时间,则需要在层面部分对施工缝进行处理[2]。
大体积混凝土是多种建筑材料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它主要成分包括石子、沙、水等物质,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来进行合理配置。在具体配置大体积混凝土配置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设计方案以及实际项目制订合适的配比方案。不同的结构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硬度要求是不同的,一旦大体积混凝土的配比出现偏差,就可能影响项目最终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实际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混合拌制过程中,需要做好试验工作,保障配置的大体积混凝土能够更好地满足项目的实际需求。只有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混合拌制合理,才能更好地为后续浇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防止裂缝等病害问题的出现。
在混凝土运输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主要有:混凝土运输使用到罐车,确保混凝土在运输途中仍在持续搅拌,避免离析情况的出现;考虑到运输的畅通性和安全性,一般会考虑在夜间运输混凝土,不过夜间运输中所选线路应保持照明的清晰性,防止发生交通事故;运输前要对运输车辆予以明确标注,详细标注运输混凝土的批次、等级,使现场作业人员准确了解混凝土信息,做好混凝土科学配置;在现场建设调度站,与搅拌站实行良性沟通,及时对混凝土的类型、数量等加以把控,使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符合规范要求;控制混凝土浇筑时间,从出机到浇筑施工完成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要实施覆盖养护;在运输过程中,罐车需保持匀速运转,加强内部浆料的搅拌效果,卸料前加快运转速度,以此实现混凝土的良好搅拌。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将配置好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在相应的模板当中,从而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凝固为相应的形状,该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在开始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搭建的模板以及钢筋位置进行充分的检查,重点检查钢筋的位置是否安装合理,这样能够防止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后,钢筋位置出现偏差,造成钢筋裸露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外侧。与此同时,在开展浇筑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浇筑具体的技术、浇筑高度以及大体积混凝土隔板的相关方案。只有确定了相关的工序,才能够更好地选择相应的振捣工具。在具体开展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项目合理设置浇筑时间和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量,从而一次完成浇筑,减少浇筑次数。多次浇筑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凝固成型不均匀,容易产生裂缝。并且为了减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尽可能地缩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需要保障模板和钢筋位置处在正确的位置,密切注意模板以及钢筋的位置,从而防止钢筋错位或者挡板错位的情况。
大体积混凝土振捣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振捣技术的管理。大体积混凝土振捣的目的使其能达到密实平整的状态,施工单位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大体积混凝土振捣方式。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振捣主要采用机械振捣方式,机械振捣效率比传统人工振捣方式更高,且能将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充分振捣,使混凝土内部各种不同的混凝土材料和添加剂能更好地融合,从而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性能和强度。由于机械所提供的振捣动力更加充足,因此施工队伍要尽量选择机械振捣方式。在大体积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气泡,这些气泡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因此要注意对所产生的气泡的处理,防止气泡对大体积混凝土质量和性能造成影响。机械振捣的动能较大,危险系数较高。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多次机械振捣使施工人员受伤的案例,因此要加强机械振捣的安全施工管理,防止机械振捣导致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要严格按照机械振捣的标准和流程进行施工,保证振捣插入点均匀分布,能对需要振捣的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全面且均匀地振捣,从而有效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综合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温度应力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水泥使用量的控制、浇筑温度控制、强制降温三方面。
(1)严格控制水泥使用量。水泥使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水化热现象,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水化热源减少,以此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与应力控制。利用有效的技术处理,散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热量,保障混凝土材料搅拌与使用效果。
(2)严格控制浇筑温度。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根据土木工程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浇筑环节的温度变化,若温度上升,混凝土结构会出现温度应力,结构强度等都会受到影响。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尽量不要选择高温或者冷空气环境中施工,若必须施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浇筑温度,避免混凝土结构施工受到温度影响而出现裂缝。
(3)强制降温施工技术。强制降温施工技术的应用,结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情况,若温度出现异常,采取预埋水管、及时注水的措施进行强制降温[3]。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要在表面覆盖材料,以达到保温效果。覆盖选用的材料以塑料膜和草垫为主。在电梯井位置,还需在外侧附着一层草袋,达到保温保湿的作用,以免水分大量蒸发生成收缩裂缝。保温养护过程中,禁止在表面洒水,以免温度过快下降产生裂缝问题[4]。附着物搭接部位的宽度要控制在200毫米左右,利用砖头或木块压实,避免结构直接暴露在环境下。养护时间需结合大体积混凝土强度要求实行有效控制。在养护过程中,作业人员应做好温湿度检测工作,准确了解表面温度变化情况及特征,分析内外部温差变化,在发生异常后,立即加以处理。根据现场温度变化特征,对养护措施予以调整,增强养护效果。温度测量结果显示,混凝土中心部位的温度不再出现下降或者已经接近表面温度,外界温差在25摄氏度以内时,可以停止保温作业。在揭除塑料膜与保温被的过程中应逐层进行,在揭除完一层后,以温度的实测结果为依据保持一段时间,防止产生明显的温度差。在实际施工中需以实测数据为依据,先将上层保温层完全揭除,随后将保温层揭除,并开始洒水,实际的养护时间应达到14天以上。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和成熟,我国的建筑工程有了很大进步。国内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也越来越多。为了保障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工程施工质量不断提升,对于建筑行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